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族谱系统 >> 新闻公告 >>新闻管理 >> 内容详情
魏晋书法
时间:1970-01-01 08:00  发布者:tianxiu  
从汉字书法的生长上看,魏晋是完成书体演变的承上启下的紧张汗青阶段。是篆隶真行草诸体咸备俱臻美满的一代。汉隶定型化了迄今为止的方块汉字的根本形态。隶书发生、生长、成熟的历程就孕育着真书(楷书),而行草书险些是在隶书发生的同时就已经抽芽了。真书、行书、草书的定型是在魏晋二百年间。它们的定型,美化无疑是汉字书法史上的又一巨大革新。这一书法史上了不得的期间,作育了两个承前启后,巍然绰立的大书法改造家-钟繇,王羲之。他们揭开了中国书法生长史的新的一页。树立了真书、行书、草书美的范例,今后历朝历代,以致东邻日本,学书者莫不宗钟王"。盛称"二王"(王羲之及其子王献之),乃至尊王羲之为"书圣"。又有王洵(羲之侄)善行书,有《伯远帖》传世。 闻名代表书家及作品先容 1、钟繇(151-230) 字元常,三国魏颍川(今河南许昌)人。由于做过太傅,世称"钟太傅"。他的书法,以曹喜、蔡邕、刘德升为师,博采众长,兼善各体,尤精小楷。布局朴素严谨,笔势天然,开创了由隶书到楷书的新貌。和晋代王羲之并称"钟王"。他的书法历代为人所器重。钟的真迹,早已失传,宋代以来法帖中所刻的小楷《宣示表》,《荐季直表》等都是晋唐人摹仿本。其重要作品有: (1)宣示表:小楷,梁武帝萧衍誉道"势巧形密,胜于自运"。笔法淳厚浑厚,雍容天然。 (2)荐季直表:小楷,写于黄初二年(二二一)。其结构空灵,结体疏朗、宽博,体势横扁,尚有隶意。虽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结体法度均不如晋唐工致,但天趣盎然,妙不成言。 2、王羲之 (303-361) 字逸少,琅邪临沂人(今属山东)。晋怀帝永嘉年(公元三零七年)生,死于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三六七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代称为"王右军"。他身世于两晋的王谢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教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后就从其时闻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不雅摩学兼撮众法,备成一家",到达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王羲之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到处颂扬",对后代影响很大他的正体世称"书之圣"。王羲之在书法上是个改造家,他的重要成绩照旧表示在行书和草书上。他的行草书又被众人尊为"草之圣"。他把散见于前代、今世的书法作品中的一些用笔、结字长处,融合同一在一种极新的书法作品中。其重要作品有: (1)乐毅论 :王羲之书,小揩字体。笔势流丽,神采抖擞,肥瘦相当,极合楷书的规则。隋智永称它为"正书第一",唐代褚遂良也极为歌颂。 (2)黄庭经:小楷,关于黄庭经,有一段传说:山阴有一羽士,欲得王羲之书法,因知其爱鹅成癖,以是专程预备了一笼又肥又大的白鹅,作为写经的报答。王羲之见鹅欣然为羽士写了半天的经文,兴奋地"笼鹅而归"。原文载于南朝《论书表》,文中叙说王羲之所书为《道》、《德》之经,后因传之再三,就酿成了《黄庭经》了。因此,《黄庭经》又俗称《换鹅帖》,无款,末署"永和十二年(356)五月",如今留传的只是后代的摹刻本了。 (3)兰亭序 :这篇笔墨,是王羲之于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和一些文人举行"修契"宴会上,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布局、笔法都很完善,是他三十三岁时的自得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自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行书第一"。 (4)快雪时晴帖:王羲之书。行书四行,字体流利秀美。元赵孟俯曾称此帖为"天下第 一法书"。《石渠宝笈》收晋人三帖,号称"三希",此帖列于首位。其为人所器重,由此可见。 (5)孔侍中帖:《孔侍中帖》和《频有哀祸》,王羲之行书,二帖连为一纸。纸本现藏日本前田育德会,与《丧乱・二谢・得示帖》同为唐代流入日本的王羲之名迹摹本。《频有哀祸・孔侍中帖》在生动的行书笔意中带有凝重之感。在章法结体上又表现出欹侧取妍的艺术结果。 (6)丧乱帖:《丧乱・二谢・得示帖》均为唐摹王羲之尺牍,行书。纸本。现藏日本帝室。帖上还引有朱文"延历敕定"三印,延历相称于我国唐德宗建中三年至唐顺宗永贞元年,可见此帖是唐代传入日本的。《丧乱・二谢・得示帖》笔法精妙,结体多欹侧取姿。有奇宕洒脱之致,是王羲之所创造的最新体势的典范作品。 (7)十七帖:《十七帖》是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内容是他所写的尺牍。因卷有"十七"字故名。《十七帖》墨迹已佚,仅有摹刻本传世。《十七帖》草书,前人评笔法古质浑然,有篆籀遗意",也有人以为帖中字带有波挑的笔势,字字独立不相连属。这正标明他善于"兼撮众法,备成一家",以是才干形成他独具风采的草书体势。 3、王献之(344-386) 字子敬,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官至中书令,世称"王大令"。他的书法,兼精楷、行、草、隶各体。幼时从他父亲学书,厥后取法张芝,别创新法,自成一家,与父齐名,人称"二王"。南朝宋,齐,梁,陈之间,人多崇尚他的字。他的楷书以《洛神赋十三行》为代表,用笔外拓,结体匀称严整,如各人闺秀,姿态娇媚雍容。其行书以《鸭头丸帖》最著。草书名作《中秋帖》,列为清内府"三希"之二,笔划一连不时,世称"一笔书"。其重要作品有: (1)洛神赋十三行:洛神赋(十三行) 《洛神赋》是王献之的小楷作品,听说王献之好写洛神赋,写过不但一本。共计十三行,真迹已不复存在。今只传贾似道所刻石本,因石色如碧玉,世称"碧玉十三行"。现藏都城博物馆。王献之所书《洛神赋》(十三行)体势秀逸,笔致潇洒,清杨宾《铁函斋书号》以为"字之秀劲园润,行世小楷无出其右"。从《洛神赋》(十三行)中可看出,王献之的楷书笔法不再带有隶意,字形也由横势变为纵势,已是完全成熟的楷书之作。 (2)鸭头丸帖: 王献之行草书。二行,文曰:"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共十五字,系王献之给友人的便札。真迹现存于上海博物馆。全帖用墨枯润有致。姜夔《续书谱・用墨》说:"凡作楷,墨欲干,然不成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鸭头丸帖》两层意思,蘸墨两次,一次一句,墨色都由润而枯,由浓而淡,墨色明白。从而显现出全帖的节奏升沉和睦韵天然变革。"稿行之草"的行草是王献之独创的书体,《鸭头丸帖》又是他行草的代表作。 (3)中秋帖 《中秋帖》传为王献之所书,与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询的《伯远帖》合称"三希",现藏故宫博物院。《书断》中说:"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脉不时,及其连者,天气通其隔行"。《中秋帖》书法纵逸豪迈,应是王献之创造的新体。 4、王洵(350 - 401) 字元琳,小字法护。临沂(今山东临沂县)人。官至尚书令。他是"书圣"王羲之的族侄,出生在一个精于书法,几代不衰的王谢望族。其父王恰,其祖父王导均善书,以是史称"三代以能书称,家范世学,洵之草圣,亦有传焉"。其草书《伯远帖》,不停被子女书法家、观赏家、保藏家视为宝贝,是由于它是非常难过的东晋名流书法真迹。其重要作品有: (1)伯远帖: 东晋王洵真迹。向来为后代书法家,观赏家,保藏家视为宝贝。《伯远帖》是王给亲朋的一通书函。它行笔峭劲奇丽,天然流通,是我国古代书法作品中的佼佼者。被列三希"之三。它的笔画写得较瘦劲,结体较开张,特殊是笔画少的字显得分外舒朗,俊逸,真有点"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洞"的晋人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