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流与茶逸事多多 时间:1970-01-01 08:00 发布者:tianxiu 1、陆羽
陆羽(733-804年),字鸿渐,季疵,一名疾,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陆羽精于茶道,以著天下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著名于世,因被后人称为"茶圣"。
陆羽本来是个被遗弃的孤儿。唐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竟陵龙盖寺住持智积禅师,一天清早在西湖之滨散步,突然听到一阵雁叫,转身望去,不远处有一群大雁围在一起,他急忙赶去,只见一个弃儿卷缩在大雁羽翼下,瑟瑟抖动,智积禅师念一声阿弥陀佛,快步把它抱回了寺庙里。随后,智积禅师为给他起名,就以《易》占卦辞,"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于是就给他定姓为"陆",取名为"羽",用"鸿渐"为字。
陆羽在智积禅师的扶育下,学文识字,习诵佛经,并为积公煮茶伺汤。但就是不愿削发为僧。智积为使陆羽听话,就用杂务来锻炼他,天天让他扫除寺院,干净茅厕,或练泥糊墙,负瓦盖屋,直至放牛一百二十头。陆羽固然备受劳役,但就是不愿就范。到了十一岁时,他乘人不备,逃出了寺院,到一个戏班子里作了"优伶"。陆羽非常幽默善辩,虽其貌不扬,并且有口吃的弊端,但他在戏剧中演的丑角幽默机警,经常受到不雅众的接待。陆羽在表演实践中还编写了名为《谑谈》的三卷笑话册本。
唐天宝五年,即公元746年,河南群李齐物被贬,到竟陵来当太字,县令为太守接尘,便让戏班子来表演,太守看完后,对陆羽很欣赏,于是召见他,赠以诗书,并先容他到天门西北的火门山邹夫子那边去念书。念书之余,陆羽也常为邹夫子煮茶烹茗。
在陆羽二十多岁时,便出游到河南的义阳和巴山峡川,耳闻眼见了蜀地彭州、绵州、蜀州、邛州、雅州、泸州、汉州、眉州的茶叶生产环境,厥后又转道宜昌,品尝了峡州茶和蛤蟆泉水。公元755年炎天,陆羽回到竟陵定居在东冈村。公元756年,由于安史之乱,关中灾黎簇拥南下,陆羽也随之过江。在今后的生存中,他收罗了不少长江中卑鄙和淮河道域各地的茶叶资料。
公元760年,他来到浙江湖州与僧皎然同住杼山妙喜寺,结成忘年之交。同时又结识了灵澈、李冶、孟郊、张志和、刘长卿等名僧高士,此间,他一面交游,一面著述,对以往网络到的茶叶汗青和生产资料举行搜集和研究。
公元765年,陆羽终于写成了天下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
在《茶经》初稿写成之后,陆羽继承在江浙一带访茶,制茶,并对《茶经》不时举行订正、增补修改,到公元755年,《茶经》末了定稿。《茶经》是唐代和唐代从前有关茶叶科学和文化的体系总结,《茶经》是中国茶叶生产、茶叶文化汗青的里程碑。宋代陈师道在《茶经序》中批评:"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
陆羽不但在总结前人的履历上作出了巨大孝敬,并且身材力行,善于发明好茶,善于精鉴水品。如浙江长兴顾渚紫笋茶,经陆羽品评为上品而成为贡茶,名重京华。又如对义兴的阳羡茶,他品饮后以为,芬香甘冽,冠于他境,并直接保举为贡茶。陆羽又能辨水,同一江中之水,能区分差别水段的品格,他还对所经之处的江河泉水,加以摆列高下,分为二十等。对后代影响也很大。
陆羽逝世后不久,他在茶业界的职位就徐徐突出了起来,不但在生产、品鉴等方面,就在茶叶商业中,人们也把陆羽奉为神明,凡做茶叶买卖的人,多用陶瓷做成陆羽像,供在家里,以为这有利于茶叶商业。
陆羽开创的茶叶学术研究,历经千年,研究的门类越发齐备,研究的本领也越发先辈,研究的结果更是丰盛,茶叶文化得到了更为遍及的生长。陆羽的孝敬也日益为中国和天下所熟悉。
2、卢仝
卢仝(约795-835),号玉川子,济源(今属河南)人,唐代墨客。
卢仝好茶成癖,诗风波漫,他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传唱千年而不衰,此中的"七碗"之吟,最为烩炙生齿:"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笔墨五千卷。四碗发轻汗,一生不服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茶的成果,和卢代对茶饮的审美愉悦,在诗中表示得极尽描摹。人以诗名,诗则又以茶名也。
