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不雅派与整理国故活动 时间:1970-01-01 08:00 发布者:tianxiu 自胡适在1919年12月颁发的《新思潮的意义》一文中提出“整理国故”的标语后,一场旨在以新不雅点与新要领来重新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整理国故活动便在民国粹界勃然鼓起。但与此同时,有关争论也始终不停于耳。围绕“整理国故”的须要与否以及要领是否恰当,诸多学界名士均本着各自对时势和治学的见解,公然或暗里颁发了不少或同意或阻挡的意见,诚可谓众口纷纭、莫衷一是。时人即曾不雅察到:“新头脑与白话文学产生不一两年,国粹活动就隐隐地抬起头来了。到如今,国粹活动的声浪一天高似一天。吠影吠声的虽然许多,而持猛烈的阻挡意见的亦颇不少。”[1]在这些批评中,唯物史不雅派的看法无疑具有典范意义,乃至由此决定了以后相称长一个时期的汗青研究走向。鉴于已往学术界较少留意到这一题目,本文拟就此做一番较全面体系的探究,以求有所裨益于该课题研究的拓展。
一从同意到阻挡
众所周知,大抵以五四活动为界,新文化派内部产生了显着的分化,时人曾形貌说:“一种倾向是代表哲学文学一方面,另一种倾向是代表政治社会的题目方面,前者是《新潮》杂志社,后者是《百姓》杂志社。……新潮社一派,隐然以胡适之老师为首领;百姓杂志社一派,隐然以陈独秀老师为首领。前派徐徐倾向于国故整理的活动;……陈独秀老师的一派,如今在做现实的社会革运气动。”[2]不外,由于新文化活动仍在继承生长,因此陈独秀等人在担当唯物史不雅洗礼、渐渐转向政治斗争的同时,也并未完全放弃头脑范畴的发蒙,他们乃至还在必然水平上对胡适提出“以科学要领整理国故”的标语表现赞同。1920年,陈独秀在《新文化活动是什么?》一文中便说:“研究、阐明统统学问(国故也包罗在内),都应该严守科学要领。”[3]在此期间,他还应胡适的约请,为亚东图书馆新整理的《
水浒传》、《儒林外史》、《
红楼梦》、《
西游记》撰写了一系列《新叙》,这实在也是对胡适提倡“整理国故”的支持。与此同时,已经开端担当了马克思主义影响的张闻天也针对中华书局的出书标的目的指出:“中华书局以后应该做的事变:(一)整理国故。把没有效的工具镌汰,以为子弟青年的便当。……整理国故,不克不及叫一样平常遗老去整理,必然要具有下列三种条件:一、对付国故有彻底的研究;对付西洋学说也非常相识。二、有天下的眼光。三、有科学的看法。”[4]这更是与胡适等人的主张如出一辙。由此可见,只管此时唯物史不雅派已与胡适等自由主义者在政治上分道扬镳,但他们对方才鼓起的整理国故活动照旧持一种颇为支持、乐不雅其成的态度的。
然而随着时势的变革,唯物史不雅派渐渐意识到“整理国故”与实际政治斗争之间的抵牾辩论,由此开始反思整理国故活动。1922年,中共构造刊物《领导》便颁发文章品评:“文化活动产生什么效果呢?他不外把那些以救国为己任的门生们赶回讲堂,使那些五四活动中的首脑们学着做新诗,做白话文的出书物,出洋留学,到研究室去研究文学、哲学、科学去了,整理国故去了。”[5]至1924年,共青团中心构造刊物《中国青年》更是颁发《受“国故毒”的门生听着》一文针砭道:“中国国势已经危急的了不得,而这般老学究们还在那边提倡‘国故’,这简直是昏庸已极的事变”,“着实代表了一种反动暗中的权势”[6]。与此同时,针对其时胡适、梁启超大开国粹书目,《中国青年》还实时开列出《一个马克思学说的书目》,试图借此消除胡适等人的影响[7]。
在这种期间大潮的打击下,陈独秀等人也敏捷调解了对“整理国故”的熟悉。1923年7月1日,陈独秀颁发《国粹》一文评价说:“如今中国社会头脑上堆满了粪秽,急需香水来排除臭气,我们只须赶紧制造香水要紧,但是胡适之、曹聚仁这几位老师,胡思乱想,要在粪秽里探求香水,即令费尽牛力寻出少量香水,其质量最好也不外和别的香水一样,并不特殊神奇,并且着力探求时自身几多恐要染点臭气。”[8]两相比较,他这一评价显着与此前差别。而不足为奇,雷同陈独秀的这种头脑变化还同样产生在茅盾身上。1923年12月,茅盾在《杂感》一文依然写道:“比年来整理国故活动的要领对不合错误,结果好欠好,原是极该品评讨论的;纵然是太过严酷的品评,也是社会所乐闻。