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论内在的延展 时间:1970-01-01 08:00 发布者:tianxiu 择要:“味”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一个奇特的领域。从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出发,联合中国哲学头脑和礼乐制度观察味论的劈头。以汗青为线,勾画“味”在差别的汗青时期内在的延展,留意到“味”与其他观点领域的接洽。在“古代文论的当代转换”语境中,是对古代诗性理论传统的重新总结和评价。
要害词:味;味论;内在
一
在中国胸无点墨的传统文化体系中,有着一些耐人寻味的特别的文化征象。如,评论饮食文化时,通常将中国誉为“烹调王国”;而评论到文学作品之时,又经常将中国喻为“诗的王国”。两个王国,一个是维系人保存必要的必须品,一个是维系人精力必要的必须品;一个平常,一个高尚,看似泾渭明白。然而“泾水”和“渭水”在中国文化中会合到了一处,味论就是这一特别的文化征象。
不克不及否定中国古代饮食文化是孕育、发生和形成中国人头脑方法的深厚泥土。从中国古代烹调要领注意宏不雅掌握的特点可以看出,中国哲学头脑要领含糊性、体悟性、团体性的特性,从而作育一种内向型的心态。这种心态不大体贴外在物质天下的组成情势,对外活着界的掌握,每每依附本身主不雅的感觉,乃至是了然于心不克不及了然于口的自我意会,这就是中国昔人的直觉感悟式的头脑方法。反过来,如许的头脑方法又影响了中国哲学。
“中国哲学的传统,既以报酬出发点,也以报酬闭幕点。”在儒家看来,人的实际存在就是人的天下与物的天下不时的互动。人把客不雅工具人化(对天然界而言)或类化(对社会中的他人而言),他自身的天然也开始人化,他的创造性实质在改革工具的实践中得到确证,其人性和品德都得到升华。孔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以“味”论乐,一方面夸大乐的教养作用,另一方面指出主体必要有咀嚼的本领。因此,儒家非常看重人的实践运动形成的生命意识。道家的“道”虽惟恍惟惚,但它早已嵌入“人”中,其目标是让人由“内圣”到达“外王”。老子“味无味”的不雅点,将此中一个“味”作为咀嚼、体味、玩味的动词情势利用,夸大了味的主体性、主不雅性的一面,启示人去寻求和体验一种不受任何范围和束缚的、绝对自由的美感,同样是一种以报酬本的哲学头脑。
另一方面沿着伦理政治一体化的标的目的建构起来的中国古代文化,是以“礼”为中央的文化形态。据考据中国古代的礼制是始于饮食的。《礼记・礼运》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中国事一个非常讲求饮食文化的国度,将饮食上升到文化的高度来熟悉和看待,从而设置了一系列的饮食范例、仪式、制度。饮食与礼联合起来,从而使饮食不但具有了文化意味,同时也具有伦理道德的意味。
二
味论的出现与中国人的审盛情识源于味觉具有非常密切的干系,在对“美”字的训释中凝结着以味为美头脑。“美”字在创轫之初的原始意义,只指味道的美,亦即好吃。《说文》:“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义。”厥后的徐铉对这条解释又有一个增补:“羊大则美。”这就是说,许慎以为“美”是个会心字,昔人以为羊肉最好吃,尤其是大羊的肉,故将“羊大”二字合而为一来表现味道的甘美。日本闻名中国粹学者笠原仲二按照许氏的说法得出结论:“中国人最原初的盛情识,就劈头于‘肥羊肉的味甘’这种古代人们的味的感觉性。”以至在美的不雅念成熟之后,中国人不停未忘记“味”这个发生美的母体,人们提及美听与美视,也每每与鲜味相提并论。鲜味与美视、美听的接洽,绝不是某小我私家发挥创造性遐想的效果,而是“美”字的原始意义在人们审雅观念中的天然留存。
中国人一开始故意识地感觉和欣赏艺术,就是与舌头对鲜味的感觉密切联合在一起的。正如人们所知道的:音乐是我国最早出现的艺术情势,先秦人对乐歌有一个至高无上的规范,那就是“中和之美”。《周礼・春官・大司乐》:“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荀子・王制》:“中和者,听之绳也”。所谓“和”,是具有味道上和声音上双重意义的一个词,它既指味道的调和,又指声音的谐调。
