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族谱系统 >> 新闻公告 >>新闻管理 >> 内容详情
《周易》古经与墨家头脑
时间:1970-01-01 08:00  发布者:tianxiu  
择要:诸子之学皆源于《易》。就墨家而言,其头脑的根本特性为:贵节非乐,贵兼博爱,尚用尚齐,兴利节用,尚力自苦,尚贤尚同,右鬼薄葬,非礼横死。以此为参照,考诸《易经》,不难发明,墨家头脑的很多方面,如尚节、尚力、尚用、兴利等,皆可在《易经》中见其端绪。 要害词:易经;墨家,尚节;尚力;尚用;兴利 Abstract: All o fthe learning o fdifferent schools o fthought in the Pre-qin dynasties originated from Yi. The thought o fthe school o fMO characterized with upholding frugality and resisting rites & music; advocating pan-love, utility, laboring, self-hardship, sages, ghosts, thrifty funeral, and promoting what is beneficial; resisting rituals and not believing fate and destiny. Basing on this, it is not difficult to discover that many aspects, such as advocating frugality, laboring, utility and promoting what is beneficial, o fthe thoughts o fthe MO school originated from I Ching. Key words: I Ching; MO school; advocating frugality, laboring, utility and what is beneficial 台湾学者陈立夫老师提出,儒家头脑来自《周易》,道家头脑来自《归藏易》,墨家头脑来自《连山易》。(见陈立夫主编《易学应用之研究》第1辑,台湾中华书局)程迥提出:“《连山》、《归藏》宜与《周易》数同而其辞异。”(朱彝尊《经义考》卷二.易一)这话恐有必然原理。既然同称为《易》,三者在一些根本点肯定是雷同的,卦象应是三易可以或许对话的桥梁。因此,我们以为,墨家和儒家、道家一样,也同《周易》有密切的渊源干系。本文将从象数与义理两个方面详细讨论《周易古经》与墨家头脑的干系。为了讨论的便利,起首请答应我们从墨家头脑的根本特性谈起。 一、墨家头脑的根本特性 1.《庄子.天下篇》论墨家 《庄子.天下篇》把墨家列为首家。其云:“不侈于后代,不靡于万物,不晖于数度。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墨翟、禽滑闻其风而悦之。为之,大过;已之,大循。作为《非乐》,命之曰《节用》;生不歌,死无服。墨子博爱兼利而非斗,其道不怒,又勤学而博,不异,不与先王同,毁古之礼乐。……古之丧礼,贵贱有仪,上下有等。天子棺七重,诸侯五重,医生三重,士再重。今墨子独生不歌,死不平,桐棺三寸而无,以为程序。以此教人,恐不爱人;以此自行,固不爱己,未败墨子道。固然,歌而非歌,哭而非哭,乐而非乐,是果类乎?其生也勤,其死也薄,其道大觳。使人忧,使人悲,其行难为也,恐不成以为贤人之道,反天下之心,天下不胜。墨子虽独能任,奈天下何?离于天下,其去于王也远矣。”“禹,大圣也,而形劳天下也云云。使后代之墨者,……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曰:不克不及云云,非禹之道也,缺乏谓墨。” 综《庄子.天下篇》所述,墨家头脑有如下5个特点:(1)节用;(2)非乐;(3)博爱兼利;(4)不异(尚同);(5)自苦。 2.《尸子.广泽篇》论墨家 《尸子.广泽篇》把墨子头脑的特点扼要地归纳综合为“贵兼”。其云:“墨子贵兼,孔子贵公。”梁任公表明这句话时说:“墨子贵兼者,墨子主兼爱,常以兼易别。故墨子自称曰:兼士。其非墨家者,则称之曰:别士。”