3、皎然
皎然,俗姓谢,字清昼,湖州(今浙江吴兴)人,是南朝大墨客谢灵运的十世孙。运动于唐上元至贞元年间760-840)。
皎然是唐代闻名诗僧,与陆羽和睦、诗文唱和,论茶咀嚼,在诗中对茶饮的成果,地方名茶的特点和与陆羽的交游,都有细致的纪录,特殊是与陆羽的来往纪录,对厥后研究陆羽的平生有莫大的帮忙。皎然寻访、送别陆羽和集会的诗作、联句,仅《全唐诗》就载有20首。在唐代墨客中无出其右。这是他的《访陆处士羽》诗:
太湖工具路,吴主古山前。
所思不成见,归鸿自翩翩。
何山尝春茗,那边弄春泉。
莫是沧荡子,悠悠一钓船。
4、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暮年号香山居士,其本籍为太原(今属山西),厥后搬家陕西境内
(今陕西渭南东北)。白居易是唐代闻名的实际主义墨客。
他对本身的爱茶、烹茶武艺非常自大,他在《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诗中吟到:"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曲尘。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这在他所作的其他诗作中也可得到印证。诗中还多处提到茶与酒、琴的干系。如"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鼻香茶熟后,腰暖日阳中。伴老琴长在,迎春酒不空"。"醉对数丛红芍药,渴尝一碗绿昌明。"等等。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千古名诗,在对琵琶女的出身深表怜悯,深刻鞭挞封建社会摧残妇女的罪过的同时,也为茶史留下了一条紧张的资料:"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荒凉车马稀,老大嫁作贩子妇。贩子重利轻分别,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浮梁,在今江西省景德镇市北,由此可见唐代已是一个茶叶集散地了。
唐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在两年任内,他留恋西子湖的香茶甘泉,留下了一段与灵隐韬光禅师汲泉烹茗的韵事。白居易以茶邀禅师入城"命师相伴食,斋罢一瓯茶"。而韬光禅师则不愿屈从,以诗签之:"山僧野性好林泉,每向岩阿倚石眠……都会不胜飞锡去,恐妨莺啭翠楼前"。诗中婉然带讽,白居易则豁然漂亮,亲身上山与禅师一起品茗。杭州灵隐韬光寺的烹茗井,相传就是白居易与韬光的烹茗处。
5、陆龟蒙和皮日休
陆龟蒙(?-约881年),字鲁望,自号江湖散人、甫里老师,又号天随子,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唐代文学家,从前举进士不中,后隐居甫里。陆龟蒙喜好茶,在顾渚山下辟一茶园,每年收取新茶为租税,用以品鉴。日积月累,编成《品第书》,惋惜今已不存。
皮日休(约834-883年,字袭美,一字逸少,自号鹿门子,又号间气布衣、醉吟老师,襄阳(今属湖北)人。唐代文学家,登进士第,随即东游至苏州,咸通十年为苏州的刺史从事,厥后又入京为太常博士,出为毗陵(今江苏常州副使。后参与黄巢叛逆军,任翰林学士。
皮日休在苏州与陆龟蒙相识,两人诗歌颂和,评茶鉴水,是一对密切的诗友和茶友。世以"皮陆"相当。在他们的诗歌颂和中,皮日休的《茶中杂咏》和陆龟蒙的《奉和袭美茶具十咏》最令人注目。
皮日休在《茶中杂咏》诗的序中,对茶叶的饮用汗青作了扼要的回首,并以为历代包罗《茶经》在内的文献中,对茶叶的各方面的记述都已是无所遗漏,但在本身的诗歌中却没有得到反应着实引以为憾。这也就是他创作《茶叶杂咏》的缘由。
皮日休将诗送呈陆龟蒙后,便得到了陆龟蒙的唱和。他们的唱和诗内容包罗茶坞、茶人、茶笋、茶、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十题。险些涵盖了茶叶制造和品饮的全部,他们以墨客的灵感、富厚的词采,艺术、体系、形象地刻画了唐代茶事,对茶叶文化和茶叶汗青的研究,具有紧张的意义。
