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注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三(三) 时间:1970-01-01 08:00 发布者:tianxiu 【集解】
程林曰:防己、椒目导饮于前,清者从小便而出;大黄、葶苈推饮于后,浊者得从大便而下也。此前后分消,则腹满减而水饮行,性情转而津液生矣。若渴则甚于口舌干燥,加芒硝佐诸药,以下腹满而救脾土。
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
【注】
沉主里,弦主饮,悬饮之病,属饮停里,故主悬饮内痛也。
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
【注】
此承上条,以明其治也。主以十枣汤,亦形气实者宜之,若形气稍虚,又当临证斟酌也。
【集注】
赵良曰:脉沉病在里也。凡弦者,为痛、为饮、为癖,悬饮结积在内作痛,故脉见沉弦。
十枣汤方
芫花(熬)甘遂大戟各平分右三味,捣筛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枣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能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平明温服之,不下者,嫡更服半钱,得快利后,糜粥自养。
【集注】
李?曰:三物皆味苦,苦以泄之,能直达水饮窠囊之处,但恐峻利泄人真元,故加大枣甘以缓之,且枣为脾果,补土以是制水也。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注】
溢饮病属经表,虽当发汗,然不无寒热之别也。热者以辛凉发其汗,大青龙汤;寒者以辛温发其汗,小青龙汤。故曰: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也。
【集注】
尤怡曰:水气盛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材重痛,谓之溢饮。夫四肢阳也,水在阴者宜利,在阳者宜汗。
大青龙汤方
麻黄(去节)六两桂枝二两甘草(炙)二两杏仁(去皮、尖)四十个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石膏如鸡子大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多者,温粉扑之。
小青龙汤方
麻黄(去节)三两芍药三两五味子半升干姜三两甘草(炙)三两细辛三两桂枝三两半夏(汤洗)半升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集解】
尤怡曰:大青龙合桂麻而去芍药加石膏,则水气不甚而挟热者宜之。倘饮多而寒伏,则必以小青龙为当也。
肺饮不弦,但苦喘短气。
【注】
弦为诸饮之诊,然专主者肝也。水在肝部,则病悬饮,故脉沉弦也;水在肺部,则病支饮,故脉不弦也。喘短气,肺饮证也;?下引痛,肝饮证也。今亦不见?下引痛之肝证,但见苦喘短气之肺证,故曰:肺饮不弦也。
【集注】
李?曰:弦为肝脉,故肺饮不弦,苦喘短气,肺邪迫塞也,前云逆倚息短气为支饮是也。
支饮亦喘而不克不及卧,加短气,其脉平也。
【注】
支饮水在肺之病,故亦喘而不克不及卧,短气也。其脉平,谓见肺之平脉,或浮、或、或短,此详申上条不弦之义也。
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汤主之。
【注】
此承上条,以明其治也。喘不克不及卧,短气不得息,皆水在肺之急证也,故以葶苈大枣汤,直泻肺水也。
【集注】
沈明宗曰:此支饮偏溢于肺也。支饮贮于胸膈,上干于肺,气逆则呼吸难以通彻,故不得息。然急则治标,以是佐大枣之甘以保脾,葶苈之苦以泄肺,俾肺气通调,脾得转输,为峻攻支饮在肺之方也。尤怡曰:不得息,肺满而气闭也,葶苈入肺,通闭泄满。用大枣者,不使伤正也。葶苈大枣汤方(见肺痈中)
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芩芒硝汤主之。
【注】
支饮则喘满不得息,水在胸肺也,更兼心下痞坚,则水盘结连引膈间,故曰:膈间支饮也。面色黧黑,水邪深结之色也。其脉沉紧,水邪深结之脉也。水邪深结,故有喘满痞坚之证也。得之数十日,医或吐之不愈者,是水邪不但结在上,故越之而不愈也。或下之不愈者,是水邪不但结鄙人,虽竭之亦不愈也。心下痞坚,饮结在中可知,故以木防己汤开三焦水结,通上中下之气。方中用人参以吐下后伤正也。故水邪虚结者,服之即愈。若水邪实结者,虽愈亦复发也,即复与火线亦不克不及愈,当从前方减石膏之寒凝,加芒硝峻开坚结,加茯苓直输水道,未有不愈者也。
【集注】
李?曰:喘满痞坚,膈间支饮逆上也。面黑者,饮属南方水色也。脉沉为饮,紧为寒,皆阴脉,以水饮禀阴寒之气也。吐下俱行不愈,则阴阳之气俱虚,木防己汤补虚散饮,虚者受补即愈。实者饮邪固结不解,故复发不愈,乃冷气凝结未解,故去石膏,恐寒胃也。加茯苓淡以渗饮,芒硝咸以软坚。
木防己汤方
木防己三两石膏(鸡子大)十二枚桂枝二两人参四两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汤方
木防己桂枝各二两人参茯苓各四两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再微煎,分温再服,微利则愈。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注】
心下,膈下也。水在膈上则喘满,水在膈间则痞悸,水在膈下则惟苦眩晕,以泽泻汤之安然平静小剂主之,治支饮之轻者可也。若阳虚水盛,又当从事乎苓桂甘汤,五苓散矣。
【集注】
尤怡曰:水饮之邪,上乘清阳之位,则为冒眩。冒者,昏冒而神不清,如有物冒蔽之也;眩者,眼花转而乍见眩黑也。泽泻泄水气,白补土气,以胜水也。
泽泻汤方
泽泻五两白二两
右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注】
稠浊为痰,阳之盛也;稀清为饮,阴之盛也。有痰无饮,当以凉药治之;有饮无痰,当以热药温之。若痰而兼饮者,此不成纯凉,又不成纯热,故当以温药和之可也。
