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族谱系统 >> 新闻公告 >>新闻管理 >> 内容详情
金匮要略注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第三(二)
时间:1970-01-01 08:00  发布者:tianxiu  
【注】 百合病不该汗而汗之,不解者,则致燥,以百合知母汤主之者,清而润之也。 百合知母汤方 百合(擘)七枚知母(切)三两 右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别 以泉水二升,煎知母,取一升,去滓后合和,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08 百合病,下之后者,滑石代赭汤主之。 【注】 百合病不该下而下之,不解者,则怯中,以滑石代赭汤清而镇之也。 滑石代赭汤方 百合(擘)七枚滑石(碎,绵裹)三两代赭石(碎,绵裹)如弹丸大一枚 右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别以泉水二升,煎滑石代赭,取一升,去滓,后合和,重煎取一升五合,分温服。 09 百合病,吐之后者,用后方主之。 【注】 百合病不该吐而吐之,不解者,则虚中,以百合鸡子汤清而补之也。 百合鸡子汤方 百合(擘)七枚鸡子黄一枚 右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内鸡子 黄,搅匀,煎五分,温服。 10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冷静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 ,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貌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甘草泻心汤主之。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蚀于肛者,雄黄熏之。 【注】 狐惑,牙疳、下疳等疮之古名也,近时惟以疳呼之。下疳即狐也,蚀烂肛阴;牙疳即 惑也,蚀咽腐龈,脱牙穿腮破唇。每因伤寒病后,余毒与湿T之为害也,或生斑疹之 后,或生癖疾下利之后,其为患亦同也。状如伤寒,谓发热憎寒也。冷静欲眠,目不 得闭,谓其病或在阴,亦或在阳,故卧起俱不安也。此病有虫,虫闻食臭而动,动则 令人烦心,故不欲饮食,恶闻食臭也。面貌乍赤、乍黑、乍白,亦由虫动交乱胃中, 胃主面,故色无定也。惑蚀于上部之喉,故先声,毒在喉也。狐蚀于下部之阴,故 先咽干,毒在阴也。外治之法,苦参汤、雄黄散解鸩杀虫,尚属有理。内用甘草泻心 汤,必传写之误也,姑存之。 【集注】 程林曰:『灵枢经』云:虫动则令心,是以有卧起不安等项也。 李?曰:喉肛与前阴,皆关窍所通,津液润泽之处,故虫每蚀于此。 甘草泻心汤方 甘草四两黄芩人参干姜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半夏半升 右七味,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苦参汤方 苦参一升 水一斗,煮取七升,熏洗,日三次。 雄黄熏方 雄黄 右一味为末,筒瓦二枚,合之烧,向肛熏之。 11 『脉经』云:病人或从呼吸,上蚀其咽,或从下焦,蚀其肛阴。蚀上为惑,蚀下为狐 ,狐惑病者,猪苓散主之。 12 病者脉数,无热,微烦,冷静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 日,目四眦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注】 病者脉数,谓病狐惑之人脉数也。数主疮主热,今外无身热,而内有疮热,疮之热在 于阴,故冷静但欲卧也。热在于阳,故微烦汗出也。然其病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 鸠眼者,是热蕴于血,故眦络赤也。七、八日四眦皆黑者,是热瘀血腐,故眦络黑也 。若不克不及食,其毒尚伏诸里;若已能食,其毒已化成脓也。故以赤小豆排痈肿,当归 调疮血,米浆和胃气也。 【集注】 李?曰:经云:脉数不止,而热不解,则生恶疮,今脓成那边?大率在喉与阴肛,盖 积热生虫,亦积热成脓,是亦恶疮之类也。 赤小豆当归散方 赤小豆(浸令芽出,曝干)三升当归 右二味,杵为散,浆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13 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成治,升麻3甲 汤主之。 14 阴毒之为病,面貌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成治,升麻3甲汤, 去雄黄蜀椒主之。 【注】 阴阳平,正气也;阴阳偏,邪气也;阴阳变,异气也。正气者,即四时令平之气也, 中报酬病,徐而浅;邪气者,即四时和睦之气也,中报酬病,速而危;异气者,非常 灾疠之气也,中报酬病,暴而死。以是过五日不治,以五藏相传俱受邪也。此气适中 人之阳,则为阳毒;适中人之阴,则为阴毒,非后人所论阴寒极、阳热极之阴毒、阳 毒也。不雅其所主之方,要不外升麻、甘草、当归、3甲、蜀椒、雄黄,而并不必大寒 大热之药,则可知仲景所论阴毒阳毒,非阴寒极、阳热极之谓也。此二证即当代俗所 称痧证是也。阳毒终属阳邪,故晤面赤斑斑如锦文,唾脓血之热证。阴毒终属阴邪, 故晤面目青,身痛如被杖之寒证。二证俱咽喉痛者,以此证乃邪从口鼻下入咽喉,故 痛也。 【按】 由此推之,凡邪所过之处无不痛也。故中此气之人,不止咽喉痛,身痛,乃至故意腹 绞痛,大满大胀,通身络脉青紫暴出,手足指甲色如靛叶,口噤牙紧,心中忙乱,死 在旦夕者。若谓必从皮毛而入,未有为病如是之速者也,是必从口鼻,而下入咽喉无 疑。况阴毒反去雄黄、蜀椒,必传写之?。故治是证者,不用问其阴阳,但刺其尺泽、委中、手中十指脉络暴出之处出血,轻则用刮痧法,随即服紫金锭,或吐、或下、 或汗出而愈者不少。若吐泻不止,厥逆盗汗,脉微欲绝,用炮附子、炮川乌、吴茱萸 、丁香、生干姜、甘草,虚者加人参救之,亦多得生。 【集注】 王履曰:仲景虽有阴毒之名,其叙证不外面貌青,身痛咽痛罢了,并不言阴寒极盛之 说。其升麻3甲汤,并不必大热药,是知仲景所论阴毒者,非阴寒之病,乃感天地恶 毒异气入于阴经,故曰阴毒耳!后人谓阴寒极盛之证,称为阴毒,引仲景所叙面貌青 ,身痛如被杖,咽喉痛数语,却用附子散、正阳散等药。窃谓阴寒极盛之证,固可名 为阴毒,然终非仲景以是扬名之本意,后人所叙阴毒,与仲景所叙阴毒,自是两般, 岂可混论。盖后人所叙阴毒,只是内伤冷物,或暴寒所中,或过服寒凉药,或表里俱 伤于寒而成耳!非天地恶毒异气所中者也。 李?曰:赵献可云:此阴阳二毒,是感天地疫疠非常之气,沿祖传染,所谓时疫证也 。不雅方内「老少再服」可见。 升麻3甲汤方 升麻二两当归一两蜀椒(炒,去汗)一两甘草二两3甲(炙)手掌大一片 雄黄(研)半两 右六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顿服之;老少再服,取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