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族谱系统 >> 新闻公告 >>新闻管理 >> 内容详情
金匮要略注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时间:1970-01-01 08:00  发布者:tianxiu  
【注】 中敝宅,谓素有中寒病之人也。前以时减辨腹满之中寒,又以恶寒辨?痛之中寒,此 以喜欠清涕出而辨心胸之中寒也。欠者,呵欠也。夫人欲睡喜欠者,阴引阳入也;睡 觉喜欠者,阳引阴出也。今中寒喜欠者,是阴盛引阳也。大哥之人清涕出者,是阳虚 也;遇寒之人清涕出者,是寒盛也。今中寒而清涕出者,是阳气虚寒也。若发热色和 者,非为中寒也,乃为外寒所搏,虽有清涕出,亦因善嚏而出也。 09 中寒,其人下利,以里虚也,欲嚏不克不及,此人肚中寒。(一云痛)【注】 上条以喜欠清涕自出,辨心胸之中寒;此条以下利欲嚏不克不及嚏,而辨腹中寒也。其人 下利里气素虚也,欲嚏不克不及嚏,何以知此人腹中寒也?盖喷嚏者,雷气之义也,其人 内阳外阴阳气高昂而为嚏也。今欲嚏而不克不及嚏,是阳欲出而复留,阴气盛也,故知腹 中寒也。 【集注】 沈明宗曰:此脾担当寒现证也。寒中太阴,阴寒湿盛,阳虚不固,其人下利,但通多 缺乏,故为里虚。盖阳和则嚏,而欲嚏不克不及,乃阴寒呆滞于里,以是肚中病也。 10 腹中冷气雷鸣切痛,胸?逆满,吐逆,附子粳米汤主之。【注】 腹中切痛寒也,腹中雷鸣气也,腹中冷气,故雷鸣切痛。而胸?逆满者,肠胃之外寒 气为之也;腹痛雷鸣吐逆者,肠胃之中冷气为之也。主之以附子粳米汤,胜冷气,和 表里,此治腹中寒之法也。 附子梗米汤方 附子(炮)一枚半夏半升甘草一两大枣十枚粳米半升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11 心胸中大寒痛,呕不克不及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不成触近,大 建中汤主之。 【注】 心痛中大寒痛,谓腹中上连心胸大痛也,而名大寒痛者,以有厥逆脉伏等大寒证之意 也。呕逆不克不及饮食者,是寒甚拒格于中也。上冲皮起,出见头足者,是寒甚聚坚于外 也。上下痛不成触近,是内而藏府,外而经络,痛之甚亦由寒之甚也。主之以大建中 汤,蜀椒、干姜大散寒邪,人参、胶饴大建中虚,服后温覆,令有微汗,则寒去而痛 止。此治心胸中寒之法也。 大建中汤方 蜀椒(去汗)二合干姜四两人参二两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胶饴一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如 一爨顷,可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温覆之。 12 冷气厥逆,赤圆主之。 【按】 此条之文、之方,必有简脱,难以为后代法,不释。 赤圆方 茯苓四两半夏(洗)四两(一方用桂)鸟头(炮)二两细辛一两 右四味,末之,真朱为色炼丸,丸如麻子大,先食,酒饮下三丸,日再夜一服。不知 稍增之,以知为度。 13 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 【注】 腹满而痛下利者,用理中汤,以是温此中也。腹满而痛便闭者,用厚朴三物汤,以是 开其下也。 厚朴三物汤方 厚朴八两大黄四两枳实五枚 右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内大黄,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以利为 度。 14 其脉数而紧,乃弦,状如弓弦,按之不移。脉弦数者,当下其寒。脉紧大而迟者,必心下坚。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可下之。 【按】 「其脉数而紧乃弦,状如弓弦,按之不移,脉弦数者」之十九字,当是衍文,阅『伤 寒论?辨脉法』自知。「当下其寒」之四字,当在「必心下坚」之下,文义始属。 【注】 脉紧大而迟者,必心下坚,乃寒实也,当下其寒。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也,大者 阳实,紧者阴实也,故可下之。 15 ?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宜温药下之,以大黄附子汤。 【按】 ?下偏痛之「偏」字,当是「满」字,必是传写之?。 【注】腹满而痛,脾实邪也;?下满痛,肝实邪也。发热若脉数大,胃热实邪也。今脉紧弦 ,脾寒实邪也,当以温药下之,故以大黄附子汤下其寒实。方中佐细辛者,以散其肝 邪,此下肝脾寒实之法也。 【集注】 尤怡曰:?中满痛而脉紧弦,阴寒成聚也,虽有发热,亦有阳气被郁所致。是以非温 不克不及已其寒,非下不克不及去其结,故曰:宜以温药下之。 大黄附子汤方 大黄三两附子(炮)三枚细辛二两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能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服后如人 行四、五里,进一服。 16 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仍旧,厚朴七物汤主之。【注】 病腹满,里证也。发热,里热也。然十日脉浮而数,表热亦未已也,饮食仍旧,胃热 能消谷也。因胃热里实,表热发热,故用厚朴七物汤,表里均解,腹满发热两除也。 此桂枝汤、小承气汤之复方也。 【集注】 程林曰:腹满者,内有实热也。十日脉尚浮而数,浮为在表,表热邪未已,故发热, 数为在里,里热能消谷,故饮食仍旧,与此方荡腹满而除表热。夫表里俱实,当先解 表,乃可攻里,今表邪微而里邪甚,故用承气桂枝二汤,相合以和表里,如伤寒之用 大柴胡,此其义也。 厚朴七物汤方 厚朴半甘草三两大黄二两大枣十枚枳实五枚桂枝二两生姜五两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八合,日三服。呕者加半夏五合。下利去大黄。 寒多者,加生姜至半。 17 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按】 按之心下满痛之下,当有「有潮热」之三字,若无此三字,则不妥与大柴胡汤,是必 传写之遗。 【注】 按之心下满痛,有潮热者,此为表里俱实,当下之,宜大柴胡汤两解之。此二治皆下 实满之法也。 大柴胡汤方 柴胡半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洗)半枳实(炙)四枚大黄二两大 枣十二枚生姜五两 右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18 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可,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抟,即为寒疝。绕脐 痛楚,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大乌头煎主之。 【按】 此条脉重出,下条有证无脉,「其脉沉紧者」之五字,当鄙人条里急之下。然脉弦而 紧,是劲急之甚,当属寒疝之重者。其白汗之「白」字,当是「自」字。下条其脉沉 紧是里痛之脉,当属寒疝之轻者,必是传写之?。 【注】 疝病犯寒即发,故谓之寒疝也。其病发则绕脐少腹急痛,恶寒汗出,手足厥冷,不欲饮食,脉弦而紧,主急主痛,此寒疝应有之证脉也。主之乌头煎者,是专以破邪治标 为急,虚着实所不管,故曰:能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也。 乌头煎方 乌头(熬,去皮,不?咀)大者五枚 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二升,煎令水气尽,取二升,能人服七合,弱人 服五合,不差嫡更服,不成一日再服。 19 寒疝,腹中痛,及?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