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族谱系统 >> 新闻公告 >>新闻管理 >> 内容详情
关于荀悦政治头脑浅论
时间:1970-01-01 08:00  发布者:tianxiu  
论文要害词:荀悦;政治头脑;六主;六臣 论文择要:荀悦生当东汉皇朝统治末期,他在总结汗青履历的底子上,提出“六主”、“六臣”论,并深入阐发了差别种别的君臣对政事生长的差别影响;他的“天下国度一体”的政治不雅念创建在对君、臣、民三者干系的熟悉之上;“众正积于上,万究竟于下”的头脑则反应了荀悦的政管理想,而荀悦政治头脑终极归结于对付东汉皇朝政治统治秩序的维护。 荀悦(148-209年),生当东汉皇朝统治末期,著有编年体西汉皇朝史《汉纪》及政论著作《申鉴》。两部书的留存,使我们得以窥见荀悦的头脑,尤其是他的政治头脑。此中对付君臣品类的分别,天下国度一体的不雅念,“众正积于上,万究竟于下”的政管理想,对付政治统治秩序的维护,组成了荀悦政治头脑的重要方面。 一“六主”“六臣”的代价判定 西汉昭帝嗣后无子,霍光等迎立汉武帝之孙昌邑王刘贺。但“贺即位,以行淫乱”,(魏相丙吉传)①霍光等遂请皇太后下诏废去刘贺,由此引发了荀悦关于“六主”、“六臣”的叙述。所谓“六主”是王主、治主、存主、哀主、危主、亡主;所谓“六臣”是王臣、良臣、直臣、具臣、嬖臣、佞臣。他以两汉各代君臣为例,阐发了在这些规范下分别的差别品类的君臣对政事的影响,同时深入探究了差别品类君臣发生的缘故原由。 (一)“六主”、“六臣”――君臣品类的分别 荀悦分别、品评君主种别的规范是可否做到“为人、从义、先公后私”,以这些规范分别的差别品类的君主对政事的影响。在他看来,由于“王主”可以或许“为人”,以是可以“致兴平”;“治主”可以或许“从义”,以是“能行其政”;存主“先公尔后私立”,则“能保其国”。而哀主、危主、亡主则恰好由于处置惩罚政事无法做到“为人、从义、先公后私”,而与前三者的了局大不一样,“哀主遭无难则庶几得全,有难则殆;危主遇无难则幸而免,有难则亡;亡主必亡罢了矣。故遵亡主之行而求存主之福,行危主之政而求治主之业,蹈哀主之迹而求王主之功,不成得也。”②(孝昭天子纪)王主、治主、存主是属于同一条理的三种范例,哀主、危主、亡主是另一个条理的三种范例。前者可以使社稷存而不亡,后者则使社稷由“殆而危”以致走向死亡。从史学家来说,只有对汗青有深刻明白,才干提出如许的区别,这是荀悦政治头脑的一大特点。 以荀悦“六主”的规范来看,他把西汉皇朝各代天子的评价都包罗在他的视野之内。在他看来,纵然是高祖、文帝、武帝、宣帝这四位天子,也没有一个够资格进入“王主”行列。华文帝由于“克己复礼,躬行玄默,遂致升平”,大概可称“治主”;汉宣帝则因勤于政事,可称“存主”;汉武帝虽雄才大抵,但因“奢侈无穷”,恐怕只能列入“危主”的行列了。 荀悦对臣的品类的分别,是依照各种臣在现实的政事运行中,对君的种种办法所作出的差别反应。王臣“以道事君,匪躬之故,达节通方,建功兴化”;良臣“忠顺不失,夙夜匪懈,顺理处和,以辅上德”;直臣“犯颜逆意,抵失不挠,直谏遏非,不避死罪”;具臣“奉法守职,无能往来;嬖臣“便辟苟容,顺意从谀”;佞臣“倾险谗害,诬下惑上,专权擅宠,惟利是务”。犹如荀悦在《汉纪》中对西汉各代天子有所批评一样,《汉纪》中同样有荀悦对西汉各代大臣的品评。周勃、陈平、王陵都在诛灭诸吕的历程中立功着力,但荀悦对他们的评价照旧稍有差别。“及(吕后)福祚诸吕,大过渐至,纵横杀害,鸩毒生于豪强。赖朱虚、周、陈惟社稷之重,顾江山之誓,歼讨篡逆,匡救汉祚,岂非忠哉!王陵之徒,精洁心过于丹青矣!”