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族谱系统 >> 新闻公告 >>新闻管理 >> 内容详情
金匮要略注 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三)
时间:1970-01-01 08:00  发布者:tianxiu  
【注】 此详申阳厥、阴厥存亡之义也。厥气者,逆气也,即逆阳逆阴之气也,气逆则乱于胸 中,故突然眩仆,名曰卒厥。若唇口青,身冷,是阴进阳退,则为入藏,即死也;若 身温汗自出,是阴消阳长,则为入府,即愈也。 【集注】 沈明宗曰:邪气入藏,神明昏愦,卒倒无知,谓之卒厥。若唇口青,身冷,神机不克不及 收支,藏气垂绝,以是主死。经曰:血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暴厥是也。若身和汗 出,乃邪气入府,不得收支,一时卒倒,非藏绝之比,顷时阳机外达,邪气随之外泄 ,故知入府即愈。 12 问曰:脉脱入藏即死,入府即愈,何谓也?师曰:非为一病,百病皆然。譬如浸淫疮,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成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 死。 【注】 此详申入藏即死、入府即愈之义也。卒厥之病,多脉脱而不见,脉脱不见而死者,是 正气不反也;脉脱不见而生者,是邪气闭而复通也。非为厥气一病,百病入藏入府皆 然也。譬如浸淫疠风等疮,从口起流向四肢,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成治也。 盖以病向外者,可治;病入里者,难医,亦此义也。 【集注】 赵良曰:脱者去也,经脉乃藏府之隧道,为邪气所逼,故绝气脱去其脉而入于内。五 藏阴也,六府阳也,阴主死而阳主生,以是入藏即死,入府即愈,而可治。非惟藏府 之阴阳然也,凡表里阴阳之邪毒收支表里者,皆然也。 徐彬曰:凡病邪能出阳为浅,故生;闭阴不出为深,故死,非止一病,百病皆然。复 以浸淫疮喻之,若从口起而流向四肢者,是邪从内发于外,泄而不进,故可治;若从 四肢起,流入口者,是邪由外入于内,进而不泄,此藏气伤败,故不成治。 13 问曰;阳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阴病十八,何谓 也?师曰:,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五藏病各有十八,合 为九十病;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为一百八病。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 六病,不在此中。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之邪,从口入者 ,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 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枢纽,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按】 字典无『?』字,当是『』字,?音倾,侧水也。后之积累门,?气之『?』字亦 误。 【注】 此章曰十八、曰九十等文,乃古医书之文,今不成考,难以强释。五劳七伤等说,亦 详在『令媛』,故不复注也。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病皆在外,故为阳病也了、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病皆在内,故为阴病也。清邪 居上,谓雾邪本乎天也;浊邪居下,谓湿邪本乎地也。六淫天邪,故名大邪,六淫伤 外,故曰:中表也;七恋人邪,故名小邪,七情伤内,故曰:中里也。?者,饮食 也,饮食之邪,从口而入,食伤隔夜不化,故名曰:宿食也。五邪,谓风、寒、湿、 雾、饮食也,夫五邪之中人,莫不各以类而相从。前者早也,风中于早,从阳类也; 寒中于暮,从阴类也。雾邪清轻,故伤皮肤;湿邪浊重,故流枢纽。饮食失节,故伤 脾胃。极寒之食伤经,以经属阴也;极热之食伤络,以络属阳也。 14 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 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材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注】 详见『伤寒论。太阴篇』内,不复释。 15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注】 痼疾,宿病也。卒病,新疾也。当以宿病为本、为缓,新疾为标、为急,急则治标, 缓则治本,故先治卒病,后治痼疾也。 【集注】 赵良曰:痼疾病已沉痼,非旦夕可取效者,卒病谓卒然而来,新感之病,可取效于旦 夕者,乘其所入未深,急去其邪,不使稽留而为患也。且痼疾之人,正气素虚,邪尤 易传,设多瞻顾,致令两邪相合,为患不浅,故仲景立言于此,使后学者,知所先后 也。 沈明宗曰:此有旧疾,复感新邪,当分先后治也。痼者,邪气结实难拔;卒者,邪气 骤来而易去也。若病者素有痼疾,而忽加卒病,务当先治卒病,不使邪气相并,转增 旧疾。但久病乃非旦夕可除,须当缓图,以是后乃治其痼疾也。 16 师曰:五藏病各有得者愈,五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病者素不该食, 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注】 此明五藏各有所得而愈,言以情志相胜也,即如怒伤肝,得悲而愈,此悲胜怒也。亦 有得之时日而愈者,经曰:病在肝,愈于夏,是喜得子气,制其胜我者也;夏不愈, 胜于秋,是恶其胜我者,得王气也;秋不死,持于冬,是我喜得母气以生我也;起于 春,是喜得意其位而气王也,余藏仿此。病者云云,谓平素不爱食之物,及当病之时 ,而反暴思食,是病邪藏气之变,故虽思食,而食之必发热也。 【集注】 程林曰:『内经』云:肝色青,宜食甘;心色赤,宜食酸;肺色白,宜食苦;脾色黄 ,宜食酸;肾色黑,宜食辛,此五藏得饮食而愈者。肝全愈于丙丁,起于甲乙;心全愈于戊己,起于丙丁;脾全愈于庚辛,起于戊己;肺全愈于壬癸,起于庚辛;肾全愈 于甲乙,起于壬癸,此五藏得意其位而愈者。五藏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 脾恶湿,肾恶燥,各随其所恶而不喜者为病也。若病人素不食而暴食之,则入于阴, 长气于阳,必发热也。 17 夫诸病在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 【按】 如渴者之下,当有「小便倒霉」四字,必传写之遗也。 【注】 藏者里也。凡诸病在里有可攻之证,虽欲攻之,当随其所得之轻重而攻之,不成率意 而攻之也。如渴者小便倒霉,先与猪苓汤利其小便,俟小便当乃可攻也。余皆仿此, 谓他证或有未可遽攻者,皆仿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