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族谱系统 >> 新闻公告 >>新闻管理 >> 内容详情
《大学》早出新证
时间:1970-01-01 08:00  发布者:tianxiu  
【提要】本文对《大学》的成书和文本举行了考察,指出近代以来以为《大学》晚出的种种来由均不克不及建立,《大学》应成于曾子或其门生之手。通过与帛书《五行》经、传的比拟,以为传统分《大学》为经、传两个局部不克不及建立,《大学》应为独立的一篇。程颢修订的《大学》最靠近原貌。 【要害词】 《大学》 曾子 《五行》 早出 郭店楚简的发明,引起学者重新探究曾子(包罗子游)、子思、 孟子一系头脑生长的爱好,而讨论曾子等人的头脑,不克不及不谈到到《大学》。由于依照传统的说法,《大学》乃成于曾子及其门人之手。但近代以来,很多学者又对此提出疑义,以为《大学》成书于秦汉之际,甚或在汉武帝之后。那么,现实环境到底怎样呢?《大学》是早出照旧晚成呢?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底子上,联合新出土的简帛资料,对这一恒久悬而未决的题目作出新的探究。不当之处,哀求方家指正。 (一) 《大学》的作者和年代,学术史上不停存有争论,宋代学者多以为其成书较早,并上溯到 孔子、曾子,如程颢以为“《大学》乃孔子遗书,初学入德之门”,(朱熹《大学章句》引)并作《大学》定本一卷,对今本《大学》的章次举行了调解(1)。后朱熹又作《大学章句》一卷,以为《大学》分为经、传两个局部,此中经“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而传则是“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同上)程朱以上的不雅点并没有具体的论证(2),却得到宋明期间学者的遍及相应,有些学者如王阳明等,固然与朱熹在“格物”等题目上存在较大不合,但也都认可《大学》是圣贤所传。这大概与其时儒家学者强化道统意识,以与佛道反抗的实际必要有关。但自清代以来,《大学》出自孔、曾的不雅点受到遍及猜疑,多数学者以为《大学》成书是在秦汉以后,并提出种种按照予以论证。《大学》原为《礼记》中的一篇,文献上对其作者和年代并没有明白的纪录,而《礼记》又是“西汉初年搜集和发明的儒家著作的汇编”,泉源比拟庞大,“绝大多数是先秦古文,个体有汉初成篇的。”(3)凭此尚无法断定其详细年代,出现争论也属正常。但综不雅晚出论者的种种叙述,其立论并不克不及让人佩服,且不乏果断之处,不但没有真正办理题目,反而给人们头脑带来杂乱,故有须要作进一步探究。 以为《大学》晚出,一个紧张按照是以为《大学》与《礼记》中的《学记》有关,是对古代学校制度的反应,而大学制度晚出,故《大学》亦晚出。清代学者陈沣指出,《大学》与《学记》中一段笔墨相近,二者均论“大学之道”,有密切干系。《学记》的这段笔墨是: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郑注:“当为‘遂’”)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陈沣以为“‘知类通达’,物格知至也;‘强立不反’,意恳切正身修也;‘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远者怀之’,家齐国治天下平也;其‘离经辨志,敬业乐群,博习亲师,论学取友’,则格物致知之事也。”(4)陈沣以为《大学》与大学制度有关,大概受到了朱熹的影响,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说:“《大学》之书,古之大学以是教人之法也。”但他以为大学制度形成较早,“三代之隆,其法寝备,然后王宫、都城以及闾巷,莫不有学。……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医生、元士之嫡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以是他仍可以或许把《大学》当作先秦古籍。而陈沣以后的学者则按照《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的说法,以为周从前仅有“校”“序”“庠”,未尝有大学,大学制度实形成于秦汉之后,如许《大学》的成书也被推后,清代学者陆奎勋、日本学者武内义雄(5)乃至以为《大学》作于汉武帝后。 不难发明,陈沣等人的不雅点现实包括两个条件,一是大学制度出现于秦汉以后;二是《大学》与《学记》一样,均是对古代学制的反应。而现实上,这两个条件基础不克不及建立,以上推断是创建在错误的条件之上。起首,大学制度是否出现于秦汉之后,自身就是有争议的。如今多数学者都以为大学制度至少在周代已出现,如对古代学校制度举行过深入研究的杨宽老师就以为,“我国古代学校教诲,劈头很早。大概商代贵族已有学校。”“ 西周贵族教诲子弟的学校,已较完备,有所谓小学和大学。”并说“西周大学不但是贵族子弟学习之处,同时又是贵族成员团体行礼、聚会会议、会餐、练武、奏乐之处,兼有会堂、集会室、俱乐部、活动场和学校的性子,现实上就是其时贵族大众运动的场合。”(6)杨老师的见解有文献作按照,切合古代学校的现实。如《礼记・明堂位》:“殷人设右学为大学,左学为小学,而作乐于瞽宗。”《大戴礼记・保傅》:“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末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礼记・王制》:“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更紧张的,甲骨文中已有“多子其徙学,返不遘大雨”(《龟甲兽骨笔墨》卷二)的纪录,金文中也出现“小学”(《大盂鼎》)、“学宫”(《静簋》)、“辟雍”(《麦尊》)等观点,郭店简《唐虞之道》有“太学之中,天子亲齿,教民弟也”,明白提到大学。晚出论者可以猜疑《王制》等篇的可靠性,却无法否认甲骨、金文尤其是出土竹简资料,而大学晚出一旦被否认,其结论天然就站不住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