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家大院:“边茶”巨子的兴衰沉浮 时间:1970-01-01 08:00 发布者:tianxiu 年龄稍大的藏族人都市记得"仁真杜吉"这个砖茶品牌,由四川雅安荥经县姜氏家属生产的这个品牌在很长时期内曾是西藏高僧贵族以致达赖、班禅的重要饮品。姜氏家属因茶而兴,也因茶而衰。记者克日走进位于荥经县的姜家大院,叩问一个"边茶"界巨子的兴衰荣辱史
。
曾经富甲一方的商界巨子我们见到的是姜家后人--76岁的姜琳,白叟身材很好,落座后就高兴地向我们讲起了祖祖辈辈传播下来的姜家制茶史。
姜家自清朝嘉庆年间开始生产"边茶",即本地专门销往内地少数民族地域的边销茶,藏区也叫砖茶。紧邻雅安的青藏高原不产茶,但是那边的藏民由于饮食多含高热量、缺乏维生素等缘故原由,在生存中一刻也离不开茶,藏民们所必要的茶叶重要来自雅安等邻近的产茶地。
由于姜家的制茶工艺奇特,其品牌很快在浩繁边茶品牌中脱颖而出,他们生产的一些极品砖茶受到西藏高僧贵族的喜好,西藏三大寺乃至年年购置姜家的砖茶。到了光绪年间,姜家的边茶年产值已达数十万银两,堪称其时的商界巨子。
姜琳报告记者,姜家买卖最壮盛的时间,百口共有500多口人,其时家里实验的是"共产主义"生存,全部人都可以各取所需,由于家里太有钱,白叟们也不盼望小孩去念书,乐意吸烟的人有鸦片抽,不肯意吸烟的人就去打牌,生存非常"洒脱"。
在其时我们县城的街道上,无论是大摊小摊或种种商号,只要是做交易的都有我们姜家的帐簿,通常我们姜家人,无论到那里买工具都可以挂帐,全部帐单每月尾在我家同一结清。"白叟说。
其时姜家请了一个姓夏的算盘老师来管帐,夏老师非常锋利,全部的帐单在5天内就能全部结清。听说夏老师可以双耳同时听差别的两人报帐,而同时双手拨弄算盘算各自的帐,也不会出一点错。
记者问姜大爷,其时让这么个智慧的算盘老师来管帐就不怕他贪污吗,姜大爷只是笑了笑说:"他其时也挣了大钱了。"
班禅曾乞贷扶持姜家
姜家买卖初期也曾碰到过谋划不善、面对倒闭的时间,其时,姜琳的祖父和另一个会说藏语的叔祖父决定到西藏去找庙里的喇嘛谈判该怎么办。其时两兄弟租了一匹马驮行李,就开始了从雅安翻越二郎山再经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康定等地,徒步前去西藏的行程。
兄弟俩在其时的旅途中生存非常崎岖潦倒。由于买卖佘了本,两人身上没带什么钱,不敢在路上用饭和留宿,就随身带了很多做好的玉米馍馍充饥,晚上大多是在旅馆或住民住家的屋檐下睡觉。
到了西藏,兄弟俩有时机见到了班禅大家,提出先向寺庙借点钱度过难关,以包管姜家的"仁真杜吉"砖茶能定时供到寺庙中供高僧饮用,由于班禅大家其时也非常喜好喝"仁真杜吉"牌茶叶,且被兄弟俩不远千里而来的诚意所感动,就同意了他们的要求,并亲身赠予了他利用的一个鼻烟壶给他们兄弟俩。
由于班禅大家借给他们的不是现钱,而是麝香、黄金和鹿茸等贵重物材,以是兄弟二人就先到了其时川藏茶马古道上繁华的生意业务中央--康定县,将这些物品卖给了在本地做买卖的陕商,换来了现钱。
几年间,随着姜家买卖的渐渐红火起来,欠帐很快就还清。
末了的一批"仁真杜吉"入藏
