古道上南涧“跳菜”艺术的民间化 时间:1970-01-01 08:00 发布者:tianxiu 瞥见"跳菜"二字,不要误以为是什么新的科技发明--会舞蹈的蔬菜,或是在四川盛行的"跳水泡菜",它现实上是云南省南涧彝族自治县一种拥有1200余年汗青的民间舞蹈。
中国盛唐时期多位天子表示出对艺术的浓重爱好,从唐太宗留恋王羲之的《兰亭序》到唐玄宗直接出任唐朝"中心音乐学院"院长。正是在这种天气下,云南其时南诏国的《南诏奉圣乐》舞动长安,被列为唐朝14部乐礼之一。
在《奉圣乐》的伴奏下,舞者奉盘或托盘起舞,舞袖旋转,姿态蹁跹,这种"抬菜舞"最初为雅致的宫廷舞蹈。
这种建立于公元800年的《南诏奉圣乐》"抬菜舞",履历千余年的演变,已经在南涧县的民间扎根,成为民间礼俗不成缺少的一局部。
作为汗青上茶马古道的紧张一站,当新华社"踏访茶马古道"报道组一行一来到位于云南省西部,夹在大理、临沧、思茅三地之间的南涧彝族自治县,本地的"跳菜"艺人就以他们"浓郁"的舞蹈吸引了报道组的留意力。
据本地的"跳菜王子"阿本枝先容,跳菜在南涧的民间极为活泼,本地黎民逢高朋驾临、婚丧嫁娶等紧张场所,都市请跳菜人来暖场子,活泼氛围。
跳菜队一样平常为7人,此中1人鸣锣指挥、2人吹奏器乐、2人持奉盘、2报酬搭档,奉盘队一样平常穿着羊皮袄,从厨房到餐桌,边奏边舞边上菜;但是活泼在本地乡野的跳菜艺人极为变通,两人乃至单人都可以扮演。
为体验民间跳菜的真实面目,而不是县城诸多场所的舞台化跳菜扮演,记者驱车脱离南涧县城,前去无量山中的无量乡西岳村。据领导先容,无量乡共有3.5万人,但有1万余人会耍"跳菜",而在西岳村的2800名村民中,有600多名跳菜艺人。
李能鹏只有11岁,上小学五年级,但是跳起菜来已经像模像样,一幅跳菜老手的样子。细探询,才知道他家里人都是跳菜能手,父亲李成芳、爷爷李佩也都是跳菜老手,堪称跳菜世家。
就在李家的院子里,一家人现场扮演起跳菜舞,三声锣响之后,抬菜人手举托盘,盘里放着刚出锅的蔬菜,在唢呐声中,扭着腰肢徐徐走出。
抬菜人将拇指、食指、无名指伸作鼎状,支持着菜盘,内里摆着八碗菜肴;跳菜人则左手持一块方巾,随着音乐节奏蹦跳着来到席间,不断做出风趣行动,姿势时而"马步跪蹲",时而回旋,时而作"托盘敬奉状"。
就在这种花式中,一盘盘菜在桌上摆齐。李成芳说,有的跳菜妙手,一次能托出3个奉盘26碗菜肴,此中右手托一盘8碗,左手托一盘8碗,头顶托一盘8碗,加之用口叼住两把勺柄、摆布勺窝各放1碗。
在李成芳如许的跳菜老手看来,老道的跳菜艺人可以或许不拘一格,舞步、风趣工夫、搞笑本领变化无常。并且在跳菜舞的首创者彝族黎民看来,跳菜是他们民族性格的表现,从舞蹈中乃至可以咀嚼出彝族内部差别分支的生存情况和民族特色。
跳菜王子阿本枝说,南涧彝族分为黑彝和白彝,两个分支在民风、衣饰等方面各有特点,别离居于无量山和哀牢山,无量山高耸险要,哀牢山相对平缓。两种彝族在扮演起跳菜来也相应表示出差别特质--"一种雄性、浮夸、狂放,另一种相对绵软、温柔一些。"(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