(见王蘧常《诸子学派要诠》第65页,中华书局、上海书店团结出书,1987年版)。 兼爱应该是墨家头脑的一个紧张特性。孟子在品评墨子和杨朱时说:“杨朱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也是把兼爱作墨家头脑的特性,予以抨击。同时,兼爱也是与尚同(无异)精密接洽在一起的一个头脑特性,尚同是兼爱的理论底子,兼爱是尚同(无异)在社会伦理范畴中的详细表示。 3.《荀子.非十二子》论墨家 《荀子.非十二子》品评墨家时说:“不知壹天下、开国家之权称,上服从,大俭约而差等。曾缺乏以容辨异,县君臣。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是墨翟、宋镳也。” 按照以上所论,墨家头脑特点又可归纳综合为如下几个方面:(1)上(尚)服从;(2)大(尚)俭节;(3)(无)差等。 4.《荀子.天论》与《荀子.解蔽》论墨家 《荀子》之《天论》与《解蔽》把墨家头脑归纳综合为两个特点:一是“有见于齐而无见于畸”;二是“蔽于用而不知文”。《天论》篇对第一个特点的评价是:“有齐而无畸,则政令不施。”《解蔽》对第二个特点的评价是:“由用谓之道,尽利矣。”究竟上,《荀子.天论》所归纳综合的墨子头脑的第一个特性也就是《天下篇》的“不异”和《非十二子篇》的“差等”;《解蔽篇》所归纳综合的墨子头脑的第二个特性也就是《非十二子篇》提出的“尚服从。”与前者差别的是,荀子在这里叙述了“齐”与“用”的悲观意义,以为“齐”的悲观结果是“政令不施”,由于政治执法制度设置的初志就是管理种种有差异的征象,假如像墨家那样“尚同”、“兼爱”,那么,政治、执法制度就失去了实行的工具,因而也就没有存在的须要了。“用”的悲观意义在于“不知文”,在于“尽利矣”,也就是说只讲局促的实利与服从,而不知文饰与情势之服从,只讲物质之服从,而不知精力之服从。故梁启超称荀子对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这一评价,“极得墨子之症结”。 5.《吕氏春秋.不贰篇》论墨家 《吕氏春秋.不贰篇》曰:“听群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何以知其然也?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子贵廉。” 孙诒让曰:“廉,疑即兼之借字。”(孙诒让《墨子间诂》引《吕氏春秋》)。梁启超老师则以为,廉是兼的刨字。(梁启超《尸子泽篇吕氏春秋不贰篇合释》)因此,《吕氏春秋.不贰篇》把墨子的学派特点归纳综合为贵兼,这与《庄子.天下篇》所归纳综合的“博爱”,《尸子.广泽篇》归纳综合的“贵兼”,其寄义是完全同等的。 6.《韩非子.显学篇》论墨家 《韩非子.显学》论墨家曰:“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自墨子之死也,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邓陵氏之墨。故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弃取相反差别,而皆自谓真孔墨。孔墨不成复生,将谁使定后代之学乎?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弃取差别,皆自谓真尧舜。尧舜不复生,将谁使定儒墨之诚乎!……墨者之葬也,冬日冬服,夏季夏服,桐棺三寸,服丧三月。世主以为俭而礼之。儒者破家而葬,服丧三年,大毁扶杖,世主以为孝而礼之。夫是墨子之俭,将非孔子之侈也。是孔子之孝,将非墨子之戾也。今孝戾侈俭,俱在儒墨,而上兼礼之。” 由上所论可见,在战国时期墨家已分为三,儒则已分为八,三家墨学,虽弃取差别,但从《显学篇》的纪录来看,墨家头脑的特点可归纳综合为:(1)节俭;(2)节葬。 7.《淮南子.要略篇》论墨家 《淮南子.要略篇》云:“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穷人,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禹之时,天下洪流,禹身执垂,以为民先。剔河而道九歧,凿江而通九路,僻五湖而定东海。当此之时,烧不暇,濡不给。