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兴称盛的唐代茶业:(二)陆羽及其《茶经》 时间:1970-01-01 08:00 发布者:tianxiu 陆羽是唐朝中期一位闻名学者,也是我国和天下茶学的最初创建者。他一名疾,字鸿渐,又字季疵;复州竞陵(今湖北省天门)人。在《新唐书》、《文苑英华》、《唐佳人传》和《全唐文》中,都有他的传记和先容。
据称他是一个弃婴,不知所生,他的姓名一说是他长大后本身用《易经》占卜出来的。他卜得的是“蹇”之“渐”卦,其卦辞有“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等语,於是他就取陆为姓,以羽为名,用鸿渐作字。他是僧人从河滨拾回在庙中长大的,但他自小就喜好念书,不肯意学佛,以是厥后就偷偷脱离寺庙,跑到一个戏班子里学戏和做起“优人”来。天宝(742―756)中,陆羽在一次表演中为太守李齐物所欣赏。他长得欠好看,口吃善辩,为人端正。上元初(760年),他移居苕溪(浙江湖州),自号桑翁,闭门著书。他着名以后,朝廷曾任命他为太子文学,厥后又改仕太常寺太祝,他都没有去。贞元(785―804)末卒①。
上面陆羽的简介,不提生年,只有卒年,由于大多数陆羽的传记包罗陆羽本身写的自传,都是如许写的。但至近三四十年来,我国包罗港台学者在论及陆羽时,都按照本身的以为,给陆羽标上了明白的生年。由于大家所据不一,所定的陆羽生年也不尽同,于是就出现了多种相异的年份。关于这点,我在本书有关陆羽的专题研究中还会提及,这里就不作进一步探究了。
陆羽博古通今,是一位知识非常广博的学者。他大概受到其时“不名一行,不滞一方”的头脑影响,在学业上,他如同清昼、崔子向在《寄处士陆羽联句》中所说那样:“荆吴备登历,风土随编录”;“野中求逸礼,江上访遗编”②,不但从册本同时也从天然和社会中不时探求与积聚知识,以是其涉猎非常遍及,著述也表示出多样性。这里无妨以上元辛丑(761年)从前的文稿为例。据陆羽在其《自传》中所说,其诗词重要有《四悲诗)和《天之未明赋》二篇代表作。书稿有《君臣契》3卷,《源解》30卷,《江表四姓谱》8卷,《南北人物志》10卷,《吴兴历官记》3卷,《湖州刺史记》1卷,《茶经》3卷,《占梦》3卷,等等。实在,这只是陆羽著作的一小部份,即以笔者手头的陆羽书目,就另有《陆羽崔国辅诗集》,陆羽、颜真卿和张志和等人的《渔父词集》,陆羽后期的《洪州玉芝不雅诗集》等诗作3部。别的,另有《杼山记》、《吴兴记》、《吴兴图经》、《虎丘山记》、《慧山寺游记》、《灵隐天竺二寺记》、《武林山记》等地志;茶书有《顾渚山记》、《茶记》、《泉品》以及《毁茶论》等;其他著作有《五高僧传》、《教坊录》及与颜真卿等编纂的《韵海镜源》、吴兴汇编的《陆羽集》等近二十种著作①。
按照陆羽上述书目,我们不难确定,陆羽不单是一位茶叶专家,用如今的专业说,其同时也是一位良好的墨客、小学专家、传记作家、史学家、地理学家。别的,他作优人时还写过一些脚本,而且写得一手好字,以是他又是一位剧作家和书法家。不外,在浩繁方面,比拟而言,他在茶学、史学和地理三个方面,传存的作品和成绩更多和更大些。对此,欧阳修在《集古录跋尾》中就指出,陆羽一生“著书颇多”,但除《茶经》,其他书皆不传②,盖为《茶经》所掩,重要被他茶学方面的成绩所遮没了。由于如许,在陆羽死后不久,如《唐国史补》所载:“巩县陶者,多为瓷偶人,号陆鸿渐,买数十茶器,得一鸿渐。市人沽茗倒霉,辄灌注之”③;把陆羽陶其像,奉之为茶神了。
陆羽在茶学上的成绩,重要是《茶经》一书。《茶经》全书共七千多字,分三卷十节,卷上:一之源,谈茶的性状、名称和品格;二之具,讲采制茶叶的用具;三之造,谈茶的种类和采制要领。卷中:四之器,先容烹饮茶叶的用具。卷下:五之煮,叙述烹茶的要领和水的品格;六之饮,谈饮茶的民俗;七之事,汇录有关茶的纪录、故事和效用;八之出,枚举天下紧张茶叶产地和所出茶叶的等地;九之略,是讲哪些茶具、茶器可以省略;十之图,即教人用绢帛抄《茶经》张挂。对付《茶经》,我国不管是大陆照旧港台,论著许多,但我们以为陈彬藩老师在《论茶经》中的三个标题:“茶叶百科全书”、“茶叶文化宝库”、“天下茶叶的经典”①,约概大旨,就比拟贴切地阐明《茶经》一书的汗青意义和实际意义了。
