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刻石与秦小篆 时间:1970-01-01 08:00 发布者:tianxiu 汉代书法.
概述
――汉碑风俗及隶书的形成
中国秦汉时期,汉字的变迁更为剧烈也最为庞大,大篆颠末省改而创造了小篆,李斯所书《泰山》、《琅琊》、《峄山》等石刻,就是小篆的典范。别的隶书生长成熟,草书生长成章草,行书和楷书也在抽芽。书法家随之大量出现,此一时期的书法成绩给后代的书法艺术发生了深远的影响。秦汉书法遗存本日的有帛书、简牍书、另有壁画、陶瓶及碑上的刻字。汉代的石碑艺术在这一期间取得了光辉的结果,西汉较少而东汉却“碑碣云起”。出现了象《张迁碑》为代表的方劲古朴类;以《曹全碑》为代表的俊逸劲秀类;另有如《礼器碑》和前、后《史晨碑》的端庄凝练类等闻名的碑铭。隶书书体在此时的碑刻艺术中占据紧张的职位。除了石刻外,比年出土的秦汉竹木简、帛书也非常富厚。如《睡虎地秦简》、《长沙马王堆老子帛书》、《武威汉医简》、《居延汉简》等。篆、隶、章草均有,足与碑刻笔法体势相印证。此中有一些已表现行书、正楷的眉目。由于书法艺术在秦汉期间的兴盛,篆刻在这一时期也非常精致。种种印章出现并生长。
秦刻石与小篆
秦诏版文
所谓小篆,当以秦刻石为代表。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言:秦始皇曾经在东巡中立了六块碑刻。今所存者仅《泰山石刻》、《琅琊石刻》两种。秦刻石传为李斯所书。
《泰山石刻》为前219年时所刻,原石毁于清乾隆五年(1740)今存十字,其书与大篆比拟,笔画俭约,结体更为端正典雅。
《峄山刻石》今所传者为宋郑文宝所摹刻,峄山翻刻甚多,而尤以郑氏为最精。以上诸碑是秦篆的典范,其特点是用笔匀净挺瘦,提笔疾过,圆融峻整,其笔法又如玉筋、钗骨,以是秦篆又称“玉筋篆”秦刻比《石鼓文》、《秦公簋》简化,并且竣事了六国笔墨杂乱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