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百姓俗学的狐疑与前瞻具体内容 时间:1970-01-01 08:00 发布者:tianxiu 把民风作为一门学问举行研究,并进而运用当代社会科学的理论来引导对民风的搜集整理与研究事情,这是本世纪初才产生在中国的事变。其时的民风学是作为“五四”新文化活动的一个紧张构成局部,而登上中国当代学术殿堂的。80多年已往了,民风学固然没能像其他人文学科那样在中国得到迅猛生长,在社会上受到遍及器重,但民风学的生长照旧有目共睹的。尤其可喜的是,在1997年国度对社会科学学科举行调解时,民风学取得了独立学科的职位,在国度的学科目次中终于占据了一席之地,这为民风学在我国的进一步生长奠基了底子。
随着21世纪的到临,很多人文学科面对着新的挑衅,“反思”成为很多学科的紧张话题。
民风学作为一门正在生长中的学科,适时地总结本身的缺乏,按照学术生长的纪律实时调解本学科生长的战略,也属于民风学学科建立的题中应有之意。因此,本文就民风学生长中存在的题目略陈己见,以就教于民风学界的同仁。
一、中百姓俗学的汗青回首
民风学作为一门当代学科被引入中国,肇始于1918年以北京大学为中央的歌谣征集运动。1018年2月1日的《北京大学日刊》上颁发了《北京大学征集天下近世歌谣简章》,今后揭开了中百姓俗学的序幕。今后,1922年由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本办的《歌谣周刊》,在其创刊词中更明白提出了民风学的学术目标:“本会搜集歌谣的目标有两种,一是学术的,一是文艺的。我们信赖民风学的研究在现今的中国确是很紧张的一件奇迹,固然还没有学者留意及此,只靠几个有志未逮的人是做不出什么来的,但是也不以不各尽一分的力;至少去供应几多资料或引起一点兴味。歌谣是民风学上的一种紧张的资料,我们把它编录起来,以备专门的研究:这是第一个目标。”(《歌谣》中百姓间文艺出书社影印本,1985年11月。)向来为精英们所嗤之以鼻的民间俚俗歌谣,现在竟然登载在堂堂国度最高学府的报纸上,并进入了门生的讲堂,这在其时被看作是石破天惊的事变。在学术界发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20年代末,除南方的北京大学外,广州的中山大学又成为民风学生长的另一其中心,1928年建立了中山大学语言汗青研究所民风学会,并开办《民风周刊》,出书了一批民风学观察与研究著作,在学术界发生了积极的影响。中山大学时期出书的著作中,以顾颉刚的《妙峰山》影响最大。妙峰山观察是北京大学民俗观察会1925年构造的一次观察运动,其时的观察文章在《京报・副刊》上以“妙峰山进香专号”的情势分六期刊出,1927年顾颉刚把这些文章搜集成册,作为中山大学民风学丛书的一种出书。妙峰山观察在学界影响颇大,何思敬在读到“妙峰山进香专号”后,曾指出:在其时社会的知识分子中存在一种对付大众生存知识缺乏和态度淡漠的“死气”,妙峰山观察是对民间文化、民间宗教“科学的观察是第一次,而且这第一次的观察已经得到很好的结果”;并歌颂说:“妙峰山专号就是冲破这种死气的一个轰隆。”(《民风》第四册,上海书店影印本第一册,1983年12月。)
北京大学的民风学运动不停连续到1937年抗战发作,中山大学的民风学运动连续到40年代初期。其间,20年代末到30年代后期的杭州、抗战时期的西南、三四十年代的陕北等,都有一些属于民风学方面的运动,并出书有民风观察和学术研究的结果。
从1918年到1949年的30余年间,民风学在中国的学术界有了必然的底子,但这种底子对付一个新兴的学科来讲,照旧相称不安稳的。这重要表示在两个方面:起首,它没有在大学和科研机构中占据安定的位置,如创建系科、造就门生等;其次,它没有以此为生的学者,民风学在中国最早的提倡者大多数都没有成为民风学家,大概原本就是把民风学作为本身专业的副产物。如顾颉刚提倡民风学最为用力,但终其一生始终是一位汗青学家;中山大学时期的民风学会会长容肇祖厥后也是以哲学、汗青而享誉学界的;至于北大时期的周作人、刘半农,中山大学时期的杨成志等,也都不是以民风学而安身于学界,厥后对中百姓俗学的生长发生庞大影响的钟敬文,在30代也是以散文而著名于海内的,但他与其他学者差别,其时他已经发愤要以民风学为本身的学术目的。因此;我们以为,本世纪上半叶,民风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开始进入中国,并在学术界发生了必然的影响;但是作为一门社会科学范畴里的独立的学科,民风学在其时的中国还远没有成熟起来,以后要走的旅程还很长很长。
