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族谱系统 >> 新闻公告 >>新闻管理 >> 内容详情
中医文化―《桔梗谣》、汉医与《古书医言》
时间:1970-01-01 08:00  发布者:tianxiu  
闲话中医费振钟似乎在什么地方读过日本民间歌谣《桔梗谣》,查了手头上的几本书,但没有可以或许找到出处。歌谣的词句,如今是回想不起来了,大概总是与采桔梗有关。在日本墟落,奇怪的桔梗叶,采来后做成汤吃,好像好久从前就有如许的风俗,不知道如今是否古风犹存。中国人吃桔梗,见于记载的最早在陶弘景《名医别录》中。桔梗有甜、苦两种,可以或许作吃食的当是甜桔梗。春天二三月,桔梗的新苗长出来了,女人、孩子采返来煮作羹汤。自唐代以后,日自己从中国粹去了不少工具,他们有不少生存习俗来自中国,采食桔梗也大概就是从中国传已往的。桔梗又是一味常用的药草,可以除风热、清利头目,又能治口舌生疮、目赤肿痛。固然医家用它的根入药,但苗叶也能起到必然的药物作用,以是民间采食桔梗,也有防治一样平常疾病保健身材的意思。《桔梗谣》是日本民间喜好的陈腐歌谣,这不但单由于音乐方面的缘故,可以想见桔梗在日本民间生存中的紧张性,以是歌之讴之,传播不息。偶尔想起《桔梗谣》,是由于中医与日本汉医的干系。日本先前出书过一套《皇汉医学丛书》,一方面看是对中国传统医学的研究,另一方面也包括着梳理日本汉医与中国古典医学之干系的意思。公元6世纪,中国医学随着文化输出传至日本,到明治维新,长达一千二百多年,日本医学是在通盘学习和吸取古典中医头脑和要领中坚持了与中国医学的同等性。与日本崇尚来自中国的经史子集为汉学一样,他们把在日本外乡扎下根来的中医称为汉医,医药方剂称为汉药。日本学者有一个长处,那就是对他们学习的工具,抱着绝对的客气,并不吝花最大精神推测研习,以是日自己之于汉学,不但是一样平常相识,而是每每到达很高地步,对付汉医与汉药亦云云,精研者代不乏人,说他们在医学头脑与要领上可以或许直追中国历代医家,也不算太过吧。但是也应该看到,日自己对付中国医学的明白,总照旧带着一种异域文化的特性的,就犹如日本汉诗墨客做出来的诗,与中国墨客的诗比拟,只管遣辞用句以及意境上极其相似,但他们的诗学不雅点照旧颇有异趣之处。看待来自中国的医学,日自己既崇尚,同时也会用本身的眼光标准加以讲求,从而在汉医体系中注入他们的头脑。这里我没有本领对日本汉医举行过细细致的阐发,仅仅就《皇汉医学丛书》中的一本,即吉益东洞氏编著的《古书医言》,谈谈日本医人是怎样站在汉医与中国医学同一性态度上,反思中国医学传统的。《古书医言》并非医书,它只是与医学有关的书。薄薄一册,但采撷了中国从周朝到汉朝诸种文籍中评论医学的紧张不雅点,如《周易》、《礼记》,尤以诸子为多。编者吉益东洞氏是一个熟读经典、精于汉学的人,他在每节摘录的背面,加上本身的评点,说明他对付中国医学的看法,每每要语不繁。也就是从这些考语中,我们可以一窥日自己在学习和担当中国古典医学上的规范和特点。起首为什么吉益东洞氏只取汉代从前各家之说呢?从他的评点中看,似非仅仅在一个“古”字上划出边界,而是以为两汉之前的中国医学是医之正道,两汉以后,道家之论占据了医学,医道因这天渐沉没,为了正本清源,以是必要从两汉前论医的学说中,理清医学中真正紧张的头脑要领,给医道一个明确的交接。以是他如许说:余尝继父祖之业,既欲行之,无端正准绳,以臆传之,固不成为,于是乎广寻医之可以为端正准绳者矣。而汉以降,疾医之道熄而不炳,阴阳之医隆而不息。夫阴阳医者,以五举动医之端正准绳,滚滚者天下皆是也。盖阴阳五行者,造化之事,而非人事也,何以为是为人之疾病之规则哉。呜呼,甚矣吾之愚,世咸为之,我独不克不及,惟茫茫然如望大洋,无奈之何。已而高昂曰,书不言乎,学于古训有获?于是乎,涉猎汉以上之书,至《吕氏春秋》“尽数”、“郁达”二篇,拍节仰天而叹曰,嗟!贤人之言,信而有征,是治病之大本,良又万病为一毒之枢机也。吉益东洞氏对传入日本的汉医是不满的,这种不满实在又因于中国医学传统自身对付医道的掩藏。于是,吉益东洞便盼望从中国医学发轫之初,去探求医之精确的端正准绳。以他的眼力所见,汉之前的医学创建在对疾病发于毒的质朴熟悉上,因此通常有违于这一熟悉的不雅点,纵然是经典话语,他也敢于猜疑、大胆反驳。他引申《尚书》、《周礼》等文献,对峙把死生与疾病看作绝不成混同的两回事,“死生者天之主也,疾病者医之主也”,“造化不混于人事,万病惟为一毒”,知死生是空言虚道,不克不及救疾病,不属医道,医道在于“但视毒之地点而治”,不然即非本职,“贤人不为”。题目恰好就在中国医学总是把这两者混同一理,胶葛错结,致使医学误入邪路。