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马鞍与鸡冠壶—契丹篇 时间:1970-01-01 08:00 发布者:tianxiu 契丹本属东胡族系,是鲜卑的一支,4世纪中从鲜卑族中分散出来,游牧于潢水(今内蒙古赤峰市境内的锡拉木伦河)。土河(今赤峰市境内的老哈河)一带。6世纪前期,契丹族尚处在部落阶段,唐初形成部落同盟,曾臣服于漠北的突厥汗国。唐太宗贞不雅二年(628年),契丹部落同盟背弃突厥,归附
唐朝。契丹与唐朝之间,既有朝贡、入仕和商业,也有战役和掳掠。907年,契丹创建了政权,成为中国南方一个强盛权势。916年,契丹族首领那律阿保机创建契丹国。947年,太宗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辽成为中国南方同一的政权。契丹王国强大,其边境东自负海,西至流沙,南越长城,北绝大漠。1125年,辽为金所灭,今后契丹渐渐被融合。
契丹是一个进取开放的民族,通过与中原及西方的密切来往,创造了具有特色的文化。契丹人接纳因俗而治的政策,“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又仿汉制实验科举,制定成文法典。创建全体男丁皆人兵籍的兵制,又依自身游牧民族习俗而首创五京制。共建有5个都城,即上京、中京、东京、南京和西京。此中都城辽上京和陪都辽中京均建在南方草原契丹外乡内(今内蒙古赤峰市境内),是闻名的草原都会。
契丹人于920年仿汉字偏旁创制了契丹笔墨,史称大字,后又仿回鹃文创制了契丹小字。契丹笔墨的创造标记着契丹族的进步。契丹人还喜好绘画,皇太子耶律倍便是契丹国闻名的画家,尤其擅画马。契丹族广建佛寺和佛塔,使辽王朝的文化颇为兴盛。内蒙古草原东部是契丹族的发祥地,也是其立国后统治的中央区。在这里留下了大量贵重的契丹族遗迹遗物,成为草原文明繁荣的象征。
契丹是骑马打天下的民族,骑兵队伍是其立国之本,契丹骑兵骁勇善战,与宋、西夏战役中常常取胜。在契丹贵族墓葬中,均有殉马或马具随葬,另有打马球图、引马图等壁画。
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白塔子辽墓出土的《契丹人引马图》,刻画了一个髡发短须的契丹引马,右手执杖,左手牵一匹膘月巴体壮的枣红马。这是研究辽代契丹民俗、衣饰及马具的贵重资料。马鞍具和铰铁武器也是契丹贵族墓中常见的物品,特殊是契丹鞍,可以与中原的端砚、蜀锦、定瓷并称,被
北宋人评为“天下第一”。出土于赤峰市大营子辽驸马赠卫国王墓的铜鎏金马鞍具等全套马饰具,数目达l64件,反应了江代马具成套成成组设置随葬的特性。
契丹瓷器是在契丹传统制陶工艺的底子上,吸取南方体系的瓷器技法而饶制的,在五工和北宋时期南北诸窑的产物中独树一帜。此中,具有契丹族传统工艺的仿皮囊式鸡冠壶可谓辽瓷中的典范器物。鸡冠壶造型别致,制作精致,堪称国之宝贝。别的,如内蒙古博物馆馆藏的三彩摩揭壶、“官”字款镶金口白瓷盘、绿釉刻花凤首瓶等瓷器,皆为辽瓷中的佳品。比年,考古事情者在赤峰市松山区发明了松州窑,又称“缸瓦窑”,这是辽金两代的官窑址,被誉为草原瓷都。辽代金银器是中国古代金银器艺术的紧张构成局部,会合表现了契丹贵族的奢华生存,也反应了契丹本上文化与本地文化、外域文化之间的融会。辽代贵族墓葬中大量出土金银器。如赤峰市耶律羽之墓中出土的花式口圈足金杯、金花工艺御赐“万岁台”石砚、金花银唾盂、摩羯纹金花银碗,哲盟奈曼旗陈国公主墓出土的鎏金玄门银冠、錾花银靴、金銙银碟躞带等,皆是辽代金器中之上品。
契丹王国与周边各族各国的来往甚为密切,经济文化各方面都融合了其他民族文化因素,尤其与华文化的融会最为深入。以衣饰为例,契丹人传统的打扮为长袍左衽,圆领窄袖,腰间束带,下穿长裤,裤在靴筒之内。在内蒙古兴安盟出土的大批契丹式打扮,表示了契丹衣饰的富厚多采。此中有些衣饰的图案具有显着中原特色。出土于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宝山2号辽墓的《仕女出游图》,高0.7米,宽2.3米,为巨幅工笔重彩,具有晚唐至五代宫廷绘画的气势派头。图中女主人大概是从本地远嫁到契丹的汉家闺秀,颇具中原仕女的风俗。此壁画对付研究唐末五代的绘画艺术及契丹与中原的干系,具有紧张代价。
契丹王国统治者崇信释教,自太祖以来一代胜似一代,至道宗时到达极盛。百多年间,契丹皇族和高级僧侣投入巨资,请能工巧匠制作了大量释教寺院,与寺院密不成分的辽塔和释教法器也大量出现。内蒙古地域现存闻名的辽塔有中京大明塔、上京南塔、庆州白塔、丰州万部华严经塔等。在庆州白塔内出土的释迦涅槃石雕像、万部华严经塔砖雕菩萨头像、白瓷迦叶、阿难像等文物,都是辽代释教艺术的代表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