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族谱系统 >> 新闻公告 >>新闻管理 >> 内容详情
德昂族、景颇族的腌茶
时间:1970-01-01 08:00  发布者:tianxiu  
德昂族,是云南独占的少数民族之一。按照2000年云南省生齿普查统计,现有1.78万人,重要居住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其他在保山地域的保山县,临沧地域的镇康、耿马、双江、永德等县有漫衍,是个居住比拟疏散的民族。在友爱邻邦缅甸境内有较多德楞(德昂)人居住,是个跨境而居的民族。德昂是本民族自称。“昂”在本民族语言里寄义是“山崖”或“崖洞”;“德”为尊称的附加语,自称“德昂”大概包括着对其先人居住崖洞的汗青怀念,大概称本身是从崖洞里出来的民族。德昂族源于古代的“百濮”族群,是濮人后代的一局部,秦汉时称濮人。汉唐汗青纪录中的“闽濮”、“扑子蛮”,元明的“蒲人”、“蒲蛮”,均漫衍在今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及其与缅甸接壤地域。明末清初,德昂族从“蒲人”中分化出来成为单一民族,德昂族自称“德昂”、“尼昂”或“纳昂”。清朝史书中记作“崩龙”。隋唐时在滇西南的重要政治气力是茫人部落,南诏强大时征服了他们,自唐末五代,南诏国权势衰落,茫人部落的“金齿”支系崛起,创建起本身的地区统治,元代史书称他们为“金齿国”。元明时期,金齿屡遭战役与民族克制之苦,而急剧衰落了,但从傣族的一些语言中还能看到德昂族为金齿后代的一局部的汗青线索。明以后,德昂族成为傣族土司的属民。按照本民族意愿,1985年9月,经国务院答应正式称为“德昂族”。德昂族支系许多,在云南重要分为汝买、布雷和梁三个支系,由于方言和衣饰的差别,又别离称“红德昂”、“花德昂”、“黑德昂”等。德昂族有本身的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在对交际往中多利用傣语、汉语和景颇语。 云南德宏州的德昂族,至今仍保存着以茶当菜的原始方法。腌茶一样平常在雨季,鲜叶采下后立刻放入灰泥缸内,压满为止,然后用很重的盖子压紧。数月后将茶取出,与别的香料相拌后食用。也有效陶缸腌茶的,将采回的鲜嫩茶叶洗净,加上辣椒,盐巴拌和后,故入陶缸内压紧盖严,存放几个月后,即成为“腌茶”,取出当菜食用。也有效作零食嚼用。 景颇族,按照2000年云南生齿普查统计,云南境内有13.02万人,重要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约占景颇族总数的98%,以陇川、盈江、潞西、瑞丽等5个县市最为会合;别的,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片马、岗房、古浪,临沧地域的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以及思茅地域的澜沧县等地也有少数散居的景颇族。景颇族中的“景颇”一词本意为“人”,是本民族的自称。景颇族是我国汗青久长的民族之一,很大概是劈头于康藏高原,与我国古代西北甘、青高原的氐羌部落有着密切的景颇族中的“景颇”一词本意为“人”,是本民族的自称。景颇族是我国汗青久长的民族之一,很大概是劈头于康藏高原,与我国古代西北甘、青高原的氐羌部落有着密切的干系,景颇族创世纪里所说的景颇族的起源地木省腊崩,与古代氐羌部落运动的地域相同等。传说景颇族的先人在甘、青高原的木省腊崩居住了较长的时间,大概在宁贯瓦期间开始南迁,迁到卡库(江心坡)以北的东南、川西北及滇北接壤处,即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上游地域。在汗青的迁移历程中,景颇族分成了东、西两大支。此中西支――景颇支,大概是从德钦一带西渡澜沧江和怒江,然后南下西走,向附近扩散。东支――重要是浪速支,曾运动到金沙江一带,尔后便沿着澜沧江东岸南下,来到云龙县以北的地域。厥后从浪速支分出勒期(茶山)支,分住小江流域。再厥后又从勒期支中分出载瓦支,载瓦支继承南迁,来到恩梅开江以东地域。秦汉时期的西南夷地域,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称为南中地域,据民间传说孟获就是景颇族浪速人的酋长。唐代,景颇族的先民被称为“寻传蛮”。元明期间,史籍上景颇族又被称为“峨昌”、“莪昌”、“蛾昌”等,指的都是景颇族。依照本民族的意愿,1953年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建立时正式定名为景颇族,包罗景颇、载瓦、勒期、浪速、布拉5个支系。景颇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族在汗青上没有笔墨,近当代以后建立了景颇文和载瓦文。 居住在德宏州的景颇族还保存着食用“竹筒腌茶”的风俗,这也是一种最为陈腐的食茶方法。将鲜叶用锅煮或蒸,使茶叶变软后再放在竹帘上搓揉,然后装入大竹筒里,并用木棒舂紧,筒口用竹叶堵塞,将竹筒倒置,滤出筒内茶叶水份,两天后用灰泥封住筒口,经二三十天后,筒内茶叶发黄,剖开竹筒,取出茶叶晾干后装入罐中,加香油慢腌,可以直接当菜食用,也可以加蒜或别的配料炒食。 而居住在孔雀之乡德宏州三台山竹林中的景颇族,喜好饮用“鲜竹筒茶”。做法是先将山泉水装入一根碗口粗鲜竹筒内放在火塘的三脚架上烧开,再将茶投入竹筒内煮后饮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