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茶的溯源探索
时间:1970-01-01 08:00 发布者:tianxiu 从明代中期以后,士品德茶讲求理趣,寻求品饮历程中的精力、文化享受,茶具因此而日趋小巧风雅。对此,冯可宾在《芥茶笺》中有一段独到的议论:
或问壶究竟宜大宜小?茶壶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自酌自饮,方为得趣,何也?壶小则香不分散,味不延误。
%26
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中亦夸大:
壶供真茶,正在新泉活火,旋瀹旋啜,以尽色香味之蕴。故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壶盖宜盎(凸)不宜砥(平),汤力茗香,俾得连合氤氲。
可见,瀹茶用小壶,既可发香,又可得趣,是对实践履历的总结,也是对理性的一种寻求。不外,当时江南一带多重绿茶,并且一客一壶,以是上述所论者与光阴茶仍有很大间隔。
;
但冯可宾《芥茶笺》所说的“施于他茶,亦无不成”这句话,已给人一种明白的提示:用小壶瀹饮别的品类茶叶的,亦大有人在。
1987年,漳浦县盘陀乡通坑村发明明万历户、工二部侍郎卢维桢墓,从中出土了有“时大彬制”四字款识的紫砂壶一件,壶呈栗赤色,高9.2、口径75、腹径11.0厘米,壶盖内沿已有轻度磨损,证实墓主生前已利用多时,以壶殉葬、亦可看出主人保护水平。
卢维桢死于万历三十八年,故该壶应属时大彬中前期作品。壶虽略大,但漳浦属岩茶、溪茶辐射区,以是该壶的出土,似可为我们提供乌龙茶区早期利用紫砂壶的实物依据。
明末清初,闽汶水善烹茶。张岱《闽汶水茶》诗说:“刚柔燥湿必身亲,下气随之敢喘气?到恰当炉啜一瓯,几多深心兼鼎力大举。”周亮工《闽小纪》亦云:“‘歙人闵汶水居桃叶渡上,子往品茶其家,见其水火皆自任,以小酒盏酌客,高自矜许。”
两人均亲晤汶水,所记略同:“燥湿身亲”与“水火自任”,“当炉啜一瓯”与“以小酒盏酌客”,其程式与光阴茶已很近似,假如壶中换上乌龙茶,则光阴茶法相便全具了。
乾隆初曾任县令的溧阳人彭光斗在《闽琐记》中说:“余罢后赴省,道过龙溪,邂逅竹圃中,遇一野叟,延入旁室,地炉活火,烹茗相待。盏绝小,仅供一啜。然甫下咽,即沁透心脾。叩之,乃真武夷也。客闽三载,只明白一次,殊愧此叟多矣。”
这位彭太爷大概亦是深受“明人不重问茶”影响者,到福建当了三年官,居然连尝都不尝一下武夷茶。难怪他明白一次并大称快意之后便有愧色。不外,他的这则琐记,倒是为我们留下了到现在为止大概是最早的,有关光阴茶程式的纪录。
可以视为“简明光阴茶经”的文献,是乾隆二十七年(1762)修纂的福建《龙溪县志%26#822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