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族谱系统 >> 新闻公告 >>新闻管理 >> 内容详情
《老子》头脑源自《周易》古经吗?
时间:1970-01-01 08:00  发布者:tianxiu  
择要: 《老子》五千言的头脑源自殷易《坤乾》(即《归藏》),不是源自《周易》。来由有三:一、《老子》书中不见首乾次坤的头脑,倒是首坤的头脑显着居多;二、《老子》的辩证头脑模式属于与《周易》古经差别的另一类;三、关于宇宙天生题目,《老子》的主张也与《周易》古经不是一起。 要害词: 老子;周易;归藏;辩证头脑;宇宙天生论 Was the ideology o fLao-zi originated from the ancient Text o fZhouyi? Abstract: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ideology o fLao-zi was originated from Guicang but not from Zhouyi. The author states three evidences for his viewpoints: at first, there are more aspects putting the hexagram o fKun(《坤》)in the first place while putting Qian(《乾》)in the second place (which follows the order o fthe hexagrams' order o fGuicang) in Lao-zi, but not in turn (which is in conformity with the hexagrams' order in Zhouyi). Secondly, Lao-zi's dialectical thinking mode belongs to a mode different from that o fthe ancient Text o fZhouyi. And thirdly, Lao-zi's view on the universe's generating & producing differs from that o fZhouyi's ancient Text too. Key words: Lao-zi; Zhouyi; Guicang; dialectical thinking mode; view on the universe's generating & producing 《老子》五千言的头脑源自那边,我看是源自殷易《坤乾》(即《归藏》)。不是源自《周易》。来由有三。 第一,《老子》书中不见首乾次坤的头脑,倒是首坤的头脑显着居多。这就阐明,《老子》头脑与《周易》古经不是一起,而与《坤乾》相近。 古代有三部易书,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三部易书固然有差别的头脑。前两部已不存在,经文是什么内容不成知晓。但是它们和现存的《周易》一个样,都有八卦和六十四卦。有六十四卦,就有卦序题目。有卦序,必定有头脑。据昔人说,夏易《连山》首艮。首艮有何意义,我们临时不论。殷易《归藏》,《礼记.礼运》记孔子一段话值得器重。孔子说:“我欲不雅夏道,是故之杞,而缺乏征也,吾得《夏时》焉。我欲不雅殷道,是故之宋,而缺乏征也,吾得《坤乾》焉。《坤乾》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是不雅之。”领会孔子语意,知《坤乾》反应殷道。据汉人说,《坤乾》就是《归藏》。 孔子所谓殷道是与周道相对而言的。据《史记.梁孝王世家》说,殷道亲亲,周道尊尊。自君位继续制度而言,殷道亲亲者立弟,周道尊尊者立子。周道太子死立嫡孙,殷道太子死立其弟。从父亲的统系看,应当父死子继,从母亲方面看,应当兄终弟及(《礼记.表记》)。“母亲而不尊,父尊而不亲。”(《礼记.表记》)可见,殷道亲亲是以母统为重,周道尊尊是以父统为重。《周易》古经首乾次坤,显然以父统为重。《坤乾》,顾名思义,无疑以母统为重。两部易书,一个重父统,一个重母统,《老子》五千言的头脑靠近哪一个呢?显然靠近《坤乾》。有人夸大《老子》五千言重母、牝、雌,与《周易》古经之坤卦头脑同等,以是《老子》担当的是《周易》古经的头脑。如许说,我以为不合错误。应当看坤卦在六十四卦中占怎样的职位。如同看中国封建社会看待女人的态度,不成由于中国其时除男子之外另有女人并且有些女人很良好,就以为中国封建社会是女权社会。只看有女人不可,紧张的是看女人的处境和职位。看《周易》器重什么不器重什么,原理也是一样。说坤卦,就要看坤卦在整个六十四卦中的职位。坤卦与乾卦并列,配合居首,坤则处乾之后。乾卦辞讲“元亨利贞”。不论怎么训释这四个字,这四个字简朴明白是显然的。而坤卦辞则庞大得多,讲“利牝马之贞”,讲“先迷后得主”等等。都是说坤与乾比,好象牝马,牝马在马群中要受未骟牡马的管束和庇护。并且统统都居于未骟牡马之后,必然不要抢到它的前面去。总之,《周易》古经,乾坤两卦是相互相对而言的,不成以离开明白。有人因此说乾坤看上去似两卦,实是一卦,是有原理的。 《周易》古经这乾先坤后的头脑,与《老子》差别。《老子》是“我有三宝……三曰不为天下先。”(《老子》第67章),“人皆取先,己独取后。”(《庄子.天下》)。《老子》讲的居后是有遍及意义的。它主张居全天下之后,不论他人怎样,本身绝不抢先。《周易》坤卦讲居后不抢先有针对性,它不说不为天下先,仅仅说不为乾先。它对乾而言,绝对居后。此一差别。《老子》五千言中显着有贵母、守雌的头脑,《周易》古经六十四卦那里有贵母的意思!它讲“利牝马之贞”(坤卦辞)、“畜牝牛吉”(离卦辞),只是言及罢了。