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族谱系统 >> 新闻公告 >>新闻管理 >> 内容详情
金匮要略注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五(一)
时间:1970-01-01 08:00  发布者:tianxiu  
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小便即难,脉得诸沉者,当责有水,身材肿重。 【按】 脉得诸沉者一条,乃始论水气病之脉,当列于篇首。但古本脉得诸沉之上,有「少阴脉紧而沉……」四句,文义不属,并有脱简,不释。 【注】 喘而不肿胀,谓之痰饮:肿重而不喘,谓之水气。沉脉得于诸部,身材不肿重者,当责为气也;肿重者当责有水也。以水蓄于里,故脉沉;水溢于表,故肿重也。 水病脉出者,死。 【注】 水病肉肿,脉当不见,今脉出者,是气外散也,故死。 【集注】 沈明宗曰:脉得诸沉,沉为气郁,不可于表,则络脉虚,虚即水泛皮肤肌肉,故身材肿重,当责有水。但沉为正水,而正水乃阴盛阳郁,脉必沉极,若陡见浮起,是真气离根之象,故曰:水病脉出者死。若风、皮二水脉浮洪,不在此例。 问曰:病下利后,渴饮水,小便倒霉,腹满阴肿者,何也?答曰:此法当病水,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自当愈。 【注】 病下利则虚,其土伤其津也,土虚则水易妄行,津伤则必欲饮水。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则水精输布,何水病之有?惟小便倒霉,则水无所从出,故必病水。病水者脾必虚,不克不及制水,故腹满也;肾必虚,不克不及主水,故阴肿也。于此推之,凡病后伤津,渴欲饮水,小便倒霉者,皆当防病水也。 【集注】 程林曰:病下利,则脾土衰而津液竭,故渴引饮;而土又不克不及制水,故小便倒霉,脾恶湿,故腹满;肾主水,故阴肿,此为病水无疑。若小便当则水行,汗出则水散,虽不药而亦自愈矣。 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而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倒霉,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 【按】 其人消渴之下,古本有「病水腹大,小便倒霉,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四句,与上文义不属,当另分为一条,在本门五条之次,始合里水脉证。 【注】 目下窠,太阴也。目下微肿,水也。惟土不克不及制水,则水泛溢为病,故水始病必先见微肿于目下也。有卧蚕状,水病证也,面貌鲜泽,水病色也;沉甚脉伏,水病脉也;消渴引饮,水病因也,此皆水病先见之征也。 【集注】 赵良曰:『内经』:色泽者,病溢饮,溢饮者,渴而多饮,溢于肠胃之外,又曰:水阴也,目下亦阴也,腹者至阴之所居也,故水在腹,便目下肿也。『灵枢』曰:水始起也,目下微肿如蚕,如新卧起之状,其人初由水谷不化津液,以成消渴,必多饮,多饮则水积,水积则气道不宣,故脉伏矣。 沈明宗曰:水外走则泛溢于皮肤肌肉,内逆则浸淫于脏腑肠胃,相随胃脉上注于面,目下如卧蚕之状;水主豁亮而光润,故面鲜泽,为水病之验也。然水病因阳微阴盛,经隧倒霉,以是脉伏,而胃中津液水饮,外溢皮肤肌肉,不溉喉舌,故作消渴,诚非真消渴也。 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注】 诸有水者,谓诸水病也。治诸水之病,当知表里上下分消之法。腰以上肿者水在外,当发其汗乃愈,越婢、青龙等汤证也;腰以下肿者水鄙人,当利小便乃愈,五苓、猪苓等汤证也。 【集注】 赵良曰:身半以上,天之分,阳也;身半以下,地之分,阴也。而身之腠理行天禀之阳,小便通地分之阴。故水停于天者,开腠理而水从汗散;水停于地者,决其出关而水自出矣。即『内经』开鬼门、清洁府法也。 尤怡曰:发汗利小便,因其势而利导之也。 病水腹大,小便倒霉,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 【注】 上条为水之在外、鄙人者立法也。若水在里者,非其治矣。腹者至阴脾也,故病水必腹大也。水蓄于内,故小便倒霉也。其脉沉绝,即伏脉也。脉伏腹大,小便倒霉,里水已成,故可下之。