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注 吐逆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一) 时间:1970-01-01 08:00 发布者:tianxiu 夫呕家有痈脓,不成治呕,脓尽自愈。
【注】
呕家,吐逆或谷、或水、或痰涎、或冷沫,今呕而有脓,此内有痈,脓溃而呕,非呕病也,故曰:不成治呕,脓尽自愈。
【集注】
赵良曰:经云:热聚于胃口而不可,胃脘为壅,胃脘属阳明经,阳明气逆则呕,故脓不自出,从呕而出,此痈之在胃脘上口者也。若过半中,在肺之下者,脓则不从呕出而从大便出矣。
程林曰:夫痈溃则为脓,脓上出必令呕,故不用治其呕,脓尽则呕自止也。
先?渴者,此欲解;先渴?者,水停心下,此家。
【注】
呕病后渴饮而不呕,为胃气和,此欲解也。因渴尔后呕,呕而复渴,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之呕,非呕病也。
【集注】
赵良曰:呕则饮去,饮去则阳气回,津液犹未布,故渴耳。虽渴,终以邪去正回而必解也。先渴?者,即前痰中,小半夏茯苓之也。程林曰:先?渴者,後而胃津液,得水和之即愈;先渴?者,本渴而水,水停胃中作呕也,故属水饮。尤怡曰:家必有停痰宿水,先?渴者,痰水已去,而胃也,故曰:此为欲解。先渴?者,因水多,解而旋也,此因所致,故曰:此为饮家。
呕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饮故也,此属支饮。
【注】
呕病之人,津液已伤,本应渴也;今反不渴者,以心下素有支饮故也,此属支饮之呕,非呕病也。
【集注】
徐彬曰:支饮者,偏旁而不中正也。
高世曰:支饮者,水气循经,屈曲支行,其形如肿是也。支饮而呕,故曰:此属支饮。『饮篇』云,呕家本渴,渴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
诸吐逆,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
【注】
此详诸吐逆之病,以明其治也。呕者,有声有物之谓也;吐者,有物无声之谓也。凡诸吐逆,饮食不得下咽者,主之小半夏汤,降逆安胃也。
【集注】
赵良曰:吐逆谷不得下者,有寒有热,不成概论也。食入即吐,热也;朝食暮吐,寒也。此则非寒非热,由中焦停饮,气结而逆,故用小半夏汤。沈明宗曰:此痰饮多而致呕之方也。外邪内入而呕,必自饮食稍进;此痰饮多而外邪少,拒格胸胃之间,气逆而谷不得入,故用生姜散邪,半夏以消痰饮而止呕逆。
小半夏汤方(见痰饮中)
吐逆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急与之,思水者,猪苓散主之。
【注】
此详申上条饮呕,以明其治也。吐逆病后,则伤膈上津液,若思水者,急与饮之,不复吐逆者,是病去胃和自解也。思水者,与饮之而仍吐逆者,是病未除而有水饮也。
主之猪芩散者,利水以止吐逆也。
【集注】
程林曰:上章言先?渴,此欲解;今吐逆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亦与上证不殊,故急与之以和胃。然思水之人,又有得水而贪饮,则胃中热少不克不及消水,更与人作病,故思水者,用猪苓散以散水饮。魏荔彤曰:吐逆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欲解之征也,即论中所言,先呕后渴,此为
欲解之义也。急与之,吐逆后伤津液,水入而津液可复也。若夫未曾吐逆即思水者,即中所言,先渴?之也,是水停心下,治其支,而渴方愈也。主以猪苓散,利水补土,以治湿邪者,治渴而即以治上逆之吐逆也。
猪苓散方
猪苓茯苓白各平分
右三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注】
呕而腹满是有里也,主之大柴胡汤,攻里以止呕也;今呕而发热,是有表也,主之小柴胡汤,和表以止呕也。
【集注】
程林曰:经曰: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夫呕家未有发热者,以发热属半表半里,故与小柴胡汤以和之。
李?曰:伤寒发热者为表证,然邪欲侵里,里气拒而不纳,则逆而作呕,此半表半里证也。小柴胡为治半表半里,息争之剂。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甘草三两半夏半升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注】
呕而心烦,心中懊?,内热之呕也。今呕而脉弱,正气虚也,小便复利,中寒盛也。身有微热而复见厥,曰难治者,此为寒盛格热于外,非呕而发热者比,故以四逆汤胜阴回阳也。
【集注】
高世曰:呕者水去寒犹在上,小便利少,今复利者,寒亦鄙人也。脉弱者,气衰于内,身微热者,格阳于外。呕证如是,则上下寒而表里虚,若见手足逆冷而厥者,则表里阴阳之气,不相顺接,故为难治。四逆汤主之,生附子壮火回阳以治厥,干姜温脾暖胃以治呕,甘草安中调上下以治表里也。
四逆汤方
附子(生用)一枚干姜一两半甘草(炙)二两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能人可大附子枚,干姜三两。
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
【注】
呕逆之气上冲于胸,胸中气实,则不受邪,必不满也;若胸中气虚,客寒邪气得以留连,故胸满也。主之吴茱萸汤,补正气,降邪气也。
【集注】
徐彬曰:胸乃阳位,呕为阴邪,使胸之阳气足以御之则不呕,呕亦胸中无恙也,乃呕而胸满,是胸虚邪客,不单胃和睦矣。虚邪属阴,故以吴茱萸之苦辛温,善驱浊阴者为君,人参补虚为佐,而以姜枣宣发上焦之正气也。
茱萸汤方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