②(高后纪)王陵谨遵刘邦“非刘氏不王”的盟誓,周、陈二人则对付吕后大封诸吕,皆曰“无所不成”①(张陈王周传)较之周、陈二人,对王陵的评价显着更高。假如以荀悦的“六臣”规范来权衡,王陵因直言敢谏可入“直臣”行列,而陈平、周勃则因顺遂吕后心意,恐怕就要入“嬖臣”行列了。 (二)“二难”、“二罪”――君臣品类差别的缘故原由 荀悦在对君臣品类做出分别后,还详细阐发了各种君臣之以是出现差异的缘故原由: 人主之患,常立于二难之间。在上而国度不治,难也。治国度则必勤身、苦思、矫情以从道,难也。有难之难,暗主取之。无难之难,明主居之。大臣之患,常立于二罪之间。在职而不效忠直之道,罪也。效忠直之道焉,则必矫上拂下,罪也。有罪之罪,邪臣由之。无罪之罪,忠臣置之。③(《杂言上》) 荀悦关于君臣“二难”、“二罪”的阐发,是客不雅反应了实际中的君臣想要成为抱负中的明主贤臣所必需面临的两难选择。 荀悦在阐发王主、治主、存主少而哀主、危主、亡主多的缘故原由时指出,由于君主拥有至高的权利,小我私家的行径每每不受束缚,这使得他们沉于闲适享乐,陷于阿谀之词,放纵本身的情欲,“然迹不雅前后,中人摆布多难免于乱亡。何则?况于宴安,诱于谄导,放于情欲,不思之咎也。仁远乎哉?存之则至。”“存之则至”标明,六主之间的差距并不是无法逾越的鸿沟,要害在于君主自身的举动选择,但这种举动选择却又由于君主所处的特别职位而变得不易。他举出汉高祖、华文帝、光武帝为例,“若高祖听戍卒,不怀居迁,万乘不俟终日;孝文帝不爱千里马,慎夫人衣不曳地;光武手不持珠玉。”③(杂言上)实际中的君主想要成为抱负中的明君,就必需“勤身、苦思、矫情以从道”,不然难成大业。 在君主独裁制度下的臣子,同样面临着两难的选择:欲“效忠直之道”则必定“矫上拂下”,这中心的差别选择便成为忠直贤愚的分水岭。可否超过这道分水岭,不但受臣下小我私家操行、才干所限,更受君主可否广开言路所限。纵使臣子有“逆龙鳞”的勇气,君主充耳不闻,大概听而不必,也是徒然。《汉书・郑崇传》载郑崇“狂瞽”,屡进直言而冒犯汉哀帝,“数以职事见责,发疾颈痈,欲乞骸骨,不敢。”①(郑崇传)《汉纪》记此事,却在“欲乞骸骨”之前,加了“欲言事,畏见罪”六字,并借此发了一通“臣难言”的大议论: 夫臣之以是难言者何也?其故多矣。言出于口则咎悔及身。举过扬非则有干忤之祸,劝励教导则有刺上之讥。下言而当则以为胜己,不妥贱其鄙愚。先己而明则恶其夺己之明,后己而明则以为顺从。违下从上则以[为]阿谀,违上从下则以为类似,与众共言则以为专美。言而浅露则简而(簿)[薄]之,深妙弘远则不知而非之。特见独知则众以为盖己,虽是而不见称;与众同之则以为附随,虽得之不以为功。据事(不)尽理则以为专必,忍让不争则以为易。穷言不尽则以为怀隐,尽说竭情则为不知量。言而不效则受其怨责,言而事效则以为固当。或利于上倒霉于下,或便于左方便于右,或合于前而忤于后。②(孝哀天子纪) 由于君主的猜疑、独断和政界的相互倾轧,直臣欲行忠直之道而不成得。谏言精确,那是君主圣明所至;谏言错误,进谏者就会被视作愚笨,这种环境还算是好的,可悲的是纵然臣下的谏言精确,君主却以为臣下抢了他表现圣明的时机而不予剖析。另有朝堂之上的钩心斗角,纵然是谏言精确,切合了君主意愿,又大概冒犯其他同寅;切合了一局部同寅的长处,又大概与其他人的长处起了辩论。以上种种,造成了忠直之臣欲行忠直之道而不成得的可悲局面。 (三)“生死成败之机”――君臣品评的代价 荀悦对付君臣的品评,自有其深意在,着意于差别品类的君臣对政事的差别影响,而这种影响是与国之兴亡密切相干的。“六主”、“六臣”之分,“或有君而无臣,或有臣而无君,同善则治,同恶则乱,杂则交争,故明主慎所用也。六主之有轻重,六臣之有浅易,其生死成败之机,在于是矣,可不尽而深览乎!”