十枣、神佑之类,酌而用之可也。 【集注】 程林曰:腹大者,为水在里,小便倒霉者,为水不可,是以脉必沉伏也,故宜下之以利其水。里水者,一身面貌黄肿,其脉沉,小便倒霉,故令病水;如果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汤主之。 【按】 「越婢加汤主之」七字,当在后「太阳病,脉浮而紧条,发汗即愈」之下,文义始属,必是错简。在此不雅其里有水之文,自可知非越婢加汤颁发之药所能治矣。 【注】 此承上条言里水未实,不成下、不成利之义也。里水者,谓里有水也。一身面貌黄肿,有水之证也;脉沉,有水之脉也。虽有是证脉,犹必渴而小便倒霉腹大者,始为里有水也。设不腹大满急,此里水未实,不成下也。若小便自利,此亡津液作渴,非里有水作渴,亦不成利小便也。 【集注】 尤怡曰:里水,水从里积,与风水差别,故其脉不浮而沉,而盛于内者,必溢于外,故一身面貌悉黄肿也。水病小便利倒霉,今反自利,则津液灭亡,水病已,而渴病起矣。 越婢加汤方(见下) 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实白汤主之。 【注】 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此里水所作也。似当下而不成下者,以坚大而不满痛,是为水气虚结,未可下也。故以白倍枳实,补正而兼破坚,气行则结开,两得之矣。此里水不成下之和剂也。 【集注】 赵良曰:心下,胃上脘也。胃气弱,则所饮之水入而不消,痞结而坚,必强其胃,乃可消痞。白健脾强胃,枳实善消心下痞,逐停水,散滞气。程林曰:此证如盘而不如杯,是水饮散漫之状也。以散漫于心下如盘,不用辛热之剂以发之,但用枳以散之,得腹中而水自消矣。沈明宗曰:见心下坚大如盘,当审虚实寒热,脉之浮沉、迟数、巨细为异,得执方而误用也。 尤怡曰:言水饮所作者,以是别于气分也。气无形以辛甘散之,水有形以苦泄之。枳实白汤方枳实七枚白二两右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腹中即当散也。 【集解】 李?曰:枳实消胀,苦以泄之也;白去湿,苦以燥之也。后张元素治痞用枳丸,亦今后汤化出。但此乃水饮所作,则用汤以荡涤之;彼属食积所伤,则用丸以消磨之。一汤一丸,各有深意,非漫无主张也。 趺阳脉当伏,今反紧,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医反下之,下之则胸满短气。趺阳脉当伏,今反数,本自有热,消谷,小便数,今反倒霉,此欲作水。 【注】 此明里有水兼寒兼热,误下之义也。里水脉伏,非谓三部脉皆当伏,乃谓趺阳胃脉当伏也。若脉不伏反紧,其人必本自有寒也。水寒同病,则疝瘕腹中痛,医误以为里水而下之,水去寒留,更虚此中,故胸满短气也。若脉不伏反数,其人必本自有热也。水热同病,当消谷而小便数,不病水也,今小便反倒霉,此欲作水之病也。 【集注】 赵良曰:趺阳当伏者,非趺阳胃气之本脉也,为水畜于下,其气伏,故脉亦伏,脉法曰:伏者为水。 魏荔彤曰:趺阳有水邪,则当伏,以胃阳为衣,湿阴寒所固闭,故阳明之脉不出也。 今反紧,不唯水盛于里,并且寒盛于中矣。盖其人不止有水气之邪,而更兼通常有积寒疝瘕,腹中经常作痛,水邪中又兼寒邪也。医者不识其为阴寒,乃以为水邪可下,虽水下沉,而寒邪上逆,故胸满短气矣。此病趺阳脉当伏,今反数,为本自有热。然本自有热,则当消谷,小便数,大便坚,如伤寒胃实之证也。今小便反倒霉,则知为欲作水,与湿热之邪无疑也。 肝水者,其腹大,不克不及自转侧,?下腹痛,不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 【注】 以上发明表里上下之水,以下发明五藏气血之水也。肝主筋,腹?是其部也,水邪干之,外则筋缓不克不及自转侧,内则腹大、?痛,淋溲也。 【集注】 魏荔彤曰:肝水者,水附肝,则肝水也。肝经有水,必存两?,故腹大而?下痛。少阳阴阳往来之门路,有邪窒碍,故不克不及自转侧。肝有水邪,必上冲胸咽,故不时津液微生,及上升而降落,小便倒霉者又续通,此水邪随肝木往来起落之气上下为患也。见此知肝经有水,当于肝脏治之也。尤怡曰:肝之府在?,而气连少腹,肝之水不可,则腹大不克不及转侧,?下腹痛也。不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者,肝喜冲逆而主?泄,水液随之而上下也。 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