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曾国藩春联的古文手笔 时间:1970-01-01 08:00 发布者:tianxiu [论文要害词]
曾国藩春联古文笔法
[论文择要]曾国藩春联自古文脱胎而来,文气喷薄,如干莫不成逼视。构篇一字立骨,立意巧于避讳,行文回风激水、一波几折,遣词巧力并绝,寥寥数句,而余味无穷。
曾国藩在晚清特定汗青文化配景下,生长了桐城派古文理论。在文道干系上,既主张经世济民,又夸大怡情悦性;在创作理论上提出“情”与“理”联合的天然惬适,提倡“阳刚之美”。他的文学头脑,使“文蔽道丧”的桐城古文得以复兴。作为一个古文各人和春联各人的曾国藩,在经心构撰春联之时,他的古文笔法会不知不觉地融入此中,从而使他的春联有着奇特的魅力。本文参照清人李扶九、黄仁黼的《古文笔法百篇》试着对曾联加以阐发。
挽汤鹏
著书成二十万言,才未尽也。
得谤遍九州四海,名亦随之。
此联被誉为“奇气喷薄,如干莫不成逼视”“俱极倜傥”。汤鹏二十岁中进士,智慧过人,其诗极其豪迈,才华十足。所著《浮邱子》政论文集洋洋洒洒二十二万字,时人赞誉甚高。但其举动在曾氏看来却有点荒诞。“汤海秋久与之处,其人诞言太多,十句之中仅一二句可信。”本联以汤鹏的“才”“名”为眼,曲折变革。“著书成二十万言”本应是逞才逞气,但曾氏却说是“才未尽也”,在褒的底子上更进一层。“得谤遍九州四海”是一件极不但彩之事,是对汤鹏的贬,然而,笔锋一转“名亦随之”。整首联,上联先扬,在扬的底子上再进一步。写到此处,把汤鹏的才说到顶点,好像对汤氏欠好再用其他语言来评价了。下联于是就荡开一笔,先说他的缺点,说时人对他的贬损,“谤遍九州”可知他的污名,可谓污名昭著,但并不是真的说他的污名,而是以此作伏笔,污名之后,对他的赞誉也不停于世,“名亦随之”。下联就在反衬的底子上更进一层完成了对汤氏的歌颂。《楹联新话》对此联有评价:“独曾文正才力标举,夭矫老苍,自成一格。亡友马宾侯称其运古文法于联语中,洵不虚也。其最佳者,如挽汤鹏。”
挽梅霖生太史钟澍
万缘今已矣,新诗数卷,浊酒一壶,畴昔绝妙景光,只博得青枫落月。
孤愤竟何如,百世贻谋,千秋盛业,一生未了心事,都付与流水东风。
此联被誉为“文正舒服之作,百年来,何人敢与抗手”。“梅霖生太史讳钟树,以词臣终老,未克一展伟抱,旋即辞世。”“万缘今已矣”满腔感触喷薄而出,然后徐迂道出梅氏往昔生存状态,从内容、情绪、语气上较首句舒缓。末了来一句“只落得青枫落月”,“只落得”是在中心三句上的又一次迁移转变,使语气又跳跃地承接了首句“万缘今已矣”的似是无奈的感触。整个上联气魄如喷涌而出的江水,突破一个险要的隘口,进入了一个比拟宽广的水面,在人们的审美等待中下联应顺流而下。但是,曾氏的高超,或是高明之处在此又表现出来。下联“孤愤竟何知”一个设问再次把读者等待生理提起,如回风激水,蹙蹙生漪,在再次历数所愤所憾之时竣事全联。一波几折,不引古,不必喻,层层翻新。
挽马端敏
范希文天赋下而忧,曾无片时逸豫。
来君叔为何人所贼,足令千古悲痛。
对付“挽语有极难措笔者”曾氏又用另一笔法来写。马端敏在校场被刺杀,青天白日之下,大庭广众之中,一个总督在校场上被杀,于清当局来说不是一件色泽的事。曾氏于是隐而不谈这一点,“只刺取一二”,因“不堪称愿,则取其特殊者言之,亦足感人”。云云联语“飞鸣处仅‘来君叔为何人所贼’八字,盖略其同而单言其异也。”正如《古文笔法百篇》所说,“巧于避讳,最为得体。”其次,此联也用了一个烘托法,“凡春联出幅略平庸无碍,惟对幅则不成不求压倒出幅。对幅一奇警,出幅虽平庸,亦被衬好,此联即其例也。”
挽凌荻舟水部太夫人
折教苏氏兄弟,要知取次成名,曾断慈母机中杼。
负米走大湖南北,岂意返来失恃,空悲游子身上衣。
此联围绕母子情深,及因这份情而为对方朴拙地支付重复铺叙。慈母教子,佳儿“负米走大湖南北”,都是由于深爱对方。“负米”指勉力奉养怙恃。但是,慈母望眼将穿仍旧等不到佳儿返来。待一朝返来,慈母却早已撒手人寰,只有对着烙下母亲慈祥之心的故物而空悲切。“望”是由于爱,“空悲”也是由于爱,此联字字句句都是因爱而生发,可谓“一字立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