死陵者葬陵,死泽者葬泽。故节财、薄葬、闲服生焉。” 按照以上所述,墨家头脑特性应归纳综合为:(1)节财;(2)薄葬;(3)兴民利。 8.《史记.太史公自序》论墨家 《史记.太史公自序》载司马谈《论六家要指》以为,“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成循,然其强本节用,不成废也。”“墨者亦尚尧舜道,言其品德曰:‘堂高三尺,土阶三等,茅茨不翦,采椽不刮。食土簋,啜土刑,粝粮之食,藜藿之羹。夏季葛衣,冬日鹿裘。’其送命,桐棺三寸,举音不尽其哀。教丧礼,必以此为万民之率。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夫世异时移,奇迹不用同,故曰:‘俭而难遵。’要曰:强本节用,则人给家足之道也。此墨子之所长,虽百家弗能废也。” 可见,司马谈以为墨家头脑之长是:(1)强本节用;(2)人给家足。其缺乏则是:尊卑无别(尚同)。 9.《汉书.艺文志》论墨家 《汉书.艺文志》曰:“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茅舍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上贤;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横死;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 可见,班固以为,墨家头脑的长处在于:(1)贵俭;(2)兼爱;(3)上贤;(4)右鬼;(5)横死;(6)上同。其缺乏则为:(1)非礼;(2)不别亲疏。 至此,我们可以依据上述九家对墨家头脑的归纳综合,给墨家画出一个较为完备的表面:“节用”、“非乐”、“博爱兼利”、“不异”、“自苦”(《庄子.天下篇》)、贵兼(《尸子.广泽篇》)、“上服从”、“大俭节”、“差等”(《荀子.非十二子》),“有见于齐而无见于畸”《荀子.天论》、“蔽于用而不知文”(《荀子.解蔽》)、贵廉(《吕氏春秋.不贰篇》)、“节俭”、“节葬”(《韩非子.显学》)、“兴民利”、“节财”、“薄葬”(《淮南子.要略》)、“强本节用”、“人给家足”(《史记.太史公自序》)、“贵俭”、“兼爱”、“上贤”、“右鬼”、“横死”、“上同”、“非礼”、“不别亲疏”(《汉书.艺文志》)。假如去掉了一些重复性的归纳综合,对墨家头脑的根本特性,可作如下归纳综合: (1)贵节非乐;(2)贵兼博爱;(3)尚用尚齐;(4)兴利节用;(5)尚力自苦;(6)尚贤尚同;(7)右鬼薄葬;(8)非礼横死。 以上八点作为参照,去查抄《易经》,我们发明上述头脑中的很多内容,都可以在《易经》中找到蛛丝马迹,尤其是尚节、尚力、尚用、兴利等,在《易经》中皆可见其端绪。 二、《节》卦与墨家的尚节头脑 我们以为,《节》是墨家节俭、节用、节财头脑的最早渊头,这一点,无论从卦辞,照旧爻辞上都可得到阐明。 就卦象来看,《节》卦为下兑上坎。兑为泽,坎为水。水入泽中,泽满则溢,故应予以控制。孔颖达曰:“节者,制度之名。节止以义,制事以节,其道乃亨,故曰节亨。”(孔颖达《周易公理.亨》)《程氏易传》云:“事既有节,则能致亨通,故节有亨义。”朱熹《周易转义》则云:“节,有限而止也。为卦下兑上坎,泽上有水,其容有限,故为节。”因此,“节”在《易经》中,不但仅是一种节俭之德,也是一种社会制度和范例,照旧一种表现宇宙天地变革的原理和规则。 同时,《节》之内卦兑为一阴二阳,上坎二阴一阳,故为三阴三阳卦。依照朱熹的说法,“凡三阴三阳之卦各二十,皆自《泰》、《否》而来”(朱熹《周易转义.卦变图》)。故《节》当自《泰》来。虞翻曰:“《泰》三之五,天地交也。五‘当位以节,中正以通’,故‘节亨’也。”(李鼎祚《周易集解.节》)。意谓《泰》卦下乾上坤,下乾的九三爻上升到上坤之中位,与其互易而成《节》卦。因《泰》卦乃“小往大来,吉,亨”之卦,且成《节》之后,《节》之内卦兑外卦坎皆为刚柔得中,故节有亨通之义。 正由于节有亨通之义,因此,《彖传》称赞“节”曰:“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天地宇宙由于有了节,才使得四序井井有条,生生不已。贤人效法天地之节德,创建制度以范例人们的言行,云云则不伤财,不害民。相反,假如不依照“节”的范例和要求去办事,乃至以节为苦,必定是不可的。