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诗社斗刘墉 时间:1970-01-01 08:00 发布者:tianxiu 有一年端阳节,乾隆下江南路经保定府,刘墉陪着他上街上嬉戏。大街上人来人往,非常热闹。临街一座高门楼上横挂一匾,上写“仁和诗社”。乾隆一见,内心就痒痒起来,便拉着刘墉说:“走,到内里凑凑热闹去!”
二人进了门,见是一个四合院儿,院子不大,却很雅静。正房走廊中摆着条案,条案上放着折扇、汗巾、玉石扳指、鼻烟壶等种种报答之物。条案背面坐着一高雅书生,看上去不外二十余岁,是社主。两配房的走廊里也各摆有一条案,条案上放着文房四宝,墙上贴有种种诗赋标题问题。走廊里已有十几小我私家,正在不雅题纸,想诗句。乾隆和刘墉来到正房,见过社主,挂了号,签了名。乾隆称本身是北京顺天府人氏叫高天赐,刘墉只说姓刘。
二人来到配房走廊里寻题觅句。乾隆最好联句,便对刘墉说:“我们比比联句吧!”刘墉允许后,二人便各选了一副上联。不大一会儿,刘墉已经对好,只因乾隆还未对出,就在那边闲逛,并不时扫一眼乾隆。又呆了一会儿,乾隆双手一拍说:“有了!”便转身奔到条案前写出下句,刘墉也立刻写出下句,一同交给社主。社主一看,见乾隆选的上联和对句是:
冬夜灯前夏侯氏读
春秋传;
东门楼上南京人唱北西厢。
刘墉选的上联和对句是:
西浙浙西三塔寺前三座塔;
北京京北五台山下五层台。
社主看后连连歌颂,把一柄金面苏扇递给刘墉,把一条汗巾递给乾隆,说:“二位诗翁对得都好,但从意境上看,高翁之句似不如刘翁之句深邃。”乾隆听后很不平气,就又拉了刘墉去找句,一会儿两人又各对了一联交给社主。社主见乾隆选的上联和对句是:
棘为薪截断劈开成四束;
阊门起屋移多补少作双间。
刘墉选的上联和对句是:
七里山路行到半路三里半;
九溪蛮洞经地中洞五溪中。
社主立刻又取一些赏物交给二人,站起家来说:“二位诗翁真是奇才,晚生这里拜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