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族谱系统 >> 新闻公告 >>新闻管理 >> 内容详情
汉字繁体改简古已有之
时间:1970-01-01 08:00  发布者:tianxiu  
我国把局部繁体的汉字加以简化,分批推行,至1964年5月中国笔墨委员会颁发《简化字总表》以后,简化字的利用已成定局。只管这项革新与任何社会革新一样,都市有差别的意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绝大多数人逐步风俗了。应该说,汉字简化是局势所趋,不成逆转。但据媒体报道,迩来国内外一些地方,又有“繁简之争”,煞是热闹,有的人士乃至担心汉字繁改简会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丧失……果然云云,岂可轻易视之! 笔墨是一种特定的标记,发挥记事、表意、通报信息的功效,繁复的标记并不见得好,照旧简便为佳。中国的数量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汗青久长,利用遍及,生发生活中都不成缺少,但阿拉伯字的1234567890一引进中国,很快就盖过了它们。现在,在很多民众文书上,另有划定要让位给阿拉伯字。这为的是什么?由于阿拉伯字简便好写,便于记载极其庞大的长数量。如圆周率小数点之下的好长好长的数字,用汉字誊写显然是很方便的。 实在,从汉字生长的汗青来看,也有个由简到繁、再由繁到简的历程。汉字起始于甲骨文,笔划简省,厥后到篆、隶、楷,笔划才逐步多起来。1990年出书的《汉语大字典》收入汉字54678字,笔划最多的一个字是由四个繁体的字构成,共64画(音zhe,义为刺刺不休,话多)。试想,这种字怎么写,又怎么印刷?假如是常用的5号字或4号字,繁复的笔画只能把一个小方块挤成一块黑! 从社会生存中看,人们凡事舍繁就简的居多,弃简为繁的为少。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前有块巨匾,上面四个大字:“桑莲E界”,此中第三个字“E”字为“法”字的繁体字。这个繁字曾经频频难倒海内外不少游客,乃至一些文化人,一时也解读不了。大概就是这个缘故原由,别的地方就很少利用或拒绝接纳这个字。就我们本日所能看到的许很多多佛寺“法界”的题刻,险些再也找不到第二个“E”字。纵然同在开元寺内的甘露戒坛,正中的巨匾“清净法身”,也不是“E”字而是“法”字。开元寺这两块名匾都有久长的汗青(前者制于明代,后者题于康熙年间)。可见昔人在汉字利用上,也是倾向于轻便为上的,并不“明”规“清”随。试想,假如如今有人在行文中仍旧恪守传统,对峙写“E”不写“法”,人们必然会以为是变态的。由于“E”字比“法”字多了13笔。舍简就繁,不合常理。由此看来,改繁为简由来已久,绝不是中国笔墨革新委员会建立之后的所作所为。 笔者以为,汉字的利用应从现实必要出发,该繁则繁,该简则简。作为传承传统文化的载体,繁体字与简体字都发挥着同样的功效,那些接纳简体字的册本,丝毫也没有侵害其文化内在。何况如今都运用盘算机录入与排版,盘算机内置的各体汉字,绝大多数设置繁简两种,可随意转换,自由利用。所谓“清除繁体字”,显然是误传误解。今世有人说,古代的中国不止有四大发明,创造汉字应该列为第五大发明,而中国人创造汉字,理应包罗繁体字与简体字。繁体字与简体字是一个同一的汉字体系,而不是两个别系。不论人们认可不认可,它们确是自古至今的实着实在的客不雅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