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族谱系统 >> 新闻公告 >>新闻管理 >> 内容详情
金匮要略注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时间:1970-01-01 08:00  发布者:tianxiu  
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 。 【注】 趺阳胃脉也,当缓而和,今见弦脉,是肝脉也。肝脉见于脾部,是木盛土虚也,法当 腹满。今不复满者,肝脉微弦不盛而脾不虚,故脾未受病也。肝自郁则失其条达之性 ,必本经自病,故便难两痛也。然非怒气实病,此乃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 。 02 腹满时减,复仍旧,此为寒,当与温药。 【按】 此篇无治虚寒腹满之方,当与温药之下,当有「宜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主之」十 四字,必是脱简,阅『伤寒论?太阴篇』自知。 【注】 此承上条,互详其证,以明其治也。腹满便难,脾实病也,今腹满而方便难,脾虚病 也。且腹满偶然而减,偶然复如不满,乃虚寒也,当与温药主之。以厚朴生姜甘草半 夏人参汤,消满散寒,缓中降逆补虚,乃治虚满之法也。 【集注】 魏荔彤曰:腹满或服下药,或服补药,偶然减退,不多旋腹满仍旧,则不成作实与热 治也。 仲景明此为寒,里寒从无下法,惟有温药与服,虚者以温中补气,实者亦以温中行气 为义,是治气寒腹满第一善法也。 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方 厚朴半生姜半半夏半人参一两甘草(炙)三两右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03 腹满不减,减缺乏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 腹满时减、时满虚满也;腹满经常而满实满也。腹满不减,减缺乏言,谓腹满不减, 虽减不外稍减,缺乏言减也。虚满当温,实满当下,故宜大承气汤下之,此治实满之 法也。 【集注】 尤怡曰:减缺乏言,谓虽减而缺乏云减,以是形其满之至也,故宜大下。所谓中满者 ,泻之于内也。 大承气汤方(见前痉病中) 04 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 【注】 前条腹满,以时减、时不减别虚实;此条腹满,以痛、不痛辨有余缺乏也。腹满按之 不痛为虚,虚者脾虚也,可温之,则当与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也。按而痛者为实 ,实者胃实也,可下之,当与大承气汤。胃实者舌胎必黄,若未下者,下之黄胎自去 也。 【集注】 赵良曰:腹满亦有属实,实则非虚寒也明矣,岂概以温药治之乎?故有试之之法,在 痛与不痛之分,虚实较然矣。盖胃实必热,热蒸必舌黄,下实在热,舌黄不自已乎? 有此一辨,并虚者愈审已。 魏荔彤曰:无形之虚气作痞塞,则按之无物,何痛之有?倘挟有形之实物为患,如宿食在胃,疝气在少腹等是也。按之有物拦阻于藏府之侧焉,有不痛者乎?是于按之痛 否,以决其虚实之法也。 05 病者痿黄,躁而不渴,胸中寒实而利不止者,死。 【按】 躁而不渴,当是「燥而不渴」,文始通顺。胸中寒实,当是「胃中寒实」,如果胸中 寒实,怎样曰下利不止者死?皆是传写之?。 【注】 病者面色痿黄,若口燥而渴者,热实也;今痿黄口燥不渴,寒实也。寒实者当不下利 ,若下利是寒虚也;今下利不止,乃寒虚胃气下脱,故死也。 【集注】 程林曰:痿黄者,脾胃病也,见燥而渴者为热,不渴者为寒。病人既痿黄,又兼下利不禁,则性情衰绝,故死。 李?曰:下利若燥而渴者为热,阳气尚存,犹为可治。今燥而不渴,胃中寒邪盛也, 若利不止,则阴盛阳衰,气下脱矣,故死。 06 夫瘦人,绕脐痛,必有风冷,谷气不可,而反下之,其气必冲,不冲者,心下则痞。 【注】 此承上条寒实证误以寒药下之之义也。瘦人形气衰弱,难御外邪,若绕脐痛,必有风 冷伤胃,致令谷气不可也。绕脐疼痛,虽属实邪,但因风冷则为寒实,医者当温而行 之。今反以寒药下之,其风冷之邪,若上虚则气上冲,中虚则痞结心下,理必定也。 【集注】 尤怡曰:瘦人藏虚气弱,风冷易入,入则谷气留滞不可,绕脐疼痛,有似里实而实为虚冷,是宜温药以助脾之行。乃反下之,谷出而风冷不与俱出,正乃益虚,邪乃无制 ,势必上冲,若不冲者,心下则痞。 07 寸口脉弦者,即?下拘急而痛,其人啬啬恶寒也。 【注】 此详申首条,两疼痛属寒之义也。寸口脉弦,即首条之弦也。?下拘急而痛,即首 条之两疼痛也。何以知其为寒也?然必其人有阳虚啬啬恶寒之证,始为肝寒而痛也 ,即有腹满,亦当温之可也。 【集注】 程林曰:弦,肝脉,阴也。肝脉循?里,寒主收引,故?下拘急而痛,以寒胜于内, 而阳气不可于外,故外亦啬啬而恶寒也。 08 夫中敝宅,喜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