节作为一种美德、制度、范例和原理,其实质寄义就是守持正固。正是在此意义上,卦辞说:“苦节,不成。贞。” 因此,单是从卦辞上就不丢脸出,在《易经》中,节无论是作为一种道德范例,照旧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照旧作为天地宇宙的原理规则,同厥后墨家所讲的“节用”、“节葬”、“节财”、“利民”头脑都是相领悟的。这一点从《节》卦的爻辞中,亦可得到验证。 初九爻曰:“不出户庭,无咎。”《象传》释此爻曰:“不出户庭,知通塞也。”《统统经音义》云:“在于堂屋曰户。”户庭,应为堂屋之庭,朱熹解为“户外之庭”(朱熹《周易转义.节》),似不当。此爻处《节》卦之始,上应六四之险。若前行,则受九二之壅闭,故宜控制慎守,不该盲目生手。云云,则无咎。尚秉和老师说:“二阳为阻,故不宜出;不出则无咎。《象》曰:知通塞,言二壅闭也。”(《周易尚氏学.节》)因此,从爻象上看,此爻意在申饬人们在办事情时,一开始就应当谨言慎行,控制本身, 见通则行,见阻则止。 金人王申子在表明《节》之初爻时说:“阳刚鄙人,居得其正。当《节》之初,知当时未可行,故谨言谨行。至于不出户外之庭,是知节而能止者,故无咎。”明人徐在汉曰:“坎变下一画为兑,象止坎下游。户以节人之收支,泽以节水之收支。初:不出户庭,以极其缜密为不出,此其以是无咎。”(李光地《周易折中.节》)。 从以上所释,可以看出,在初九爻中,“节”不但是一种人伦道德,并且也是一种社会制度,也是一种天然之理。把这一原理落实到人,就是要求人们做任何事变,一开始就有节有度,谨言慎行,进退有止。 九二爻曰:“不出门庭,凶。”初九爻说:“不出户庭,无咎”,但到了九二爻则成了“不出门庭,凶。”一为无咎,一为凶,似于理不通。从位置上看,门庭是大门庭院,户庭为堂屋之庭。为什么在户庭内就无咎,在门庭内就凶,仅从义理上难以说清,因而,关于这一爻之表明只能求诸象数,尚秉和老师说:“二比重阴,阳遇阴则通。通则利往。乃竟不出,是失时也。故凶。”其义大抵是说九二阳刚居于阴位,有过于控制之象,又因其得中,有中正之德,因而具备了外出的本领。加之又有二阴在前,阳遇阴则通,但九二仍存失正无应之忧,知通不可,可谓大失当时。正如清人李光地所说:“时应塞而塞,则为紧密不出,虽足不窥户,可也。时不该塞而塞,则为绝物自废。”(李光地《周易折中.节》)。《象传》云:“不出门庭,失时极也。”说的也是这一意思。 二程以为,九二爻“处阴居兑而承柔。处阴,不正也。居说(兑),失刚也。承柔,近邪也。”(《程氏易传.节》)。节之为道,当刚而中正,如九五爻以阳刚居外卦之中位。九二失刚不正,畏首畏尾,不肯外出从于五,脆弱轻易,乃“节”之末流,属不正之节,其凶可知。可见,程说也是以为九二之凶,在于其过于控制。 可见,“节”本来是功德,但任何事物的存在,任何原理的应用都有必然的条件和范畴,当节时,天然要节;若壅闭已除,当进之时而又拘于控制,必定会过后行兵。 六三爻曰:“不节若,则嗟若。无咎”。该爻处于《节》之下卦兑的上位,故有“水溢泽上”之象。以此喻人耽于骄侈,不知节俭,以致贫乏。但假如能伤嗟悔悟,犹可无咎。 清人李道平按照虞翻的说法,从象数的角度加以解释。他以为,六三爻本来《泰》 之内卦乾 的上爻,由于六三失位不正,故当节当变(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节》)。假如稳定不节,终当嗟若。假如变而之正,则与上坎体成坎离 。又坎为水,离为目,坎水流出离目,故为“嗟若”。因此六三失位,本当有咎。但假如可以或许心嗟自悔,改过从正,自当无咎。 二程曰:“六三不中正,乘刚而临险,固宜有咎。然柔顺而和悦,若能自节而顺于义,则可以无过。”(《程氏易传.节》)。明人丰寅初也以为,六三爻“处兑之极,水溢泽上,说于骄侈,不知谨节,以致贫乏。然其心痛悔,形于悲欢,能悔则有改过之几,是犹可以无咎也。”(李光地《周易折中.节》) 可见,六三爻教人服从节道,是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说的,节则无咎,不节则嗟。这同《临》卦之六三爻颇为相类,《临》六三爻亦为以阴居阳,丧失临道,故其爻辞为:“甘临,无攸利。既忧之,无咎。”可见,《临》之六三虽失临道,但既知而忧之,故云:“无咎”。《节》之六三因失节道,嗟而自悔,亦得无咎,因此,此爻立象之另一要义在于教人服从节道,弃过从善。 