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族谱系统 >> 新闻公告 >>新闻管理 >> 内容详情
浅谈黔东北土家属婚恋中的情歌
时间:1970-01-01 08:00  发布者:tianxiu  
黔东北地处黔、渝、湘、鄂四省(市)边区联合部,世居在这里的土家属是中国古代巴人的后代,他们自称”毕兹卡”(意为当地人)。在漫长的汗青历程中,土家属创造了富厚多彩的民族文化。由于土家属没有本民族笔墨,直到明代才在华文化的影响下出现了作家文学,因此口耳相传的民间文学在相称长的汗青时期中,在土家属文学史上占据着绝对的职位。在土家属民间文学的艺术宝库中, 诗歌是数目最多的一种文学样式,而情歌又是土家属民间接纳得最多而又最具有艺术熏染力的。 土家属奉祭白虎、住吊脚楼、喝油茶汤等。淳厚古朴的民俗民风仍可见到古代巴人的影子。世代歌颂的土家属民歌更是传承了巴人的《竹枝词》七言四句、谐体、双关的特点和汗青久长的文化渊源。 《竹枝词》是古代巴渝(今重庆市)一代的民歌,源出古代巴人的踏啼之歌。踏啼之歌者,牵手踏啼,歌舞联合,一声三叠,相随和声。因削竹枝为短笛吹奏相伴,故称“竹枝歌”。早在先秦时期,土家属先民已经在唱竹枝歌。至唐代,墨客刘禹锡从京都长安来到蛮荒之地的巴渝山区,被土家属这布满乡庸俗息的江舟俚曲、闾巷谣讴深深吸引,创造了大量富有土家属风土情面的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程度,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另有晴。[1] 绿柳如烟,春水如镜。情郎的歌声,从如镜的江面幽幽传来,撩动着江边那少女的情怀,让她布满了优美而甜蜜的向往,但她却又说不清晰,那歌声是唱给本身的照旧唱给春天的?她在忐忑中推测着歌声的秘密。这世上的民气啊,就像这琢磨不定的气候,说是阴天,东边却是日出,说是好天,西边却鄙人雨。谐音双关,本是民间的语言游戏,却被墨客借移于诗章里,用得云云奇妙,浑然天成。竹枝词语言的天然淳厚,音韵的调和悠扬,为唐诗开了一代新风,富厚了唐代的诗库。之后唐、宋、明、清浩繁墨客包罗白居易、黄庭坚、陆游等历代文人也都创作大量的《竹枝词》。 黔东北土家属情歌是在特定的天然地理和汗青人文情况中渐渐形成的。它既受巴渝民歌影响,同时又吸取了中原文化的奇怪血液。其最大特点就是借物抒怀,比方得体,内容蕴藉大方,情真意切,给人以清雅、明快的质感而又不加雕饰的自然本性。用朴素的语言加上随意的调子唱出,韵味十足,如同黄土高坡上的信天游,又恰似江南水乡小调,但在这两者之间又突出了美的慓悍和粗犷,给人以猛烈的听觉打击和审美感觉。总之,土家属情歌多角度、深条理地反应了土家属男女青年在恋爱和婚姻上的离合悲欢,表示着他们的向往与痛楚,缅怀与恩仇等玄妙庞大的婚恋心态。 生存在黔东北的土家人,在“改土归流”之前,只管还盛行“姑表婚”、“扁担亲”,但遍及实验的则是一种较原始的自由婚姻制度,没有执法的束缚,只有习俗范例。“凡耕耘收支,男女偕行,无拘亲疏,道途相遇,不分男女,以歌为媒”。[2] 莫说山歌不值钱,团拢多少好姻缘。 不是山歌来牵线,短棍打蛇难靠边。[3] 因此,在土家属男女青年中,要成绩一段姻缘,以歌相识,以歌传情是必不成少的本领。依照男女相爱的历程,土家属情歌大抵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初识。这是男女相爱的出发点,第一次晤面的倾慕之情的倾诉,多数是对对方形象和本身心田运动的形貌。如: 朝晨出门好兆头,碰上阿妹守早牛, 牛儿低头吃青草,阿妹昂首望风骚。[4] 天国般的梦乡,使青年男女的恋爱显得那么的纯洁和天然。 2、摸索。男女相识,但互不摸底,于是唱首歌儿投石问路,讨一讨对方的口吻。 隔河瞥见红花开,小郎手短摘不来, 只望哪天春水起,风吹红花过河来。[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