1949年至1979年的30年间,原本就没有显赫过的民风学越发寥寂。在这期间,由于社会的、政治的缘故原由,民风学中的民间文学受到特殊器重,得到了突出的生长。民风学研究的局部内容也在其他范畴得到了应用,如在五六十年代的民族普查与民族辨认事情中,对付观察者而言,民风学成为必不成少的知识,而民族的民俗风俗也成为辨认区分差别民族的紧张标记。
1979年至今,民风学从号令规复到学科职位的终极建立,又走过了20年的进程。现在的中国粹界,民风学已经登堂入室,被建立为社会科学各人庭内里的一门独立学科,民风学专业人才的造就也步入正规,民风学的学术构造纷纷创建,民风学的学术著作不时面世,天下各地建起了很多范围不等的民风博物馆,民风、民风学、民风文物这些已往不被人们所器重的名词.如今也已经广为人们所熟知。可以说,如今已经到了中百姓俗学的学科建立和学术生长黄金时期。
二、中百姓俗学的近况及其学科危急
中百姓俗学履历了近20年的规复和生长,各个方面都取得了精良的开端。但是,安不忘危,当前的中百姓俗学仍旧潜存着一些不成忽视的危急,这种危急重要表示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民风学对付学科名称的争议,倒霉于民风学在当前学术界的顺遂生长。
民风学固然已在中国走过了80多年的进程,们是,对付将本学科定为何名仍旧是一个必要争论的题目。现有的论点中就有“民间文化学”、“民风文化学”、“民风学”等几种差别的不雅点。主张用“民间文化学”为学科名称的学者以为民风学的研究工具如今已经扩展到整个民间文化范畴,原有的民风的观点已经不克不及涵括如今的研究内容。因此,要用“民间文化学”来代替“民风学”。若依此说,同样以民间文化为重要研究工具的人类学好像也应更名。“民风文化学”的出现是比年来盛行的把一样平常性观点套用“文化”一词的效果,持此说者将民风学的研究工具定为民风文化,以为“民风文化”一词的内在已经超出了本来“民风”一词的范畴。至于用“民俗学”替换民风学,这已经不是什么新论,早在30年代就有学者对峙这种主张,但并没有在学术界传播开来。雷同的名词观点的争论另有,如“物质民风”、“阶层性”、“阶级性”等等。
对付民风学的学科根本观点睁开争论,确实有助于学术的生长,也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科的范例化。如今外洋民风学界也有关于民风学更名的争论(李扬、王钰纯:《Folklore名辩》《民风研究》1999年第3期。),其因由重要是民风学不但彩的汗青和民风学在当代社会中的顺应题目。但是,这种对付民风学名称的争论,在当前的中国却会对学科生长发生必然的负面影响。这重要是由于,民风学是近几年才被国度认可为独立学科的,国度确认的学科名称就是民风学。如今连本身的学科名称都必要重新讨论,这很轻易被那些对民风学怀有不良专心的人所使用,用以作为打击稚嫩的民风学的捏词。笔者以为,对付民风学这个学科到底利用什么名称是可以争论的,但从大局出发,在现阶段应该积极维护“民风学”这一已经被本学科和学术界遍及担当了的学科名称,以利于学科的一连生长。
2、民风学焦点观点――“民风”一词内在的扩展,与学科外延的无穷膨胀,会给现阶段民风学的学科生长带来倒霉影响。
当前民风学受到器重的一个紧张标记,就是很多人文学科的学者开始存眷民风学,乃至将本身的研究范畴扩展到民风学的范畴中来。阐明了民风学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已被遍及熟悉,虽然是非常可喜的征象。但是,另有种倾向却倒霉于学科的生长,乃至会对现阶段民风学的学科建立带来负面影响。这就是,民风学的焦点观点――“民风”的内在在被报酬的扩大,致使人们误以为什么都是民风,民风无所不包,同时,民风学学科的外延也在膨胀,出现了一些似是而非的分支学科。
民风作为一种生存文化,它的范畴确实比拟遍及,民风事家与其他很多学科范畴、详细行业都市产生接洽,如饮食民风之与烹调、食品业,居住民风之与修建学、勘舆学,衣饰民风之与打扮行业,交通民风之与交通、旅店、门路办理等。只管云云,当与其他学科的研究工具出现交织的时间,民风学是有本身奇特的研究视角和研究要领的。如今有些学者的做法却是将某一类民风事象与其他范畴硬性联合,便创造出一种所谓的民风学的新的分文学科,而这种分支学科的学术框架每每又没有什么创新,险些是完全套用现有的民风学理论框架,其根本模式是在民风学理论框架中添补一些某类民风事象的例子。民风学的分支学科应该有,并且分支学科的出现也标记着民风学已经生长到了必然的程度。不外.如今出现的民风学的分支学科,存在的一个最遍及的题目就是失去了作为民风学的学科特性,即没有表现出是民风学的分支学科。我们读一些分支学科的著作,总会把这个分支学科和与它相临的学科(如饮食民风学之与烹任、食品,民风语言学之与社会语言学等)殽杂起来,大概,读分支学科的著作与平凡的民风学概论类的著作区分不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