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族谱系统 >> 新闻公告 >>新闻管理 >> 内容详情
汉字简化,能否“退却”半步?
时间:1970-01-01 08:00  发布者:tianxiu  
1956年,我国公布了第一批简化汉字。在推行期间,简化汉字以笔画少、易誊写的上风在天下遍及开来,但也表露出某些题目。 五六十年代我们提出的标语是“识繁写简”,但随着光阴的推移,许多40岁以下的人都不认识繁体字了。再过几十年,承载着富厚、久长民族文化的贵重古籍很大概成为难以解读的骨董。这一丧失将是不成估计的。到当时,若再造就传统文化的专门研究人才,就要先传授繁体字,其难度不亚于学习外文。 有人说,古籍也可以排印简体字版本。实在否则!古籍中有不少字由于利用频率低而退出了常用字库;尚有不少字在简化历程中被转借、归并,现行简体字很难做到与繁体字逐一对应,给古籍的翻译造成了难以逾越的停滞。 别的,在简体字处于正当职位的本日,繁体字也并未完全退出汗青舞台。在影视、出书、书法艺术中,在港澳台和外洋华侨华人的书报及一样平常生存中,繁体字仍在利用。 比方,繁体字的“”与“”在简化字中归并为一个“发”字。于是,在一些繁体字出书物和所谓的“书法”作品中,出现了将“拊膺切齿”的“”写成“”,将画家程十发写成“程十”的荒诞事。实在,“程十发”写成繁体字应为“程十”,这个名字是有典故的,“程”与“”都是古代长度单元,十为一程。程老的姓和名恰恰“相称”,典雅而幽默。而把“”写成“发达”的“”,则难免焚琴煮鹤了。 如许的环境都是在汉字简化时“一对二”大概“一对几”造成的。当必要变简为繁时,就不知道选择哪个了。纵然计划出一个包罗全部繁体字的转换步伐,电脑也很难辨认该和哪个繁体字对应,它那里知道“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发”是“”而不是“”。 我以为,办理这个题目只有一法,就是“退却”半步,即:把一对二、一对几的简化字全面排查一下,得当规复一些繁体字,使简繁转化时可以或许做到对号入座,防止杂乱。这种“退却”并非“全面”倒退,由于真正必要规复的繁体字,在汉字的总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不会影响到群众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