但是如今有的品评整理国故,却不愿据理讨论,而徒凭主不雅,说整理国故的人们,不是老秀才乘势出风头,便是不通西文的人以此为藏拙之道、自炫之方;那种果断的态度、诅咒的口气,几使读者疑是歇斯底里的患者。”[9]显然,他此时对“整理国故”仍持一种为之辩护的态度。但时至1924年5月,茅盾对局势的不雅察却产生了极大逆转,于是他撰写《文学界的反动活动》一文指出:“这一年来,中国处于反动政治的劫制之下,社会上各方面都显出反动的色彩来。在文学界中,这种反动活动酝酿已久,前年下半年已露朕兆,不外直到本年方始收了相称的结果,有了相称的阵容。和其他反动活动一样,文学上的反动活动的重要标语是‘复古’。不管他们是阻挡白话、主张文言的,或是主张到故纸堆寻求文学的意义的,他们的基础不雅念是复古”,特殊是第二种反动,“要到中国古书――尤其是‘经’内里去找求文学的意义。……这一等反动家,头脑陈腐,头脑固陋,着实不值一驳;他们本不敢云云跋扈獗的,却因一则主张文言的一支反动派呶呶不休,引起了他们攘臂参加的热心,二则比年来‘整理国故’的声浪大盛,‘古书本来也有效处’,引得这班糊涂虫因风起波,居然高唱复古了。”而在茅盾看来,以上这“两种反动活动,如今已经到了最热潮”,以是“我们应该立起一道团结战线,抵抗这方来的反动恶潮”[10]。不久,他又颁发文章品评说:“在白话文尚未在广遍的社会里取得深切的信奉,创建不拔的基本时,突然多数做白话文的伴侣跟了几个专家的脚跟,笃志在故纸堆中,作他们的所谓‘整理国故’,效果是上比专家则缺乏,国故并未能因多数人趋时的‘整理’而得了头绪,社会上却引起了‘乱翻古书’的盛行病”,因此我们固然“知道‘整理旧的’也是新文学活动题内应有之事,但是当白话文尚未在全社会内成为一类信奉的时间,我们必需非常顽固,立誓不看古书;我们要傲慢的说,古书对付我们无用”。[11]显而易见,这番锋利的言词现实上是针对胡适提倡“整理国故”而发。
由上可知,当胡适提倡整理国故活动之初,由于它继续生长了五四新文化活动的理性批驳精力,极大地打击了传统的学术文化不雅念,以是唯物史不雅派一度对此颇为赞同。而随着整理国故活动日益流行,其实际流弊也渐渐地显现出来,如向来被“冷搁在毛厕边沿的线装书,连孔家店的一应旧礼教在内,却渐渐的得藉科学要领整理国故之隽誉,而重受期间之盼睐”[12]。鉴于此,唯物史不雅派开始对“整理国故”举行了严肃批驳。1924年,郭沫若在《整理国故的评价》一文中便说:“这种整理奇迹的评价我们尤不成估之过高。整理的奇迹,充其量只是一种陈诉,是一种旧代价的重新估评,并不是一种新代价的重新创造,它在一个期间的文化希望上,所效的孝敬殊属微末。”[13]1940年,时任中共中心总卖力的张闻天也一改早先支持“整理国故”的态度,在中心构造刊物《解放》颁发文章说:“要批驳的担当中国旧文化,决不是即是招呼中国青年去读古书、整理国故。”[14]这不啻在意识形态范畴建立了唯物史不雅派对整理国故活动的批驳基调。
二对立中的互动
汗青地看来,唯物史不雅派厥后虽从实际社会的急迫必要出发,阻挡胡适提倡的整理国故活动,但是并未就此将汗青研究范畴拱手相让。究竟上,其时的唯物史不雅派中拥有不少以史学研究著称的学者,而他们的研究工具也在很大水平上与整理国故活动具有某种重合性,于是两边在研究历程中便天然出现出一种对立中的互动干系。
详细说来,唯物史不雅派并未完全否定“整理国故”的须要性,他们只是阻挡在全社会范畴内不加别离地笼统提倡所谓“整理国故”。郭沫若就表明说:“国粹研究家就其性近力能而研究国粹,这是他本身的分内事;但他如不问圈外人的性情怎样,本领怎样,向着中门生也要讲演整理国故,向着留洋门生也要宣传研究国粹,似乎研究国粹是人生中唯一的要事,那他是逾越了本身的天职,侵占了他们的本心了。”同时,他又指出:“只徒笼统地排挤国粹,排挤国粹研究者,这与笼统地宣传国粹,劝人做国粹研究者所犯的弊端是同一的,同是逾越了本身的天职而侵占了他人的本心了。”因此,“人生的行路本自多殊,不用强天下人于一途。……凡事只能各行所是,不用能人于同”,“至于国粹毕竟有没有研究的代价?这是要待研究之后才干办理的题目。我们要办理它,我们便不克不及不研究它。”[15]郭沫若还表现:“整理国故的最大目的,是在使难明的古书遍及,使多数的人得以靠近”,“整理中国的古代文书,如考据真伪,作有体系的研究,加新式标点,作群书索隐,都是很须要的事变”[16]。由此可见,郭沫若等唯物史不雅派并没有完全否定“整理国故”的代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