基础没有《老子》所言“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第六章)的意思。此二差别。 高怀民老师《先秦易学史》说:“孔子的一生表示了乾之健,老子的一生表示了坤之顺。” 〔1〕 这话就孔、老二人一生的实践而言,可以说有必然原理。但假如就二人头脑而言,则似可商讨。孔子乾之健、坤之顺都一样地夸大,不分轻重并且言行同等。《老子》夸大“柔弱胜坚强”,乍看,好象夸大坤顺,然而细致一想则又否则。假如《老子》以为坤应该顺乾,则“柔弱胜坚强”一语就该说成“柔弱顺坚强”。既然说“柔弱胜坚强”,就是以为柔弱作为一方,应该也可以或许克服坚强之另一方。这那里是《周易》古经六十四卦的头脑!六十四卦之乾坤两卦,两条卦辞,十二条爻辞,一条用九一条用六,都是在讲乾与坤的干系,申饬人们乾坤两种精力都要有。绝不讲谁克服谁的题目。还几多有一点崇乾抑坤的意向。《老子》夸大柔弱、谦卑、居后,与乾坤两卦的头脑基础差别。以是我以为高老师说孔子一生乾健,老子一生坤顺,不甚安妥。若说孔子一生乾坤,老子一生坤乾,庶几近之。 第二,《老子》的辩证头脑模式属于与《周易》古经差别的另一类。中国古代辩证头脑模式是只有一种,照旧有多种。我看不是一种,而是两种。一种在六经尤其《周易》古经中,厥后由孔子赶早期儒家继续、发扬下来。另一种就是《老子》五千言中的。前者,说一千道一万,归根结底就是孔子和子思、孟子发挥的“中”的哲学。“中”的哲学最早始于尧舜期间的“允执此中”(《论语.尧曰》),然后是殷周之际完成的《周易》古经六十四卦。然后是孔子道中庸,子思讲中和,孟子说权,完成“中”哲学体系。“中”哲学,说穿了就是辩证头脑的一种中国模式。它的特点有二,一是对立同一,包罗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物极必反三个意思。二是时中。前一个特点是《易》、《老》配合的。后一个特点,却只见于儒家承传的六经,特殊是《周易》古经之中。时中,以认可变革为条件。时就是变革,有变革才有中与不中的题目。《周易》是讲变革的书。这是古今人所公认的,不须证实。《系辞传》不管是什么人作的,它说《易》之“为道也屡迁,变化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成为典要,唯变所适”一段话,谁也不克不及说它讲的不是《周易》六十四卦的现实环境。 《老子》五千言恰恰相反。它固然也讲变革,但是它阻挡时中。夸大在任何时空条件下都要守柔、居后,即在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中死丁丁地服从一个方面。比方《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第67章)“强盛处下,柔弱处上。”(第76章)“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第52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第26章)“寂静为天下正”(第45章)“致虚极,守静笃。”(第16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第28章)“众人昭昭,我独昏昏。众人察察,我独闷闷。”(第20章)以致力主“抱一”(第22章)、“抱朴”(第19章)、“守柔”(第52章)。《老子》五千言最反应他辩证头脑特点的是第40章的两句话:“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前一句讲事物一分为二之两面相反相成,是变革的动力,这固然是对的。后一句则表露了老子与人差别之处:夸大弱是对立两面之故意义的一面。《吕氏春秋.不仁》说:“老聃贵柔”,柔与刚是对立的,既言“贵柔”,就必轻刚。《吕氏春秋》对老子的归纳综合,再适当不外。《老子》头脑正处于“不成为典要,唯变所适”的背面。正如金景芳老师所说,老子是半截子辩证法。 〔2〕 如许一来,则不克不及说《老子》五千言的辩证头脑方法源自《周易》古经六十四卦。假如按《老子》的头脑,以柔为好,则《周易》古经八卦六十四卦也就无从谈起。 若必然想说《老子》五千言的辩证头脑模式与《周易》古经一个样,就必然要想方法把《老子》贵柔,守雌,居后,抱一的主张消溶掉,大概给《周易》六十四卦卦爻辞参加雷同的内容。而这是无法实现的。 以是,《老子》五千言的辩证头脑模式与《周易》六十四卦不是同一类。除此,我们得不出别的的结论。 第三,关于宇宙天生题目,《老子》的主张也与《周易》古经不是一起。《老子》是如许说的: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42章) 又说: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40章) 《老子》以为宇宙间统统自“无”发生。“无”是什么?依《老子》的意见,“无”就是“道”。道是什么呢?《老子》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著名,万物之母,此两 者同出而异名。(第1章) 《老子》说,道有两种,同出而异名。一种叫做“非常道”,一种叫做“常道”。非常道是可以名状,有物有形,看得见,摸得到的。如《庄子.知北游》里讲的“在蝼蚁”、“在钕稗”、“在瓦甓”、“在屎尿”的道。这种道在万物之中。“常道”是不成以名状、无影无踪,看不见、摸不到的。这种道在天地之先。《老子》对付“常道”是如许形貌的: 和物混成,天赋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第25章) 其上不,其下不昧,绳绳兮不成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厥后。