要说到文学欣赏,中国人对文学这种语言艺术的自发熟悉有一段漫长的汗青,它大要上履历了由口头言辞到一样平常的文章文籍,末了才到纯粹的文学作品如许一个渐渐紧缩的历程。只管人们随着熟悉的不时加深而出现过很多差别的评价观点,但“味”的评价却像一条线贯串始终。《左传・昭公十一年》:“币重而言甘,诱我也”。《国语・晋语》:“人有甘言”。所谓“甘言”,亦即本日我们所说的“甜言甜言”,它固然是个褒义词,然以“甘”说“言”,亦是味道的角度。《易传・系辞上》有两句传播很广的话:“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其臭如兰。”谓同心之^所说的话,品起来有如兰草之芳香,更是以味来说“言”了。
三
春秋之后,随着书面著述的篇籍典册的增多,人们也就从以味论言转到以味论文。孟子曰:“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贤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说文》:“牛马曰刍,犬豕曰豢”。孟子以家畜肉的鲜味来说贤人经典中的义理对民气的怡悦,这也就是后人所谓“切理餍心”和“到处颂扬”等语之所出。由于贤人的义理对人来说是一种鲜味,民气对原理的领会犹如对鲜味的品尝。即便不是贤人的经书,而是一样平常的文章文籍,凡能使人优游涵濡者,人们亦以“味”言之。王充《论衡・别通篇》:“空器在厨,金银涂饰,此中无物益于饥,人掉臂也;肴膳甘醢,土釜之盛,入者飨之。古贤文之美善可甘,非徒器中之物也,读不雅有益,非徒膳食有补也。”他把昔人的统统美文都比作“肴膳甘醢”,可视作是对孟子的比方范畴的一种扩大。
魏晋以后,玄学鼓起,人们寻求形上之理,耽于玄想之趣,在对玄理的捉摸中求得精力的满意。发言议论,亦以耐人寻味为尚,故以“味”论文意、论赏文的民风中就越发遍及。最早以“味”论诗文的是东晋人夏侯湛。他在287年作的《张平子碑》中说:“《二京》、《南都》,以是称赞畿辇者,与雅颂争流,英英乎其有味欤!”其时“昧”这个观点中,已经包括着我们如今所说的纯文学性的审美感觉在内。不外,由于汉代的经学和魏晋以来的玄学的影响,从“味”字的大量用例来看,它多指义理上的蕴藉而少指情趣上的隽永。
迨至梁代,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颇多以“味”论文。外表上看,他的“味”,也是义理与情趣兼而有之,但他却把作品的有味一概看作是变更了文学本领的效果。换言之,在他看来,理论著作之以是也能有味,并不在于此中所论述的义理自身,而在于作者的表示伎俩。经典之以是有味,在于其在文体上的“辞约而旨丰,事近而义远。”天然、单纯的文学伎俩,并不是造成作品滋味的全部条件。刘勰大量用“味”表述其美学头脑,并赋予“味”多重寄义。比方他在《情采》篇中,品评“为情而造闻”的诗文“繁采寡味,味之必厌”,从这两句话,我们也可以看出,他所夸大的、对味起决定作用的内容,并不是玄学清谈家那样的“理”,而是“情”。而《明诗》篇歌颂“张衡怨篇,清典可味”,“味之”、“可味”是一种审美的精力感觉,也是评价诗文的一项艺术规范,这是“味”的一重寄义。在《体性》篇中,将司马相如的自满夸诞与扬雄的性情沉静比拟较,品评长卿浮侈溢美的文章,而歌颂“子云寂静,故志隐而味深”。“味深”较“可味”意思更进一层。其《宗经》篇则提出根深叶茂、辞约旨丰、事近喻远的诗文“余味日新”,赋予了“味”另一重寄义,就是文学艺术应有长期的艺术魅力。除以上所提到的“寡味”、“可味”、“味深”、“余味”外,在《文心雕龙》中刘勰还利用“遗味”、“滋味”、“辞味”、“义味”、“风味”等多种观点,用词差别,天然寄义各异。固然刘勰重要照旧夸大作品的内容,但从刘勰赋予“味”以审美体验、审美魅力、审美情趣、审美气势派头多种寄义,阐明“味”所具有内在的开始扩展,同时反应了齐梁期间人们衡文的角度的改变和文学意识的加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