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族谱系统 >> 新闻公告 >>新闻管理 >> 内容详情
荀况行年新考
时间:1970-01-01 08:00  发布者:tianxiu  
择要:荀况初次游齐是在“年五十”而不是“年十五”,时间是在齐王末年;荀子曾三次来到齐国;荀子来齐国前曾游于燕;荀子游秦当在公元前265年前,而不是传统上所说的前262年。 要害词:荀况;行年;稷下 荀况是 战国末年儒学大家,对他的平生运动前人多有考订,但不停存在较大不合,不合的核心在于荀况初次游齐是在“年五十”照旧“年十五”,与此相干,在荀子是否曾游于燕,来齐国的次数等一系列题目上也发生差别见解。近些年郭店楚简的出土,引起学者对荀子与思孟及稷放学宫干系的浓重爱好,为澄清不合,有须要对荀子的行年重新举行考辨。 (一)荀子始游于齐是在“年五十”照旧“年十五” 荀子初次来齐国时的时间,是学术界争论的一个核心题目,争论因由于文献中的两处差别纪录。《 史记・孟轲荀卿列传》: “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驺衍之术,迂大而闳辩。也文具难施。淳于髡久于处,时得善言。故齐人颂曰:‘谈天衍,雕龙,炙毂过髡。’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修列医生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 别的,《荀子叙录》、《颜氏家训・勉学》也都说荀子“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而东汉应劭《民俗通义・穷通》则说: “齐威、宣之时,孙卿有秀才,年十五,始来游学。至襄王时,孙卿最为老师。” 围绕这两处差别的纪录,近代以来在学者中心形成两大流派,此中从前说者有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第269-270页)、罗根泽(《荀卿游历考》,《诸子考索》364―365页)、蒋伯潜(《诸子通考》163页)等人;从后说者有清人汪中(《荀卿子通论》,《诸子集成》第二卷)和近人梁启超(《荀卿及〈荀子〉》)、钱穆(《先秦诸子系年・荀子十五至齐考》)、梁启雄(《荀子简释》附《荀子传徵》)、游国恩(《荀卿考》,《古史辨》第四册)、刘蔚华(《荀况平生新考》,《 孔子研究》1989年4期)等。以为荀子十五岁时来齐国,重要有以下几点来由:(一)《史记》所说“游学”是指修业,说荀子五十岁才来修业,不切合常理。(二)刘向《荀子叙录》说荀子来齐国事在“威王、宣王时”,若以五十岁盘算,到公元前238年春申君去世、荀子退居兰陵时,至少得有一百余岁,以是说“五十岁始来游学于齐”显着有误。(三)东汉应劭《民俗通义》有“年十五始来游齐”的纪录,晁公武《郡斋念书志》云:“《史记》所云年五十岁,为十五岁之讹。”故《史记》、《叙录》中的“五十”当为“十五”之误。 细致辨析,“年十五”说的来由并不克不及建立,荀子游齐应从《史记》等纪录,是在五十岁时。起首,昔人所说的游学,意思每每雷同本日所说的学术交换,而不但仅是指修业。说荀子五十岁才来修业,不切合常理,完满是误解。 其次,刘向《叙录》说“齐威王、宣王之时”游于齐,是由误读《史记》而来,自身是错误的。依照战国时田齐诸王的序次,应该是齐威王之后为齐宣王,齐宣王之后为齐王,不该该将齐宣王列在齐威王之前。若把它倒过来为“齐宣王、王之时”,也是不合错误的。由于刘向《叙录》中的说法是错误明白了《史记》而来,胡适说:《史记》“荀卿‘来游学于齐’以下,突然夹入邹衍、邹、淳于髡三小我私家的究竟,以致刘向误会了,以为荀卿50岁游齐,正在稷下诸老师正盛之时,不知这一段不干系的究竟,乃是上文论‘齐有三驺子’一节的错简。”①依照胡适的不雅点,《史记》这段笔墨应读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以是《史记》只是说荀子五十岁始来游学于齐,以及在齐襄王时“最为老师”,而并没有说什么时间到的齐国。刘向误把文中的一段错简看成正式内容,故说以为荀子是在齐宣王、威王之时来到齐国的。因此,刘向《叙录》的这段纪录,对付探究荀子的平生履历没有现实的参考代价,更不克不及拿它作为立论的按照。 至于“五十岁”伪文的题目,前人也有考辨。汪中说:“颜之推《家训・勉学》篇:‘荀卿五十始来游学。’之推所见《史记》古本已云云,未可遽以为讹字也。”(《荀卿子通论》)以是想拿《民俗通义》的“十五岁”来颠覆《史记》、《叙录》 的“五十岁”,是行不通的。而把荀子游齐定在五十岁时,不但切合史书的纪录,并且在明白上也更合逻辑。《史记》记叙荀子来齐时用了一个“始”字,作“始来游学于齐”。这个“始”字含有来迟了的意思,如果“年十五”,决不用用“始”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