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生与连续:近代中国墟落印子钱习俗的重新解读(下) 时间:1970-01-01 08:00 发布者:tianxiu 第六类:粮食与粮食及其他实物的互折
借主不但将粮食与钱币彼此折算,还常因季候代价变化将差别种类的粮食及其他实物彼此折转,以加重对债户的聚敛。
起首是差别种类粮食的折转,即春天借米,麦收后麦贱米贵,就以米折麦,稻收后米贱麦贵,就以麦折成米。如江苏武进县称“翻头利”、金坛县称“折粮色”,第一年春季借米1石,至夏日加利2斗,时米贵麦贱,每石米即是3石麦,若无力还米时,则将1.2石米折麦3.6石,到秋季劳绩后,米贱麦贵,就再将3.6石麦转为3.6石米;若再不还,到第二年夏日变为4.32石米,再折成12.96石麦,到秋收时又酿成12.96石米,云云轮替折转,重重盘剥。(注:中共苏南区委员会农村事情委员会:《苏南地皮革新文献》,1952年印,第539―540、539、540、395页。)无锡县有“八斗九年三十石”之说,也是以粮折粮的要领,借8斗米,颠末9年,要还30石。(注:中共苏南区委员会农村事情委员会:《苏南地皮革新文献》,1952年印,第539―540、539、540、395页。)武进县戴田村的周某以此方法放米2石,5年后即成70石。此类印子钱在武进县梅港乡称米麦“轮替打转”,太仓县称米麦“利加利”,常熟县称“捉麦账”,盐城县称“种子钱”。(注:华东军政委员会地皮革新委员会:《江苏省农村观察》,第217、20、61、439、47、61、140、216、439页。)
另有粮食及其他实物的混淆折转。如武进县涂野村为斗、麦、纱、稻彼此折算,一农夫于春季2月借斗4.5石,麦收时折麦8.8石,今后又折成8包纱,稻收后再折成24.5斗稻。(注:中共苏南区委员会农村事情委员会:《苏南地皮革新文献》,1952年印,第539―540、539、540、395页。)
以上只是对盛行的可以或许归类的印子钱习俗做了简朴的举例和形貌,其他款式仍有不少,恕不赘述。令人遗憾的是,这些资料没有纪录诸印子钱习俗的劈头和演化,故无从知晓它们的增删流变。但是,从其他有关古代印子钱的研究来看(注:拜见刘秋根、乔幼梅、韩大成等人的论著,兹不逐一记载。),上述民风有相称不变的继续性。别的必要阐明的是,民风学讲求“十里差别风,百里差别俗”,这固然有其原理,但从范例和模式而言,也有其共性,只是表示情势略有差别罢了,以上所述两个地域的印子钱习俗即可证实。(注:不但在海内,其他国度也有大概存在雷同习俗,如1920年代越南湄公河三角洲的佃农,因“缺乏生产和消耗资金,他们自愿在稻谷代价昂贵的收获季候贷款,而在劳绩季候――稻谷代价奇低时――偿付与贷款等值的稻谷。其效果,田主的现实利率靠近200%。”(斯科特:《农夫的道义经济学》,译林出书社2001年版,第103页)这一习俗与中国墟落的“粮钱互折”是一样的。)
三
印子钱作为一种鄙俗,对债户生存带来的影响是极深的和恶劣的,最突出的表示是有些债户被印子钱者掠去地皮;有的自愿出卖房宅,卖儿鬻女;另有的将老婆、儿子送至借主家作佣人;更有一些债户陷入停业的深渊。总之,印子钱在必然水平上加剧了人际的抵牾和辩论,危害了社会不变。
盛行各地的民谣表达了农夫对印子钱者的悔恨感情。如河北清苑的农夫传播“八斗九年三十石,十个骡子驮不完,二十五年整一万,升升合合还不算”。(注:河北省统计局:《28年来保定农村经济观察陈诉》,载《中国农业互助史资料》1988年增刊第2期。)山东胶东地域也有一首歌谣:“使了财主的钱,比如上贼船,利上又滚利,典儿卖女也还不完。”(注:朱玉湘:《中国近代农夫题目与农村社会》,山东大学出书社1997年版,第245页。)在苏南等地传播“农夫身上两把刀,租子重、利钱高;农夫出路有三条,逃跑、吊颈、坐缧绁。”(注:中共苏南区委员会农村事情委员会:《苏南地皮革新文献》,1952年印,第539―540、539、540、395页。)另有一首三字民谣,“驴打滚,印子钱,印子钱,利加利,一还三,年年翻,一年借,十年还,几辈子,还不完。”(注:江苏农村金融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农村金融志》,江苏人民出书社1999年版,第241页。)湖北宣恩县传播“背债是个无底洞,马打滚,利滚利,不知哪辈人还得清。”(注:龚人汉:《解放前的民间借贷及印子钱聚敛》,载《宣恩文史资料》第4辑,1989年,第146页。)江西宜春县,农夫称交租还债为“过三关,关关恰似地府。”(注:中国人民银行江西省分行金融研究所编:《湘鄂赣革命按照地银行简史》,1987年印,第79页。)在安徽肥西县上河派村,老黎民“称印子钱为黑心钱,绝子绝孙钱。”(注:华东军政委员会地皮革新委员会:《安徽省农村观察》,1952年印,第99、150、99、35、99、208、109、35、50页。)据费孝通老师的观察,江苏吴江县住在县城的印子钱者每人都有一个外号,如叫“剥皮”,“这一外号阐明了民众的恼恨。”(注:费孝通:《江村经济》,江苏人民出书社1986年版,第195―196、201、196页。)