有鉴于此,吉益东洞每见到谈阴阳、谈神情、谈天地造化、谈五行变易的话,总是高声提示道:“此道家之论,疾医不为!”吉益东洞氏对道家之学抱着拒斥的态度,在他看来医道不明,就是由于道家那一套理论的掩藏所造成的效果。道家把中国陈腐而质朴的疾医酿成了只会推论却不克不及治疾的阴阳医,从而极大地改变了汉代以后中国医学的生长标的目的。日本汉医无疑属于汉代以后阴阳医的传统,其对付中国古典医学的真义却不甚了了,难怪连身世医学世家的吉益东洞,在医道题目上始终心存迷惑,感触茫然无路。如今他通过对“古训”的重新梳理息争释,终于名顿开,回到疾医,也就是回到治病以毒的医学实质,这才是吉益东洞寻求的精确途径,有了这条途径,统统就都变得简朴易行了。在吉益东洞氏的心目中,能完全代表中国古之“疾医之道”的,只一小我私家,即先秦时期的扁鹊。扁鹊之外,连尊为医圣的张仲景也缺乏称道,由于张仲景的医学已经掺入了阴阳道家在内,算不上一个真正的疾医。“扁鹊者疾医也”,“不待把脉言病之地点”,吉益东洞在他有关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的三段读解笔墨里,非常赞赏太史公这句服膺究竟的话,以为它客不雅地保管了扁鹊的疾医本性,使后人据此得以知晓扁鹊的真面貌和真意义。吉益东洞氏绝不粉饰本身对疾医扁鹊重新发明的得意,他信赖本身从扁鹊那儿看到了医道“至矣尽矣”的最高规则,至于扁鹊之后的医学,那就只能让他感触失望扫兴了。作为疾医门路的精确代表,吉益东洞尽力通过对扁鹊的发明和阐释,确认他的“惟毒论”。至此,我应该指出,这部《古书医言》,实在没有第二个主题,它惟一要讲的就是一个“毒”字。吉益东洞氏并不任意乱摘乱引,有关文籍文献里那些看上去驳杂的片言只语,颠末他的梳理和连缀,就都围绕着“毒”字睁开的。这是著者的专心之处,也是这本书试图“颠覆”中国医学传统,进而改写日本汉医的本意地点。从人类生存的根源,看毒对付医学的意义,这一点吉益东洞氏很轻易就按照先秦文籍得出了他必要的结论。不外紧张题目则在于,自先秦医学发轫于对毒的熟悉和利用以后,中国医学在什么时间又放弃了这个医学的基点?显然,恰好由于道家之论对付中国古典医学的掩藏,才造成人们对付毒的汗青忘记。这一忘记的究竟,可以从厥后把“毒药”改为“良药”的语词变革中得到证实。人们已经被道家的言说疑惑了,再也想不起来“若药不瞑眩,厥疾不瘳”、“聚毒药以供医事”这些简明的古训。后代医家脱离了“万病惟毒”的知识,更多地着迷于道家那些奥妙的理论,在吉益东洞看来,他们全酿成了仓公淳于意、孙思邈一类人物。毒是人类生存履历中最初面临的工具,也是人类可以或许直接明白和掌握的工具,毒给人类身材带来了疾病,人们对它非常畏怕,但是人们按照生存履历,又找到了用毒来克制毒,驱除疾病保满身体的要领。后代之人却失去了先民们的那份明智,不单不知毒的危害,亦不知利用毒的原则,居然把毒看成调养补益的良药,拿它求取永生不老、得道升仙,云云岂非极大的屈曲吗?作为一个执着地把毒看作医学产生和生长惟一依据的学者,吉益东洞以此断定中国医学走向穷途,就在于五石汤之类一出,服食家便起而取代了医学家,“葛洪、陶弘景、孙思邈之辈,妄尊信之混于医,今后尔后,正去邪来,论高术卑,医道绝灭,二千有余年于此”。说到这里?他真有点义形于色了。大概吉益东洞确实击中了汉代以后中国医学的关键,无论他怎样把毒视为医学至道而出语偏颇,我们都不克不及不认可他的不雅点有一种归真返璞的代价。然而要是我们以为吉益东洞回到“古训”,大讲“惟毒论”,完满是出于医学上的复古要求,大概就会误解他了。实在对吉益东洞氏来说,他是站在日本一直崇奉的汉医向西方当代医学捩转之际,试图找到一个毗连点,以拯救汉医的消灭。而这个毗连点,似乎就是毒的理论。谁都知道西方医学从来没有阴阳之类的玄学,它的根本医理都在所谓细菌、病毒的科学化验和阐发上,换句话说,也就是中国先秦时的毒了,而治病则更是利用毒药,正切合中医“以毒攻毒”的古典规则。我想日本汉医为什么可以或许在明治维新以后那样敏捷转轨,走上当代医学之路,大概正与吉益东洞氏一班医家找到了医学古今中外的头脑毗连点有关。云云一想,我们就更能领会吉益东洞著述《古书医言》的当代态度了。再回到《桔梗谣》,民间之食用桔梗,溯其渊源,标明了人民黑白常恭敬来自太古的生存履历。医学并不深奥,亦无所谓古今,它就存在于人类履历傍边。桔梗,毒药,但可以驱热毒,知道这一点,足以为医,足以言医学。就像我们从《诗经》中看到的那些采药的先民们一样,疾医就是从他们中发生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