②(孝昭天子纪) 从先秦时起,对君臣种别的品评即已开始,在这些品类中,以《管子・七臣七主》篇的品分最为具体。文中以君主对法的态度、态度和实验环境为规范,把君主分为七种:申主、惠主、侵主、芒主、劳主、振主、亡主。此中“申主”能“任势守数以为常,周听近远以续明”尚可列于“明君”之类,别的六种则皆不及格。对付臣的品类也以可否遵法执法为规范分为七类:乱臣、奸臣、愚臣、谄臣、侵臣、饰臣、法臣。除末了一类外,别的六种均为违法乱纪之臣。④(《七主七臣》)荀悦对君臣品类的分别,与《管子》一书对君臣品类的分别比拟,更着意于差别品类的君臣对付政事的差别影响,以及这种影响与国之兴亡的密切干系。出现这种差别,是与君主独裁制度的创建接洽在一起的。君主独裁制度创建后,君主的才干、品性更密切的和国之兴衰接洽在一起。同时,臣对君的依附性也在增强,臣的独立性渐渐丧失,进而成为君权的隶属,此时的君臣干系,与先秦时裂土分封下的天下共主与各诸侯王的干系比拟,无疑更为密切。君臣的差别品类,也无疑更为密切的和国之兴衰接洽在一起。 二“天下国度一体”的不雅念 荀悦论君、臣的差异,同论君、臣、民的干系是彼此接洽的,这是他政治头脑的又一个紧张方面。荀悦以为抱负的君、臣、民的干系,是以君主为主导的三者同一体。“天下国度一体也,君为元首,臣为股肱,民为手足。”③(《政体》)在荀悦的这一熟悉是从以下几个条理予以表述的: (一)君臣互为依存,抱负的君臣干系应该是“上下有交”。 荀悦以自设问答的方法,起首指出君臣之间是互为依存的同一体,“非天地不生物,非君臣不成治。首之者,天地也。统之者,君臣也哉。”③(《杂言上》)在君臣这对互为依存的干系中,君的作用是居于主导的。在进谏与纳谏历程中,这种主导作用表现得最为显着,“‘进谏受谏,孰难?’”“曰:‘后之。进谏难也,以受之难故也,若受谏不难,则进谏斯易矣。’”③(《杂言下》)进谏之难,是由于纳谏之难造成的。 荀悦所以为的抱负君臣干系是上下有交,即君臣交换可以或许毫无停滞得举行。“上有师傅,下有诤臣。大有讲业,小则咨询,不拒直辞,不耻下问,公私不愆,外内不贰,是谓有交。”③(《政体》)为了到达君臣“上下相交”的抱负地步,对付君主而言就是要任贤去佞。在任贤的历程中,有十种环境必需降服: 惟恤十难,以任贤达。一曰不知,二曰不进,三曰不任,四曰不终,五曰以小怨弃大,六曰以小过黜大功,七曰以小失掩大美,八曰以奸讦伤中正,九曰以邪说乱正度,十曰以谗嫉废贤达,是谓十难。 这十种环境假如不克不及降服,是不成能选拔到真正的人才的,“十难不除,则贤臣不必,用臣不贤,则国非其国也。③(《政体》)对付臣下而言,须去”三罪”行“三术”: 人臣有三罪,一曰导非,二曰阿失,三曰尸宠。以非引上谓之导,从上之非谓之阿,见非不言谓之尸。导臣诛,阿臣刑,尸臣绌。进忠有三术,一曰防,二曰救,三曰戒。先其未然谓之防,发而止之谓之救,行而责之谓之戒。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③(《杂言上》) 贤臣与明君互为因果,有贤臣而无明君,贤臣不得举;有明君而无贤臣,明君难为治。 对付抱负君臣干系的范例,在《汉纪》一书中,荀悦是以汉武帝和汉宣帝为典范的。“汉之得人,于斯为盛”②(《孝宣天子纪四》)从文治武功,到交际辞令,无不贤人并进。但在荀悦“六主”、“六臣”的严苛规范下,对付汉代君主,纵然是英明如文帝,也同样因贤臣不克不及尽用而引发荀悦任贤之难的叹息:“以孝文之明也,本朝之治,百僚之贤,而贾谊见逐,张释之十年不见省用,冯唐白首屈于郎署,岂不吝哉!夫以绛侯之忠,功存社稷,而犹见疑,不亦痛乎!”文帝时尚且云云,更遑论身处乱君之世了。以至于那些处在“乱君暗主”之世的忠直之臣,不单不敢直言进谏,纵然是阔别朝堂,仍不免开罪,是以佯愚扮狂;不肯云云者,只有一死;纵然选择一死,形骸神魂仍不得安定,有的人甚而“负石入海”,“蹈之河”。