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族谱系统 >> 新闻公告 >>新闻管理 >> 内容详情
宋代浙东实学经济头脑研究
时间:1970-01-01 08:00  发布者:tianxiu  
───以叶适为中央 一、宋学的“实学”倾向与“践履”同“事功”之分 一样平常说来,实学是明中叶以降三百余年的紧张社会思潮。现实上,实学自宋即随同新儒学(即宋学)而共生演化。理学、心学中蕴涵反空疏虚学而主张"躬行践履"的实学特色,而浙东学派考究实利成果力倡"经世致用"之实学,开明清事功实学之先河,成为东南地区史研究中不容忽视的紧张内容。 所谓"宋学"即宋代学术,包罗文、史、哲、经各学。其布局特性重要是学派林立各有传承,又彼此罗致彼此比武,兼容并蓄相斥趋同;其学术特性重要是对儒家经典及其传注的质疑,通过较为开放自主的方法重新解经,以阐发学术看法头脑主张,探索义理性命宇宙天生。表示出经世济用、范例伦理或重思辨、明义理的头脑倾向,学理思绪又多吸取释、道二教,因而在要领、不雅念、学风上有别于传统儒学。宋代富厚多彩的头脑学说和格调迥异趋同的不雅点主张,搜集而成精力文化生长的五彩长河,蕴积而为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生长的又一岑岭。 继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之后,宋学蓬起,自"宋初三老师"、李觏、范仲淹、欧阳修、周敦颐、邵雍、张载、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程颐、程颢到张轼、朱熹、陆九渊、吕祖谦、陈亮、叶适等头脑家,人才济济,学派林立,各臻其妙,此中对后代影响最大的是鼓起于 北宋集成于南宋的理学。自周敦颐、张载、二程,生长到南宋的朱熹、陆九渊,建构了理学生长的流脉体系,至元明而流变赓续,入清渐趋衰微。理学融汇儒、释、道三教,联合天然科学的生长,使儒学思辨化、哲理化,并生长了儒家学说的道德伦理,成为中国帝政期间后期社会秩序意识形态的焦点,和士林学术头脑与头脑定式的范例。 实学与理学共生而又对立于理学。明代实学家崔铣说:"宋之四子造诣精矣,皆实学矣。"(《洹词》卷10)"宋之四子"即周敦颐、程颐、张载、邵雍。清代实学家章学诚也歌颂朱子学是"性命、事功、学问、文章合而为一",以为厥后学"皆承朱子而务为实学"。(《文史通义》卷3 《朱陆》)但"实学"一词在宋从前就有,如东汉王充《论衡・非韩篇》说:"以儒名而俗行,以实学而伪说,贪官尊荣,故缺乏贵。"《全齐文》卷26《释玄光》有"圣贤功劳,何莫由斯。实学者之渊海,生民之日月"(收入严可均校辑:《全 上古三代秦汉 三国六朝文》第3 册)。唐代道宣撰《续高僧传》卷13 《释道岳》"毗昙成实学知非好,摄大乘论诚乃清微。"《旧唐书》卷119 《杨绾传》引其论贡举之弊的奏疏中有"人伦一变,既归实学,当识大猷"。至宋,随同着理学的鼓起"实学"的观点被更多地运用,如《河南程氏遗书》卷一纪录程颐说:"治经,实学也。……如国度有九经及历代贤人之迹,难道实学也。"他夸大"穷经将以致用也。"(同上,卷4 )朱熹《中庸章句》的《题解》开篇讲程子释《中庸》" 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他品评"近世学者不知圣门实学之基础次第,而溺于老、佛之说,无致知之功,无力行之实"(《朱文公牍集》卷46)。他以为"今学问流而为禅,上蔡(指谢良佐)为之首,今人自无实学"(《朱子语类》卷5)"一味说入虚谈最为惑人,然亦但能谩得无学底人,如果有实学人,怎样被他谩才说悟,便不是学问。"(《朱子语类》卷121 )"大抵本日之弊,务讲学者多阙于践履,……殊不知因践履之实,以致讲学之功,使所知益明,则所守日用。"(《朱文公牍集》卷46)他指出:"只是无志,以举业为妨实学",提出"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朱子语类》卷13)可见朱子是非常夸大实学的。其他宋学者也大多倡实学,如张拭说:"圣门实学,贵于践履"。(《南轩全集・ 论语解》卷四)心学提倡"躬行实践"(《陆九渊集》卷6),陆九渊讲本身"一生学问惟有一实,一实则万虚皆碎。 "(《陆九渊集》卷36)其文会合有包恢在《三陆老师祠堂记》中提到" 孟子之实学"(同上,卷36)"唐虞三代之实学"(同上,卷35)等说法。宋代官方文书也用实学,如建炎元年科举诏令中有"俾谨择于考官,用精搜于实学";庆元四年有言者叹云"天下士子,谁务实学哉!"(《文献通考》卷32《推举五》)"学校必选实有道德之人,使为学官,以来实学之士。"(《文献通考》卷42《学校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