关于《茶经》一书的成书年代,和陆羽的生年一样,也是众口纷纭。1958年,我国农史学家万国鼎传授在《茶书总目提要》,把陆羽《茶经》定为成书于乾元元年(758年)摆布以后,许多研究和论及《茶经》者,就都想也都为陆羽《茶经》提出了确定的撰写年代。笔者约略统计,比年来关于《茶经》撰刊的年代,除万国鼎上说外,另有“上元辛丑”(761年)说,“宝应癸卯”(763年)说,“广德二年”(764)说,以及初稿“成书于761年从前,厥后第一次修改于广德二年,三稿完成于大历八年(773年)以后”②等多种说法。
对付各人把汗青上记述不清晰的地方,弄弄清晰的这种愿望,一样平常都能明白。但是,如有人据宋人陈师道文中讲到他见过四种《茶经》版本,内容特殊是“七之事”局部繁简差别,于是接洽陆羽参与颜真卿主编《韵海镜源》一书,以为这本“癸丑(大历八年)之春”成书的巨著,陆羽在编完以后,当会“从中汲取营养,增补进《茶经》七之事”,而确定这年陆羽对《茶经》又再作一次修补,就纯属是推测了。对汗青上的疑点,除非找到确切的证据,一样平常我照旧主张万国鼎的意见,说粗一些活一些好。
北宋闻名墨客梅尧臣诗句指出:“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约事春茶。”①实在茶事非始陆羽,陆羽对茶业的孝敬,也是《茶经》一书传世以后才有的。以是,对付陆羽及其《茶经》,照旧欧阳修评说得对:“盖为茶著书,自其始也”;陆羽开创了为茶著书立说的先河,把茶的有关履历、知识,总结进步为一门专门的学问,从而也创建了我国和天下上最早的茶学。在陆羽之前,如晚唐墨客皮日休所形容,旧时饮茶,“必浑以烹之,与夫瀹蔬而啜者无异”②。用如今的白话说,已往饮茶,如煮菜喝汤一样,很不讲求。《新唐书》陆羽传中载:羽“著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这便是说,除茶学上的孝敬外,陆羽及其《茶经》对付进步饮茶武艺、促进茶叶生产和商业的生长,也都是有其紧张作用的,这一点,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也指出:“鸿渐为茶论(经),说茶之成果并煎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笼统贮之(应是以都篮或都笼统贮之),远近倾心,功德者家藏一副,……于是茶道大行。”茶道怎样大行法?宋代陈师道在再刊《茶经》的序言中称,自此以后“上自宫省,下迨邑里,外及戎夷蛮狄,宾祀宴享,预陈于前;山泽以都会,商贾以发迹”①。一句话,在陆羽和《茶经》的影响、提倡下,茶的饮用和茶叶文化,在我国天下范畴内进一步较快生长了起来。
在隋朝和唐初从前,南方固然也知道和有少数人饮茶,但究竟业茶和嗜茶是盛于南边,属于南边特有的一种地区性的文化征象。至唐代中期以后,如陆羽《茶经》所说:“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长安和东都洛阳)并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②;不但南边,中土的京畿一带,其对茶叶的崇尚,也和我国茶饮的故土荆、渝地域,没有什么水平上的差别了。
“两都”是都会,南方农村这时饮茶的环境又怎样呢?穆宗时李珏称:“茶为食品,无异米盐,于人所资,远近同俗。既祛竭乏,难舍斯须。田闾之间,嗜好尤切。”③这即指出,当时不单南方城镇,连农村也和天下“同俗”,已把茶视同粮食和食盐一样须臾不成或缺的生存必须品,乃至农村对茶的需求,有些地方较都会“嗜好尤切”。笔者已往有的文章中曾提出,“茶作为中华民族或我国天下性的一种文化征象,是唐以后才形成的”。如今我仍旧以为,茶从最早的巴蜀,继而扩展为巴蜀和荆楚,再次生长为江淮以南的文化内容,都是一种地区性的或苗蛮文化,真正站在黄河中土称“远近同俗”的“无异盐粟”的整个国度和民族的配合文化内容,则是中唐以后才形成和建立起来的。
