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族谱系统 >> 新闻公告 >>新闻管理 >> 内容详情
中医文化―中国古代闻名医书简朴先容
时间:1970-01-01 08:00  发布者:tianxiu  
《黄帝内经》 简称《内经》,原为18卷。此中9卷名《素问》;别的9卷无书名,汉晋时被称为《九卷》或《针经》,唐以后被称为《灵枢》,非一人一时之作,重要局部形成于战国时期。注意团体不雅念,既夸大人体自身是一团体,又夸大人与天然情况密切相干,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表明生理、病理征象,引导诊断与治疗;把阴阳的对立同一当作是宇宙间万事万物发生、生长、变革的遍及纪律。人体在正常环境下阴阳均衡,一旦这种均衡被粉碎,就会抱病,夸大精力与社会因素对人体及疾病的影响及疾病的防备,阻挡迷信鬼神。全面总结了秦汉从前的医学成绩,标记着中国医学生长到理论总结阶段。该书在中国医学有很高职位,后代历代有所成绩医家,无不器重此书。局部内容曾被译成日、英、德、法等笔墨,对天下医学的生长亦发生了不成忽视的影响。《神农本草经》 又称《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本经》。非一人一时之作,“神农”为其托名。战国及秦汉医药学家通过对药学资料不时搜集整理,末了成书。分为序例(或称“序录”)1卷,本文3卷。收载药物365种,此中植物药材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涉及病证约170多种,包罗内、外、妇、儿等科疾病。该书按照服从毒性的差别,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这是中国药学史上最早的药物分类法。该书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文籍,所收载的大多数药物相沿至今,其成果已为恒久临床实践和当代科学研究所证明。书中提出的药物学理论和用药原则大多精确而具有很高的科学代价。该书为中国古代的药物学理论奠基了底子,对后代药物学生长发生了深远影响,至今仍为学习中医药的紧张参考书。《伤寒杂病论》 别名《伤寒卒病论》,张仲景著于汉末。书中归纳综合了中医的四诊、八纲、八法,理法、方药齐备,建立了辩证论治原则;以脏腑论内科杂病,兼及妇、外科疾病,共纪录40余种疾病,对其病因、病机及诊断、治疗均有精当叙述;载方269首,根本归纳综合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对方剂的君臣佐使及加减变革已有较高要求,所用剂型已有10多种,积聚了富厚的实践履历和较体系的方剂学理论知识。该书为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曾有四五百家对《伤寒杂病论》举行探索,留下近千种专著、专论,形成奇特的伤寒学派,自唐宋以来,其影响远及外洋。《令媛翼方》 孙思邈撰于682年,系作者为增补《令媛要方》而编集。卷首为“药录”,编录药物800余种,详论其性味、主治等,此中有些是唐从前未收录的新药和外来药物。书中对内、外各科病证的诊治在《令媛要方》的底子上均有补充,并收载了其时医家秘藏的汉张仲景《伤寒论》内容,选录《令媛要方》所未载的古代方剂2000余首。中国刻印或影印本近20版次,日本亦有多种刻印本。《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又称《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简称《铜人经》或《铜人》。宋王惟一撰。刊于1026年,并刻石于相国寺仁济殿内。系在作者创制的针灸铜人模子底子上编撰的。书中手足三阴三阳经脉和督循任穴的循行、主病及其腧穴部位,参考各家学说予以订正。附经腧穴图。该书总结了北宋从前针灸腧穴的重要成绩,传播甚广,对针灸学的生长起了必然的鞭策作用。1949年后有影印本。《本草纲目》 明李时珍撰写于1578年,初刊于1593年。全书载药1892种,此中植物药1094种,别的为矿物及其他药物,由李时珍新增入的药物就有374种。书中附有药物图1109幅,方剂11096首,此中约有8000多首是李氏本身网络或制定的。每种药物分列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等项。书中不但考正了已往本草学中的多少错误,综合了大量的科学资料,也提出了相称科学的药物分类要领,特殊是书中将动物药按“从贱到贵”的挨次摆列,纪录了动物对生存情况顺应的紧张资料,阐明李时珍具备生物学进化头脑。此书曾先后刻印数十次,在中国促进了本草学、生物学研究,活着界上也发生了很大影响,出现英、法、德、日等多种笔墨的节译本或全译本。此中的一些资料,直接影响达尔文进化论的形成。《温热论》 清叶桂教学,门人顾景文等据条记整理而成;《续临证指南》中称为《外感温热篇》;《温热经纬》中称作《叶香岩外感温热病篇》;《医门棒喝》则称《叶天士温热论》。说明温病产生、生长纪律,归纳为“温邪上受,起首犯上,逆传心包”;提出温病生长的卫、所、营、血四个阶段,表现疾病由浅入深的四个条理;叙述辨舌、验齿、辨斑疹等意义。在温病学说的生长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现有多种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