姜家的衰落始于"康藏茶叶股份有限公司"的建立。1939年(民国28年),西康省当局建立后,主席刘文辉面临左支右绌的地方财务,起首想到的就是把持边茶商业,他建立了西康最大的"康藏茶叶股份有限公司",并要求全部茶商同等同一到康藏茶叶公司旗下,不答应擅自卖茶入藏。
姜产业业不肯参加"康藏茶叶公司",却又无法贩运茶叶入藏,于是开始投资其他买卖。据姜琳先容,其时他们把钱投资到了一个做绸缎买卖的远房亲戚处,阿谁亲戚依附姜家的巨额投资,赚了大钱,在香港、上海、成都都开了本身的铺面。然而,这个亲戚不知恩义,赚了钱后只将借来的资本还给了姜家,别的的全部占为私有。上了一次当之后的姜家也投资过其他买卖,但由于终归不是做本身的本行,其他买卖投资都告亏本,直到1945年,姜家的财产终于被彻底拖垮。
姜家自愿制止运茶进藏,西藏的高僧喝不到"仁真杜吉"很发急,为此寺庙还专门派人来到荥经,找到姜家扣问缘故原由。据姜琳讲,这是从前从来没碰到的事,可见其时姜家砖茶在西藏"上层社会"的影响力。由于从雅安经康定再进入西藏的门路被刘文辉所把持,寺庙的人选择了一条前所未闻的门路力图将"仁真杜吉"运入西藏,大要是:背夫将茶从荥经背到雅安,坐竹筏到乐山,乘汽船到武汉后,通偏激车转运到广州,经远洋汽船到印度,末了从印度进入西藏。这次运输固然乐成了,但由于运输本钱着实太高,西藏的寺庙在运过这一次以后就再也没有找过姜家。"仁真杜吉"今后在西藏消散。
据姜琳回想,这批费尽周折运送到西藏的末了的"仁真杜吉"共2000包摆布,每包20斤,净重18斤。
现在破落的姜家大院
姜家大院现在仍保管齐备,且有后人居住,这是我们此行听到的一个好消息。于是我们如饥似渴地来到了这里--四川省雅安市荥经县民主路187号。
推开位于窄窄巷子里的这扇木门,一个看上去已经非常颓旧的大院出现在我们的眼前,院子分前院和后院,听说,当年姜家在前院生产茶叶,在后院居住。整个大院撤除堂屋和走廊,约莫有34个屋子可供人居住,从如许的修建范围以及大幅还残留着些许金箔粉的雕着中国古典故事场景的门窗看来,我们照旧可以或许感觉到这个履历了几百年汗青的老屋曾经的光辉。这种保管齐备的古典民居听说在荥经已是非常少有了。
自从1945年姜家的财产完全破落伍,姜家人的生存开始变得非常凄切,这个曾经风景无穷的各人族竟曾活活饿死了3房人。到解放初期,姜家老少由于已经沦为"都会穷人",于是姜家院子在岌岌可危中得以齐备保管下来。
大院的主人如今是姜琳和他71岁的夫人。老两口如今居住在后院的一间屋内,别的的衡宇都出租给了他人,整个院子现在共住有30多人。
姜琳退休前是荥经县税务局的国度干部,如今每月退休金1000多元,他的夫人没有参与过事情,家里端赖姜琳老伯一人支持。老两口有一儿一女,也都有50岁摆布,他们在县城都安了家。
5年前,姜老伯的夫人得了糖尿病,姜老伯不停以为是误诊,由于夫人固然不停在治病,但却始终没见好转,反而日趋严峻,如今整日卧床不起,姜老伯心疼不已。
5年间,姜老伯已耗费了7万余元为老伴治病,老伯说他的积贮就快花完了,但他仍旧要继承为老伴治病。
院子里人来人往,非常热闹,租房客中有人在院子里洗衣服、有人在屋檐下绣鞋垫、有小孩拿着玩具枪窜来窜去,姜老伯也坐在堂屋前与我们这些访客不断地合着影。那天太阳很大,照得院子里金光闪闪,陈腐的姜家大院好像又规复了些许昔日的繁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