讲到唐代中华茶文化的形成,我们还不克不及不附带谈谈作为其焦点之一的茶道文化的形成。关于茶道,和茶叶文化的寄义一样,如今各执一是,说法许多,我也不知取从哪种说法为妥,就暂按我们的明白――即讲求饮茶(包罗物质和精力)之道来阐说吧。“茶道”一词,源出我国。上面在封演的《封氏闻见记》中,已提到“茶道大行”;但这还不是最早的纪录。从现存的文献资料来说,最早的“茶道”一词,大概就算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诗所载了。其句有“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云云”①之说。《封氏闻见记》成书于8世纪末,皎然这诗约作于8世纪中期后期,二者相差有十几二十年,但同等阐明,我们至迟在8世纪下叶的唐朝中期,就派生和存在一种新的茶道文化征象了。接洽前面所说,很清晰,我国茶道不早不迟出如今这个时期,是直接和《茶经》的面世相干的。由于茶道既然是一种讲求饮茶之道,那么,这种“道”,无疑也起首是通过必然的饮茶运动来表现的。没有茶,有茶不饮或饮而不加讲求,也就无所谓茶道了。
陆羽之前,饮茶和“瀹蔬而啜”一样,天然也就不会怎样讲求道,有道也不会大行。但陆羽通过《茶经》对怎样采造茶叶,怎样烹煮,应备有哪些茶器和怎样饮用逐一加以总结和提倡以后,把茶叶的饮用,由单纯的防疫治病、充饥解渴,进步和生长为一门专门的武艺和学问,这时,也只有到这时,我国才开始器重和发生讲求饮茶之道。
那么,可否据封演关于陆羽著《茶经》,讲“煎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由是茶道大行,以为中唐最初提及的茶道文化,就只是一种只讲怎样煎茶设具的饮茶物质文化呢?不克不及。由于茶道文化并不是伶仃发生的,它是在先前茶叶文化的底子上颖脱出来的一种次生文化,是茶叶物质和精力文化在饮茶方面的会合表现。也以陆羽《茶经》来说,《茶经》中虽未提到“茶道”二字,但如封演所指那样,有了《茶经》,才有茶道和茶道大行;以是,在必然水平上,我们也可以把《茶经》看作是我国第一本茶道的专著。在《茶经》中除讲到怎样选茶、择水、用火、设具和饮用茶叶之法以外,还提到了“茶性俭”,“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①。这便是说,在《茶经》和最初的茶道中,陆羽和各人在讲求饮茶之法的同时,一开始就提到和就具有精力的一面,而这精力的一面,不是来之于其他,恰恰正是从茶文化的淀积中承继过来的。《茶经》提出的茶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换句话说,也就是要求饮茶者,饮茶时要修心养性,效做如许的人。
陆羽《茶经》中饮茶之道要求做精行俭德之人的这条,如溯其源,我们由《晋书》桓暖和陆纳传以茶果待客和伴酒并视之为是“素业”,即可找到其根缘。固然,其时在中唐陆羽、皎然等提倡茶道之时,关于茶道文化的精力内在,并不但是要求做“俭德”之人一点,至少从皎然的见解中――“唯有丹丘”才知茶道的“全尔真”,其内容天然是极其丰盛的。8世纪继陆羽《茶经》之后唐朝的另一本茶书《茶述》,其对茶和茶文化特点的归纳综合:“其性精清,其味浩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参百品而不混,越众饮而独高”这几句,对茶道在物质上怎样更好愉悦人生,在精力上怎样自我熏陶修养,说直接些,有点如今茶道宣扬的“和敬清寂”的韵味了。
我的日本学友,神户大学国际文化学部的仓泽行洋传授,前不久在其一篇有关日本茶道文化的序言中称,“日本茶道是出生于中国的,她的母亲就是中国茶道”①。据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系滕军博士在《日本茶道文化概论》中考定,茶和茶叶文化从中国传至日本,大抵在“8世纪末、9世纪初期”是毫无题目的;假如这一时间不错,茶传至日本的时间,也是在茶道一词和我们上说唐代茶道文化出现二三十年以后,中国的“茶道”一词和茶道内在,当也是这时和中国的茶籽茶种一起传到日本的。这里必要一提的是中国和日本茶道的传衍,史实和上引仓泽行洋老师的结论是那么的奥妙和偶合:日本茶道简直是出生于中国,并且还应该说是中国茶道的“独生女儿”,自从远嫁日本以后,茶道在日本的领土上得到了绵延和生长,但在其故土中国,固然讲求饮茶之道的现实茶道不停长存,但如日本那样的以茶道之名的“茶道”,好像在唐代中期出现和发光一段以后,不停没有郁勃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