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族谱系统 >> 新闻公告 >>新闻管理 >> 内容详情
包种茶史
时间:1970-01-01 08:00  发布者:tianxiu  
关于包种茶史考,可供参考的文献无多,由于包种茶的鼓起,仅百数十年之事。我人研究包种茶的制造要领,与乌龙茶之制造法相去不远,自粗制以至精制种种历程,虽有多少处置惩罚之差异,但技能处置惩罚可谓大同小异,由此可知包种茶之制造系脱胎自乌龙茶,是无须疑问的。如许亦可明确包种茶之制造要领仍旧取法自福建。武夷岩茶与安溪铁不雅音的制法与品格,与其说是和台湾乌龙茶相像,无如说是和台湾包种茶更为靠近。祇是福建在什么时间开始有包种茶的名称,没有精确文献记载可资参考。 n 据日人井上房邦氏观察陈诉,包种茶的制造,系距今百二十余年前,系福建省泉州府安溪县业茶者王义程氏所创制,由他提倡并教授制法。此种茶叶制成后,用方纸二张表里相衬,放茶四两包发展方形之“四方包”,包外盖以茶名及头印章,称之为“包种”,或运往福州加实香花包出售,或经过厦门直接运销南洋。此应为包种茶制造之开始,亦即包种茶称呼之由来,惜确实年代无可稽。台湾从事包种茶的制造,据考很多文献所载均说系始自清代同治十二年(1873)。盖以其时台湾之乌龙茶,遭受天下茶业不景气影响,再加以台北其时独裁乌龙茶出口之五家洋行,以为台湾茶价昂贵,无利可图,乃同等中断收购,致使乌龙茶有行无市,陷于惨境。厥后乌龙茶市况,日见阑珊,大有“无人问津”一脉不振之势。此对台湾茶业之生长,显有莫大之打击。亦即清代台湾乌龙茶遭受恶运时期。其时台北一样平常茶商,鉴于乌龙茶之市况,自五家洋行中断收购以后,景气日衰,必不得已,即将台北一带滞销之乌龙茶,大部份装运福州,悉数改制包种茶,其时在福州通称为“花香茶”。此固为台湾乌龙茶改制包种茶之由来,亦实为台湾从事制造包种茶之先声。 迨至光绪七年(1881),有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茶商吴福源氏(很多文献称为吴福老),因感触在福建改制包种茶赢利不多,他为图重利起见,遂带同技能事情职员渡台,在台北设源隆号专事制造包种茶;同时另有同府安溪县贩子工安宁及张古魁两人合资组设建成号,亦谋划包种茶。开始将茶经过台北之淡水运往其为集散地的厦门,再由厦门输往紧张消耗地的南洋诸岛。自是之后,一样平常茶户相仿制造,包种茶制造产量乃渐渐增长。到了光绪十一(公元1885)年,福建省安溪县地方,又有王水锦魏静二氏相继来台,在台北七星区南港大坑地方,悉心从事台茶研究,不管种植或制造要领,加以研讨革新。一面进步产制技能,一面将其研究心得传教同业。特殊将他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