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族谱系统 >> 新闻公告 >>新闻管理 >> 内容详情
汉语中的年事代称
时间:1970-01-01 08:00  发布者:tianxiu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付人生各个紧张年事阶段,都有差别的借代称呼,如“襁褓”是不满周岁的婴孩、“孩提”是两三岁幼童、“始龀”是七八岁小童,“总角”、“垂髫”则是童年的泛称等,此中不少借代称呼现在仍旧常用。 有句成语叫“徐娘半老”。句中的“徐娘”,原指南朝梁元帝的徐妃。据《南史・元帝徐妃传》纪录,徐妃固然斑斓,却不停没得到元帝的痛爱。步入中年后,她与天子身边的年轻臣子季江有染。有一次,有人开顽笑地问季江和年长的徐妃相恋是何滋味,他答道:“徐娘虽老,犹尚多情。”现在,即语源于此。成语“徐娘半老”是称赞年长女子风姿犹存,并非褒义词,但因隐含浮滑之意,故而不成用来形容亲人或尊称尊长。 及笄年华―――十三岁摆布少女。出自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也有人用作泛指十三至二十岁。 待年―――女子成年待嫁。古代女子到了十五岁,会把头发梳起,插上簪子,表现已到出嫁年龄,又称“待字”或“待字闺中”。语出《后汉书・曹皇跋文》:“小者待年于国。” 弱冠―――二十岁的夫君。古代成年夫君为二十岁,须行冠礼,表现已成年,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二十岁的女子则称为“桃李光阴”。 而立―――三十岁。语出《论语・为政》:“子曰:‘三十而立’。”可以或许独当一面,服从本身志向。 不惑―――四十岁。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四十而不惑’。”聪明成熟,因明确事理而不被疑惑。古代壮年也称为“强仕之年”、“春秋壮盛”。 知命―――五十岁。语出《论语・为政》:“子曰:‘五十而知天命’。”指明确天地万物运行的纪律,包罗生命自身。五十岁也可称为“知非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耳顺―――六十岁。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六十而耳顺’。”指小我私家的修行成熟,没有不顺耳之事。六十岁也可称“花甲”、“杖乡”(回籍之年);六十岁以上已可称“耆年”。 古稀―――七十岁。出自杜甫《曲江》:“酒债平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八九十岁。耄,音“冒”,耋,音“迭”。耄耋是指年龄很大的人。语出《汉・曹操・对酒歌》:“耄耋皆得以寿终,膏泽广及草木昆虫。” 期颐―――百岁以上。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因此本日祝愿匹俦“白头偕老”,也可说“期颐偕老”。 斯澈文摘自《星岛日报》 《人民日报外洋版》(2005年09月15日第八版) 泉源:人民网-《人民日报外洋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