夫有支饮家,烦,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岁,宜十枣汤。
【注】
支饮,水在膈之上下也。水乘肺则,水乘心则烦,水结胸则痛,其人形气俱实,以十枣汤攻之可也。然病此卒不死,或至百日,或延至一年者,以饮阴邪,阴性迟,故不卒死也。十枣汤方(见上)
家其脉弦,为有水,十枣汤主之。
【注】
此承上条,以出其脉也。家,谓久之家也,家未可攻也。若脉弦,其则为有水也,有水可攻,故以十枣汤攻之。
【集注】
魏荔彤曰:嗽者,有饮冷而嗽者,有因外感风寒而嗽者,所谓形寒饮冷则伤肺也,别的感风寒之嗽也。有因伤倦而嗽者,所谓阴虚内热,火刑肺金,此内伤虚劳之嗽也。于此俱无涉也。仲景命之曰:家,专为痰饮在内,逆气上冲之嗽言也。故其脉必弦,无外感家之浮,无内虚家之数,但见弦者,知有水饮在中为患也,主之以十枣汤,使水邪有所制,斯下注而免于上厥也。
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里虚。脉偏弦者,饮也。
【按】
此条系在首条「微者短气」之下,今分在此。
【注】
脉双弦者,两手摆布脉皆弦也,偏弦者,或左、或右、脉单弦也。偏弦者,饮也,故当下之;双弦者,寒也,不妥下也。即偏弦当下,亦不成大下,若大下之,则虚其里,单弦变而为双弦矣。弦为阴脉,重阴则寒,故曰:双弦者寒也。此又示人不成以弦脉,专主饮也。
脉弦数,有寒饮,冬夏难治。
【按】
脉弦数之「数」字,当是「迟」字,始与寒饮之理合,是传写之?。
【注】
单弦主饮,固当下也,若单弦兼迟,而有寒饮,不成下也。寒饮之,冬夏难治者,以夏阴极于内,冬阴极于外故也。此承上二条,详申弦脉饮病可下、不成下之义也。
久数岁,其脉弱者,可治;实大数者,死。其脉虚者,必苦冒,其人本有支饮在胸中故也,治属饮家。
【注】
久数岁,即今之年年举发,痰饮嗽水喘之病也。若其脉弱者,知邪不进则为可治。若实大数者,知邪日进故死也。若脉虚者知正气虚,必苦冒也,审其人素本有支饮,则不用治其,宜于痰饮家求治法也。
【集注】
尤怡曰:久数岁不已者,支饮渍肺而,饮久不已,则久不愈也。久者,其气必虚,而脉反实大数者,则其邪犹盛,以犹盛之邪,而临已虚之气,其能久持乎?故死。若脉虚者正气固虚而饮气亦衰,故可治。然饮虽衰而正不克不及御,亦足以上蔽清阳之气,故其人必苦冒也。此病为支饮所致,去其饮则病自愈,故曰:治属饮家。
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少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游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冲气即低,而反更,胸满者,用苓桂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满。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去甘草、桂枝,加细辛干姜半夏汤主之。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其证应内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厥。以是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
【按】
小青龙汤下已之「下」字,当是「汗」字,巨细青龙汤皆汗剂,必是传写之?。
【注】
逆,古嗽名也;倚息,今呼吸促也。嗽呼吸气促不得卧,久病多属痰饮,新病每兼形寒,故宜以小青龙汤汗之,以散内饮外寒也。小青龙汤辛温大散,惟有余之人宜之,若误施之于缺乏之人,辛热则伤阴,故多唾口燥也。大散则伤阳,故手足厥逆也;面热如醉,阳外浮也;小便难,气上冲,阴内竭也;脉沉微,里气弱也;手足痹,表气虚也;时复冒,虚之甚也。虽阴阳表里俱虚,然属误汗,寒热庞杂之坏病,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先通阳和阴,俟上冲气平,再议他法也。今气冲虽下而反更咳嗽胸满者,则知寒饮贮胸,故嫌桂枝偏于走表,加干姜、细辛独胜中之寒饮也。服之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则知阴火上逆,为干姜、细辛热药所动故也。若服之时遂渴,稍时而渴反止者,则为其人素有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是因饮逆胸中作呕而冒,非阳虚为饮所阻不升之冒也。故仍以本方复加半夏者,以去水也,更去甘草者,恐甘助呕也。水去呕止,其人面形肿者,加杏仁以降呕,上逆之余邪,若不因呕面肿,则为风邪所袭,应加麻黄。今其人血虚手足痹,阳虚手足厥,且因呕后而肿,故不加也。若兼有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越发大黄以利胃热可也。
苓桂五味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桂枝四两甘草(炙)三两五味子半升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苓甘五味姜辛汤方
茯苓四两甘草干姜细辛各三两五味子半升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苓桂五味甘草去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方
茯苓四两细辛干姜各二两五味子半夏各半升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方
茯苓四两甘草三两五味子半升干姜三两细辛三两半夏三两杏仁(去皮尖)半升。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方
茯苓四两半夏半升甘草三两五味子半升干姜三两细辛三两杏仁(去皮、尖)半升大黄三两
右八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