以六合之大,匹夫之微,而一身无所容,可谓“痛之极也”。②(《孝成天子纪二》)《汉纪》全书共有三十八则“荀悦曰”,以这一则情感最为猛烈,如不是感触至极,与“己身有戚戚焉”,是不成能有此之论的。荀悦的祖父荀淑在顺帝时因讥切外戚梁冀而不得已弃官闲居。荀淑的侄子荀昱、荀昙遭“党锢之祸”,昱死狱中,昙遭终身监禁。荀悦自己在灵帝时也因不满阉人专权,托病隐居。 (二)“君”与“道”产生辩论的时间,“从道不从君”。 在君主独裁制度下,君臣干系的处置惩罚还会碰到别的一种极度的环境,即“君”与“道”产生辩论的时间,从道照旧从君。有人向 孟子讨教“伊尹放太甲”事,孟子说:“有伊尹之志,则可。”⑤(《经心上》)以为惩戒无道之君可以暂行充军。荀子也说:“诛暴国之君若诛独夫。”⑥(《正论》)而荀悦对付为臣之道的探究,也正是这一点必要引起留意,就是在“道”与“君”产生辩论的时间,荀悦以为精确的选择也应该是“从道不从君”,以道义制约君权。荀悦对付这一头脑的继续从他的多处叙述中都可以看出。起首,他所认定的第一品级的“王臣”是“以道事君”,“忠顺”之臣只属于第二品级的“良臣”。其次,在昌邑王刘贺被废这件事上,荀悦的态度是“昌邑之废,岂不哀哉!《书》曰‘殷王纣自绝于天’,《易》曰‘斯其所取灾’,言自取之也。”②(《孝昭天子纪》)很显着,他以为刘贺被废,纯属咎由自取。再次,他在叙述忠臣与谀臣的区别时的一段叙述也值得留意: 逆道从君所谓顺,而失义者违上顺道,谓之忠臣,违道顺上谓之谀臣。忠以是为上也,谀以是自为也。忠臣安于心,谀臣安于身。③(《杂言上》) (三)君为元首,民为手足,君民干系的处置惩罚与社稷生死精密相干。 荀悦对付君、民干系的熟悉,是继续了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头脑。⑤(《经心下》)这里的“民为贵”,明白为民对付社稷的紧张性更为符合。⑦(p84)荀悦以为,“爱民如子”和“爱民如身”都不克不及算作“仁之至”,只有与民同乐,与民同忧才是真正的爱民之君。“下有忧民则上不尽乐,下有饥民则上不备膳,下有寒民则上不具服。”他以古圣贤王为例,“汤祷桑林,邾迁于绎,景祠于旱,可谓爱民矣。”乐民所乐,忧民所忧,在荀悦看来是双向的,“圣王以天下为忧,天下以圣王为乐。凡主以天下为乐,天下以凡主为忧。”圣王与凡主的基础区别就在于对民的态度,“圣王屈己以申天下之乐,凡主申己以屈天下之忧”,而这种差别的态度对统治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申天下之乐,故乐亦报之;屈天下之忧,故忧亦及之。”③(《杂言上》) 荀悦对“爱民之君”的熟悉,植根于他对民的紧张性的熟悉。“人主承天命以养民者也。民存则社稷存,民亡则社稷亡,故重民者,以是重社稷而承天命也。”③(《杂言上》)荀悦关于民与社稷干系的深刻熟悉,除了对先秦民本头脑的继续外,更与他亲眼眼见东汉末黄巾叛逆及其他农夫叛逆的摧枯拉朽之力有关。其时的一首民谣,足可以反应其时农夫叛逆前赴后继的不平精力,“小民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用可畏,民不用可轻。”⑧(《政论》)荀悦以“孺子驱鸡”喻“御民之方”,“睹孺子之驱鸡也,而见御民之方。孺子驱鸡者,急则惊,缓则滞。”③(《政体》)荀悦的这一熟悉虽然是办事于最高统治者,以使“民”“作稳了仆从”,而不致“作仆从而不成得”,但同样不克不及否定他对民力的深刻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