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族谱系统 >> 新闻公告 >>新闻管理 >> 内容详情
八门五花,寄义各别――中国楹联称呼略谈
时间:1970-01-01 08:00  发布者:tianxiu  
楹联,通称春联。《辞海》:楹联,也叫“楹帖”、“春联”、“对子”。悬挂或粘贴在壁间柱上的联语。楹,即房柱或门柱。已往春联经常刻写在楹柱上,楹联名称由此得来。楹联是春联的雅称,用起来有夸大其文学性子的意味。春联是楹联的泛称和俗称。在一样平常环境下两者可以通用。别的,楹联另有许很多多八门五花的别称。详细分述于下: 常用的有如下几种: 1、联语。这个词有“春联这一语言艺术”之意。如清代前期丁应鼎著《海门联语》。如今将春联称作“联语”也非常遍及。 2、联句。联句本是旧时作诗方法之一由两人或多人共作一宰衡联成篇多用于上层饮宴或伴侣间的酬答。后常用尴尬刁难联的别称,意思是春联是由双方字数相称的句子构成的艺术。如清林纾有《春觉斋联句》,俞樾有《曲园联句》,近人萨嘉榘有《林则徐联句类集》,而 明朝林兆恩、 清朝杨梦鲤等人的联书都只称《联句》。 3、联对。春联的倒语。语出清梁章钜《楹联续话》:“严问樵官山左时,寅好中联对,多出其手。”如近人蔡有《联对作法》、王文儒有《联对大全》,今多用于文章。 4、对句。原本是指对上他人所出之句,后即尴尬刁难联别称。如清梁绍王《两般秋雨庵漫笔》中云:“尝见有人写对句云:‘拳石画临黄子久,瓶胆花插紫丁香。’”今多用于文章。 5、对语。对偶词语之意。如清陆以恬《冷庐杂识・对语灵敏》云:“对语不难,难在每捷。” 6、对子。春联的普通叫法。写春联叫做对子,对春联叫对对子。 不常用的有如下多种: 1、俪言、俪语。本是以对偶情势出现的方辞,后偶尴尬刁难联代称。俪语,取语句成双配对之意。如清费师洪有《延旭轩俪语》,顾曾有《方宦俪语》等。俪言,犹俪语。如清徐世昌有《藤墅俪言》。 2、骈言、骈语。义同俪言,由汉魏时的“四六体”骈文演变为春联而名。如骈句:“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3、偶语、偶句。本指相对私语,后取偶为“相对”之义尴尬刁难联别称。如近人有《偶语百联》。清梁恭辰《楹联四话》:偶句有多用虚字者,亦自生动可喜。 4、楹帖、帖子。义同楹联。常用于书名和其他,如清罗昌荃《楹帖采腴》。梁章钜《楹联丛话》:楹帖始于桃符。曲滢生《宋代楹联辑要》:楹联一名帖子。 5、楹句、楹语,义同楹联。如清末江峰青《里居楹语录》、清杨浚有《冠悔堂楹语》,近人徐有《澹庐楹语》,郑丰稔有《楹语享帚》等。清赵藩有《介庵楹句辑抄》,近人赵式铭《睫巢楹句》、《楹句杂录》等。 6、桃符。由对联源于桃符而得名。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对联》云:“对联者,桃符也。”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别离誊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摆布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至少从 汉朝起就有,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纪录,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摆布。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对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对联已经相称遍及,王安石诗云:“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干系,以是昔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7、连语。取上下联相连之意而名,今仅见章太炎取本身的春联书名为《荆汉大家连语》。 8、联偶。联语上下骈偶,故称。如近人曾国才有联书名《桔园联偶》。 9、诗余。取春联是诗的变体而名,民国郭发愤《曾文正公联语编录・序》云:“联语亦诗余也。” 10、诗钟。本是鼓起于晚清的一种笔墨游戏,其要领是取意义绝不雷同的两个词或分咏,或嵌字。如以尺、蜂为题咏二句:“灯下量衣催五夜,房中酿蜜正三春”。因其对仗工致与春联雷同而作代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