(第14章) 《老子》想象的这个无名的“常道”,说来说去就是“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无”。由此看来,《老子》的宇宙论就是:宇宙天地是被创造出来的。是“无”中生“有”。 《周易》古经六十四卦的宇宙论又是怎样的呢?依照一些人的意见,《老子》头脑在《周易》古经影响下形成,则在宇宙论题目上,二者应当大要同等。然而现实上二者大要不同等。 《周易》六十四卦卦爻辞未曾涉及宇宙论题目。可以如许说,《老子》五千言的宇宙论出于它自身,并非受《周易》古经的影响所致。 六十四卦卦爻辞不见宇宙论,但从六十四卦摆列看出一些眉目来。它只是从乾、坤开始,一卦接一卦地讲,就是说,《周易》古经只讲“有”。“有”之前是怎样的,它不讲。基础搭不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边。有人说《老子》五千言头脑受《周易》古经影响而成,这在宇宙论上是无法讲通的。 有人说《周易》古经影响《老子》,《老子》影响《易传》。画出《周易》古经―《老子》―《易传》一条线。假如究竟云云,则《老子》的宇宙论必然影响到《易传》。但是《易传》的宇宙论完满是另一样。《系辞传》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话既是讲八卦天生的历程,也是讲万物天生的历程。《系辞传》讲万物天生始于太极。太极之前是什么,它不讲了。太极相称于《老子》讲“一生二”的“一”,“有生于无”的“有”。假如《老子》没说“道生一”,没说“有生于无”,就与《系辞传》讲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一段话同等了。那样,说《易传》受《老子》影响,还可以建立。 《序卦传》的宇宙论和《老子》也显着差别,越发证实《周易》经传与《老子》实非一起。《序卦传》说: 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 这两句话与《系辞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意思雷同,都说天地不是无中生有出来的。它基础不切合《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意。 《周易》经传宇宙论讲“有”不讲“无”,《老子》讲“有”又讲“无”。后代学者有人早已留意到这一显着差异。宋人张载说:“大易不言有无。言有无,诸子之陋也。”(《正蒙.大易》)意谓《周易》经传宇宙论与《老子》是不一样的。 但是,也有人把差别的二者混同起来。周敦颐画《太极图》,作《太极图说》,给《周易》太极之上画出一个无极来,《太极图说》曰:“无极而太极”。《系辞传》原本是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而周氏平添一个“无极”。于是就和《老子》“有生于无”、“道生一”合流了。朱熹同意周敦颐,作《太极图说解》,为周敦颐打圆场。而程颐取另一种态度。程颐是周的门生辈,但是从来不言《太极图》与《太极图说》之事,好像不知道。想必是不同意周氏“太极”之上架“无极”的作法。 可见,昔人已经留意《易》、《老》差别。有人想把《易》、《老》混淆为一的积极不停未曾取得乐成,却也不停未曾安息,20世纪以来《易》、《老》合流的势头愈演愈劲,至90年代孔子、儒家险些要被赶出易学范畴,以至于竟有人一步步把《周易》划归道家,第一步把孔子与《易传》剥脱离来,第二步把《易传》划归道家,第三步把《易经》也划归道家,建构所谓道家易。现在正举行第三步, 〔3〕其要领大要有三,一是置《易传》于掉臂,解《经》重新努力别辟门户。二是肢解卦爻辞的团体意义,一词一句地与《老子》挂钩。三是看待《易传》的态度,很象乾卦的“龙”,变革无定。先说“以传解经”不合错误,要严分经传。一边断定《易传》的头脑方法就是道家头脑方法,一边大讲《彖传》的“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和“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且夸奖说如许讲“元”字是对《周易》古经“元”字的创造性解释。于是“元亨利贞”到底该不应讲成“大顺通,有利于占问”,经传到底该不应严分,就是题目了。 把《周易》经传头脑体系重要划归道家,另有一道停滞,就是《庄子.天运》记孔、老的一段话: 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 老子曰:“……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其以是迹也!今子之所言,犹迹也……” 孔子对老子劈面说,他治《易》经已经好久了,不收效果,老子劈面认可《易》是孔子研究的工具。《庄子》书寓言居多,但是说孔子治《易》经的事不至于是假。连老、庄本身都认可《易经》是孔子研究的工具。这条资料对付把《周易》古经六十四卦对孔子的影响改归对老子的影响,非常倒霉。 今之学者有思索全面者也提出与此有关的想法,也组成持《周易》古经影响《老子》、《老子》影响《易传》主张的一道停滞。 台大传授黄沛荣老师说: 吾人研究《易》、《老》干系,于《老子》与《易传》间确实存在之某种干系,亦不成径行认定,而须再作另一层面之观察。《易传》为说《易》之作,对付卦爻辞之义蕴,自应予以阐发;换言之,影响《易传》最大者当为卦爻辞矣。是以若将某些《老子》、《易传》同受卦爻辞影响之处,误以为《易传》受《老子》所影响,势必似是而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