不但云云,印子钱也不停受到社会精英的道义非难。如吴辰仲说:“假如沉重的租佃是农村中吮吸农夫膏血的妖怪,印子钱就是寄生在农夫肠胃中的毒蛇。它的严酷和权势的无孔不入,是难以其他工具来比较的。”(注:吴辰仲:《浙江义乌县农村表面》,引自天津《益世报》1935年3月9日。)地皮研究专家萧铮等人1936年向百姓党第五次天下代表大会提交的议案中夸大:“农夫一经欠债,即如投入万丈深渊而没由自拔,每每以小康之自耕农,寝假而流为佃农、雇农,乃至流浪失所,逼上梁山,以变成本日百孔千疮,匪盗如毛之危状。”(注:南京中国第二汗青档案馆等:《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编,财务经济七,江苏古籍出书社1994年版,第101页。)也正由于此,印子钱也不具备正当性支持。上自中心下至各级当局都曾出台严禁印子钱的政策、执法和条例,如百姓当局划定最高年利率不得凌驾20%。
然而,社会的见解、人们的号令以及当局的划定都没有取得什么实效,印子钱依然在墟落盛行,印子钱习俗并未因当局的法律而制止。(注:李金铮:《当局法律与民间惯行:以百姓当局颁行年利20%为中央》,载《河北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应当说,印子钱的危害及其遭到贬低是很好明白的,但人们不禁要问:印子钱云云之坏,为什么还能恒久存在,为什么农夫不停抱着不放?这岂不黑白理性的举动?这一点正是明白印子钱习俗的难点和要害,但恰好为人们忽视了。
众所周知,习俗是汗青恒久演化的效果,有其相对的独立性、不变性和连续性。人生来就面临先辈们已经预备好的生存惯制,并予以继续和流传,社会习俗形成团体影象,世代相传。另一方面,习俗之以是被人们担当,恐怕最要害的照旧物质的或精力的需求使然。印子钱习俗重要是人们的一种物质必要,是为相识决生存中所碰到的资金或实物的缺乏,有其存在的内生性子。
起首,借贷供求干系的不服衡是印子钱习俗保存和连续的社会经济底子。百姓当局中心农业实行所等单元的统计标明,无论是华北照旧长江中卑鄙地域,都有50%以上的农夫是欠债的。各地的详细观察比上述统计还高,大多数在百分之六七十以上。假如将观察中不肯意报告外人本身欠债以及想借债但因太穷而借不到债者,农夫欠债比率还要增长。(注:拜见李金铮《民国墟落借贷干系研究:以长江中卑鄙地域为中央》,人民出书社2003年版,第23―40页;《借贷干系与墟落变化――民国时期华北墟落借贷之研究》,第16―19页。)可见,农夫对借贷的需求相称急迫。在此环境下,假如出借一方可以或许满意借方的这一需求,供求均衡,借贷利率不致太高。究竟并非云云,而与农夫巴望借贷形成猛烈反差的是,墟落借贷资金和实物非常稀缺,国度正规金融又难以发展和进入,因此借贷供求极不服衡,借贷生意业务中完全为贷方市场,借债人处于特殊主动的弱势职位。当能借到钱就已是借主对负债人的最大恩惠时,负债人很少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从而“养成印子钱之民风”(注:郑槐:《我国目下之墟落借贷情况》,载《农林新报》第13卷第16期,1936年。)。更有甚者,贫困农夫就是出高利也借不到债了,如河北临城县,农夫想用50元以上的钱,无论利钱多大,也无处告贷。(注:远:《河北省一个农村经济的观察》,载《中国经济》第2卷第8期,1934年。)山西寿阳县燕竹村,“虽出百分利,跑遍全村,也借不到一元钱!”(注:凉农:《山西寿阳县燕竹村的枯竭情形》,载《农村通讯》,中华书局1935年版,第60页。)山东化县,“货款利钱,常在10分以上,乃至有到20分摆布者,然利率虽高,而取借仍复至难。”(注:《化县志》卷六,1935年石印本。)河南镇平县,因富户不肯出借,就是抵押地步也借不到钱。(注:行政院农村再起委员会:《河南省农村观察》,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100、112、113页。)湖北黄梅等县,也都有农夫借贷困难的征象。(注:湖北民政厅等:《湖北县政表面》,1934年印,第361、383、401、425、454、485、650、738页。)
