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族谱系统 >> 新闻公告 >>新闻管理 >> 内容详情
“她”字不是发明,而是借用成的另一形声字
时间:1970-01-01 08:00  发布者:tianxiu  
黄兴涛同道对刘禾所著《跨语际实践》一书里关于“她”字“发明”的记述做了增补(见2005年7月26日《灼烁日报・学术版》),引起我的留意。实在,“她”字古已有之。以是,严酷地讲,刘半农并不是该字的发明者,他只是将这个至少有1500年汗青的方块字,借用为当代汉语的第三人称,不但增长了字义、字音,并且客不雅上使它符 合了汉字“形声”的特点。 据查,早在南朝梁代顾野王所撰的《玉篇》里,就已经有了关于“她”字的解释,说它是“古文”的“姐”(jiě)字,《集》注音为“子野切”。但是,这个“她”并不是代词,而是名词。从意思上说,它也不是指第三人称的女性,而是对“母亲”的称呼字。元朝戴侗所写的《六书故》在释义方面固然“多杜撰”,但“也偶有独到看法”,说到“她”字,戴侗除了袭用《玉篇》关于它是“姐”之“古文”的意见外,还明白指出“姐”字“或从‘也’声作‘她’;或从‘者’声作‘女者’”。清代张玉书主持编撰的《康熙字典》中曾据古籍归纳了“她”字的别的两个读音:一是“子我切”(zǒu),一是“陈知切”(chí)。听说,前者是所谓“婵母也”,后者则是古代女子人名的常用字。别的,这部字典还指出:“蜀谓母曰‘姐’。江淮谓之‘社’。”关于“她(姐)”同“社”的干系,约莫是泉源于汉代淮南王刘安所撰的《淮南子》一书。这本书的“说山”篇里写到一个故事,说“店主母死,其子哭之不哀:西家子见之,归谓其母曰:‘社何爱速死,吾必悲哭社’。夫欲其母之死者,虽死亦不克不及悲哭矣”。这里的“西家子”归去说的是“妈您为什么舍不得快死,(要是那样的话)我必然痛哭妈妈。”后汉时期曾为《战国策》作注的高诱,在说到这个“社”字的用法时,就按照上下文指出:“江淮谓母为‘社’”。 非常风趣的是,这个“她”字被刘半农推陈出新后组成了一个新的形声字,即,左边的“女”为形,右边的“也”为声。由于,“也”在古代有读如“tā”的用法,比方《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里有所谓“彼显有所失事,乃自以为也故”的话。对此,清代笔墨学家王念孙曾在他的《念书杂志・史记》中指出:“也,读如‘他’,‘他故’,‘他事’也”。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她”字并非刘氏的“发明”,而是古代“姐”字的异体,其读音、意义本来和当代汉语都不雷同。刘半农的劳绩不但在于借用了“她”的字形,让这个死去的字重生了,还在于使这个新“她”同样具有了汉字六书规则中“形声”字的特点。值得提出的是,在当代汉语的外交中,“她”不单作为女性的第三人称被频仍利用,并且,当说到喜好的事物时也经常出现,比方“故国,我们何等热爱她”,这里的“她”,就不是女性第三人称的代词,而是对本身所敬仰或钟爱事物的一种称谓。 至于人们所说到的“伊”,也不但用作女性第三人称(像鲁迅所写的“伊的破棉背心没有上扣”等等)。早在金、元期间的曲文里,“伊”另有用如第二人称“你”的。这一点,吕叔湘老师早在50年前所出书的《汉语语法论文集》中就指出了。当时,他举的例子不少,此中之一是《刘知远》中的话:三娘告启刘知远,“伊自参详:我因伊吃尽兄打,本日高迁,宝印我保藏。”吕老师断言:这,“显然是作‘你’字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