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族谱系统 >> 新闻公告 >>新闻管理 >> 内容详情
简帛《五行》“经文”比拟
时间:1970-01-01 08:00  发布者:tianxiu  
【提要】帛书、竹简《五行》虽各有优劣,但在序次、布局上却以帛书籍为优;竹简《五行》并非最早的传本;《五行》前后局部在内容上存在差别,前半局部重要讨论“德之行”,后半局部则讨论“行”,现在学界盛行的帛书籍打乱圣、智之论的说法不克不及建立。 【要害词】 五行 帛书 竹简 圣智 在短短二十余年的时间里,《五行》别离在马王堆汉墓和郭店楚墓中两次出土,阐明这部厥后曾一度遗失的文籍在其时却颇为盛行,在头脑界发生过紧张影响,同时也使我们可以或许对二者的文本举行比拟,以搞清《五行》的誊录、传播环境,并最大限度规复其原貌。简、帛《五行》的最大差异是帛书有经、说两个局部,而竹简有经无说,出现这种环境,大概由于说是后人对经的表明和阐发,竹简誊录时它尚未完成,因此,经、说可以看作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局部,而没有须要将其等量齐观。单就经的局部而言,竹简与帛书在布局和序次上也存在一些差异,思量到经文应该是一个相对不变的团体,那么,竹简与帛书哪个更为公道,哪个更靠近《五行》的原貌,便是我们这里起首要讨论的题目。 (一) 简、帛《五行》经文虽在誊录上有一些收支,但最大的差异却会合在帛书(以庞朴老师整理为准,见《帛书〈五行〉篇研究・校注》,第43―90页。)的经十至经二十之间,也便是竹简的经十九至三十六简之间。为讨论便利,先将帛书和竹简的序次分列于下。帛书籍的序次是: 【经十】稳定不悦,不悦不戚,不戚不亲,不亲不爱,不爱不仁。 【经十一】不直不肆,不肆不果,不果不简,不简不可,不可不义。 【经十二】不远不敬,不敬不严,不严不尊,不尊不恭,不恭无礼。 【经十三】不聪不明,[不明不圣],不圣不智,不智不仁,不仁不安,不安不乐,不乐无德。 【经十四】颜色边幅温,变①也,以此中心与人交悦也……爱父,其继爱人,仁也。 【经十五】中央辩然而正行之,直也……不以小道害大道,简也。有大罪而大诛之,行也。贵贵,其等尊贤,义也。 【经十六】以其外心与人交,远也……恭而博交,礼也。 【经十七】未尝闻君子道,谓之不聪。未尝见贤人,谓之不明…… 【经十八】闻君子道,聪也。闻而知之,圣也。……圣②,智礼乐之所由生也,五行之所和也。和则乐,乐则有德,有德则邦家兴…… 【经十九】见而知之,智也。知而安之,仁也。安而行之,义也。行而敬之,礼也。仁义,礼智所由生也,四行之所和也。和则同,同则善。 与帛书比拟,竹简的差别重要有两处,一是将原属于帛书籍第十三章的“不聪不明,不明不圣……”一段条件到第十章“稳定不悦……”从前;二是与此相应,把原属十七、十八、十九三章的“未尝闻君子道,谓之不聪……”、“闻君子道,聪也……”、“见而知之,智也……”条件到第十四章“颜色边幅温,变也”从前。假如借用帛书的章节,竹简的序次为:经十三、经十、经十一、经十二、经十七、经十八、经十九、经十四、经十五、经十六、经二十。可以看出,这一处文本的差异在于二者对仁、义、礼与圣智的干系明白差别,帛书先谈仁、义、礼,后谈智慧圣智,而竹简则先谈智慧圣智,后谈仁、义、礼。那么,这二者哪个更为公道呢?从外表看,先谈仁、义、礼,或先谈智慧圣智,好像并没有必然的偶然性,二者均可以建立。但假如思量到“不聪不明,不明不圣,不圣不智,不智不仁,不仁不安,不安不乐,不乐无德”一句较特别,特殊是末端的“不安不乐,不乐无德”在前面曾多次出现,它每每具有结论性的作用,那么,帛书将它放在“稳定不悦……”、“不直不肆……”、“不远不敬……”后,显然更为符合。更紧张的,诚如庞朴老师所言,由于竹简将“不聪不明……”一句条件,随即将表明、阐明这一句的“未尝闻君子道,谓之不聪……”、“闻君子道,聪也……”、“见而知之,智也……”等章也同时条件,而这几章分论五行和四行,现实是对前面内容的一个总结,竹简“把一个总结性的论断提到了不前不后的中心位置,便不免难免跋前疐后,暴露破绽了”③。 另有一点值得留意,《五行》这一局部的一个紧张内容是提出了变、直、远,由变、直、远推出仁、义、礼,那么,变、直、远详细何指?这便是必要阐明的一个题目。帛书在十一、十二、十三章提出“稳定不悦……”、“不直不肆……”、“不远不敬……”,接着又在第十四、十五、十六章表明何谓变、直、远,提出题目与答复题目紧连在一起,这种处置惩罚在文理和逻辑上显然是公道的。而竹简由于在二者之间拔出“未尝闻君子道……”的一大段叙述,则几多将原有的文义打断了,使人们不轻易明确变、直、远毕竟详细何指?为什么能由它推出仁、义、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