总之,农夫对资金的需求呈猛烈刚性,没有其他“退却方案”,这就是印子钱习俗连续的社会经济底子。在借贷历程中,因借债者重要是贫苦户,其借债又重要用于解燃眉之急的生存消耗,从而越发助长了印子钱者重利相强的嚣张气势,我们可以称之为“饥恶印子钱”。一如经济学家王亚南老师所说的,“只要能借到钱,度过面前的存亡难关,利钱率的凹凸,是无暇计及的。”(注:王亚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研究》,人民出书社1957年版,第274页。)社会学家潘光旦老师也说:“农夫借债,是为了维持百口巨细的生存,每每包罗当天的夜饭在内。利钱低虽然要借,利钱过高也不克不及不借。除了立刻自尽,完全不做苟延生命的计划,农夫在借债和不借债之间,是丝毫没有选择的自由和权利的。”(注:苏南人民行政公署地皮革新委员会编:《我所见到的苏南地皮革新活动》,1951年印,第17页。)两位学者的看法,诚可谓刀刀见血之高论。固然,从印子钱者一方的长处来看,因贫苦户一样平常借额小、限期短、抵押品少、归还本领弱,因而借主放债的本钱高、风险大,进步借贷利率就成为维护其长处的一种本领。农学家卜凯就讲到:“贷款风险甚大,而贷款泉源,大部漫无构造,致放债人不得不高其利率。”(注:卜凯:《中领土地使用》,成都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1941年版,第660页。)
可见,借贷利率高绝非借主道德恶劣所能表明的,而是市场供需干系和市场严酷竞争的效果。其次,只管借贷利率奇高,但在没有印子钱农夫生存就很难运转的环境下,他们只能将它视为救命稻草,以渡难关。“为了防止更糟的运气,他何等乐意服从这种干系的条件。”(注:詹姆斯・C.
斯科特:《农夫的道义经济学》,译林出书社2001年版,第208、208页。)固然也有少数即将停业的农夫,通过借贷得以规复和重修,到达自身福利增长之目标。如江苏吴江县江村蒋姓村民,因父亲、叔叔、姐姐的婚丧嫁娶借了不少债,但颠末几年的积极,“总算还清了债,把一个家又扳转过来。”(注:潘乃谷主编:《社区研究与社会生长》,天津人民出书社1996年版,第338―339页。)为此,一位古代史学者对印子钱评价道:“与停业避难乃至填死沟壑比拟,借印子钱以连续生产、生存,无疑更为有利一些,印子钱本钱的最最少的积极作用也就在这里表现出来。”(注:刘秋根:《关于中国古代印子钱本钱的汗青作用》,载《史学月刊》2000年第3期。)一位美国粹者也以为:“学者们写到中国农村的贩子和印子钱者时都不抱怜悯。他们被形貌为寄生虫,与他们为农村经济所作的孝敬比拟,他们更多的是要为其落伍卖力。”(注:[美]马若孟:《中国农夫经济――河北、山东的农业生长》,史建云译,江苏人民出书社1999年版,第272页。)费孝通老师对江村研究也得出了雷同结论,他说:“单纯地非难地皮全部者或纵然是印子钱者为险恶的人是不敷的。当农村必要外界的钱来供应他们生产资金时,除非有一个较好的信贷体系可供农夫借贷,不然不在田主和印子钱是天然会发生的。假如没有他们,环境大概更坏。”(注:费孝通:《江村经济》,江苏人民出书社1986年版,第195―196、201、196页。)究竟上,在民间也有同样的反应。债户在对印子钱者表现不满的同时,又每每怀有感谢之情。正如张一凡所说:“布衣在印子钱之下借到了钱,他们不单不合错误借主愤恨,并且乃至会叩首求拜地感谢涕零!凡深入过民间的人,都知道这是究竟。”(注:张一凡:《我国典当业之研究》,载《中国经济》第2卷第8期,1934年8月。)河北丰南县张庄子曹荣贵就说,能借到钱就即是救了本身一条命,要领借主的情面。债务到期之前,债户没有不想法还钱的。(注:1999年4月12日笔者拜候河北丰南县张庄子村曹荣贵资料。)在安徽六安县安泰乡,农夫以为放债者“不忘本”,印子钱是“救命钱”。(注:安徽省财务厅等:《安徽革命按照地财务经济史料选》第1册,安徽人民出书社1983年版,第291、291、299、299、320页。)这反应了农夫在印子钱盘剥下的抵牾心态与保存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