6、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闻名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各人之一。
欧阳修论茶的诗文不算多,但却很出色。比方,他特殊推许修水的双井茶,有《双井茶》诗,细致述及了双井茶的品格特点和茶与品德的干系:
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凤爪。
穷腊不寒春气早,双井芽生先百草。
白毛囊以红碧纱,十斤茶养一两芽。
宝云日铸非不精,争新弃旧众人情。
群不见,建溪龙凤团,
不改旧时香味色。
欧阳修对蔡襄创制的"小龙团"非常存眷,他在为蔡襄《茶录》所作的后序中叙述到其时人们对小龙团茶的珍视,已成为后人研究宋代贡茶的珍贵资料。
"茶为物之至精,而小团又其精者,录序所谓上品龙茶是也。盖自君谟始造而岁供焉。仁宗尤所珍异,虽辅相之臣,未尝辄赐。惟南郊大礼致斋之夕,中书枢密院各四人共赐一饼,宫人翦为龙凤花卉贴其上,两府八家支解以归,不敢碾试,相家藏以为宝,时有佳客,出而传玩尔。至嘉七年,亲享明堂,斋夕,始人赐一饼,余亦忝预,至今藏之。"
《大明水记》是欧阳修论烹茶之水的专文。他在文中对唐代陆羽《茶经》和张又新《煎茶水记》的比拟和批驳,表现出了一个学者独立思索,不随人后的本性。
7、蔡襄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兴化仙游(今属福建人。先后任大理寺评事、福建路转运使、三司使等职,并曾以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端明殿学士出任开封、泉州、杭州知府。故交称蔡端明,卒后谥忠惠。蔡襄是宋代茶史上一个紧张的人物。
宋代最闻名的为龙凤茶,有"始于丁谓,成于蔡襄"之说。开始时,一斤八饼,厥后,庆积年间,蔡襄任福建转运使时,开始改革成小团,一斤有二十饼,名曰"上品龙茶"。其贵重水平,欧阳修已有生动的叙述。
蔡襄的另一个良好之作,是撰写了《茶录》。其文虽不长,但自成体系。全书分为两篇,上篇论茶,下篇论茶器。上篇中对茶的色、香、味和藏茶、炙茶、碾茶、罗茶、候汤、盏、点茶作了简明扼要的叙述,鄙人篇中,对制茶用具和烹茶用具的选择,均有独到的看法。值得留意的是,全书各条均是围绕着"斗试"这一内容的,其上篇各条,与下篇各条均成逐一对应,形成一个完备的体系。因而,《茶录》应是一部紧张的茶艺专著。
8、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苏东坡是中国宋代良好的文学家、书法家,并且对品茶、烹茶、茶史等都有较深的研究,在他的诗文中,有很多烩炙生齿的咏茶佳作,传播下来。
他创作的散文《叶嘉传》,以拟人伎俩,形象地称颂了茶的汗青、成果、品格和制作等各方面的特色。
苏东坡一生,因任职或遭贬谪,到过很多地方,每到一处,凡著名茶佳泉,他都留下诗词。如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苏轼任徐州太守时作有《浣溪沙》一词:"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拍门试问野人家"。形象地再现了他思茶解渴的模样形状。
"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是形貌杭州的"白云茶"。
"令媛买断顾渚春,似与越人降日注"是称颂湖州的"顾渚紫笋"。
而对福建的壑源茶,则更是推许备至。他在《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一诗中如许写道:
仙山灵草温行云,洗遍香肌粉末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美人。
厥后,人们将苏东坡的另一首诗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与"从来佳茗似美人"辑成一联,陈列到茶室之中,成为一副名联。
苏东坡烹茶有本身奇特的要领,他以为好茶还须好水配,"活水还须活火烹"。他还在《试院煎茶》诗中,对烹茶用水的温度作了形象的形貌。他说:"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以沸水的气泡形态和声音来判定水的沸腾水平。
苏东坡对烹茶用具也很讲求,他以为"铜腥铁涩不宜泉",而最好用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