六四爻曰:“安节,亨。”《象传》释此爻曰:“安节之亨,承上道也。”安节,乃安于节俭之意。谓人若能安于节俭,就会亨通顺遂。何以云云呢?从爻辞天生的角度说,这是对昔人生存履历的总结,但从爻象上看,六四爻以阴居阴,柔顺得上,在其上方又承接九五君道,因而,便可做到顺应天然而控制。正如元人俞琰所说,“六三失位而处兑泽之极,是乃溢而不节。六四当位而顺承九五之君,故为安节”(李光地《周易折中.节》)。 二程也是从卦象的角度对此爻予以阐释,其曰:“四顺承九五朴直之道,是以中正为节也。以阴居阴,安于正也,当位为有节之象,下应于初,四坎体水也。水上溢为无节,就下有节也。如四之义,非强节之,安于节者也,故能致亨。节以安为善,强守而不安则不克不及常,岂能亨也?”(《程氏易传.节》) 显然,《易经》作者以为,水盈溢出,乃过而无节;水就下处低,乃安而有节。六四爻居《节》之外卦坎之下位,其立象旨在彰明水之下游,以喻人之安于节俭。同时,六四爻以柔处柔,其立象则旨在阐明处下之水有平地安澜之象。 因此,无论从义理,照旧从象数上看,六四爻都申饬人们,节俭便宜乃天然之理,人应顺而从之,问心无愧地服从节道。 九五爻曰:“甘节,吉,往有尚。”甘与苦相对。“甘节”,即有以节为甘之意,九五以阳居阳,又在上卦之中位,为一卦之主,这就犹如君主以中正阳刚之德居于尊位,节己节人,使中正节道畅行天下,天下平静,黎民和美,以此前去,必受尊尚。故王弼《周易注》在解此爻时说:“当位居中,为节之主。不失此中,不伤财,不害民之谓也。为节而不苦,非甘而何?术斯以往,往有尚也。” 李道平从象数的角度表明此爻,其云:“以九居五,九为得正,五为得中。《说文》:‘甘,美也。’坎美脊为美,故为甘节吉。二应五,自内曰往。二失正,变正,上应于五,‘尚’与‘上’同,故往有尚。”(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节》)意谓九五爻得中得正,坎有美象,甘即美也,故云甘节吉。五与二相应,但九二乃阳爻居阴,是为失位,失位不正,自当之正。九二爻自动自阳之正而成阴,亦有吉节之意。又九二之正成阴后与九五阳刚调和相应,天然和美。由于这种变革是从下卦九二爻开始的,下卦为内,上卦为外。由下而上,由内而外,曰往;由上而下,由外而内,曰来。故爻辞又曰:“往有尚。” 综上所述,九五爻的要义在于节道之践履,起首统治者要求从本身做起,当位以节,中正以通,正己正人。假如统治者能安于节道,甘于躬行,天下黎民天然悦而从之。 上六爻曰:“苦节,贞凶。悔亡。”此爻既言“贞凶”,又言“悔亡”,注家有差别说法。唐孔颖达以为,“上六处《节》之极,过《节》之中,节不克不及甘,以至于苦,故曰苦节也。若以苦节施人,则是正道之凶。若以苦节修身,则俭约无妄,可得亡悔。”(孔颖达《周易公理.节》)意谓上六之凶乃源于“苦节施人”,上六爻之“亡悔”则源于“苦节修身”。这是一种义理的阐释,与《易经》作者之转义,似有些间隔。《程氏易传》则以为《节》卦之“悔亡”与他卦之“悔亡”“辞同而义异也”。悔,当为“损过从中之谓也”,即降服极度过中之节俭,返于中正之节道,则无苦节之凶。一句话,悔则凶无。究竟上,程氏释“悔”,只是把他卦之悔稍作引申,并未离“悔”意之大概。 联合卦象来看,该爻居于《节》卦的最上位,乃极度过中节俭之象,节而过中,必致其苦,故云“苦节”。同时,上六爻虽属极度过中之节,但毕竟为节,所谓“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依此而言,虽有悔而终无。故宋人吕大临曰:“上六居《节》之极,其节已甚,苦节者也。用过乎节,物所不胜,守是稳定;物穷必乖,故曰:贞凶。礼奢宁俭,未害乎义,故曰:悔亡。”明人来知德则说:“无甘节之吉,故贞凶。无不节之嗟,故悔亡。”(李光地《周易折中.节》)其义与吕氏之说相类。 因此,《节》上六爻的根本寄义应为:极度过中的控制,必致其苦,必致其凶。但若悔而能改,使“节”返于中正之道,天然凶无。因此,任何事变都存在一个度的题目。节本来是功德,但假如矫枉过正,做过了头,就会违背常理,壅闭不通,从而致凶。这是《易经》作者的辩证法头脑在节道中的表现。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节道在《节》的卦辞和爻辞中,起首是一种道德,然后才是一种范例和制度,末了,它照旧物质天下的活动变革纪律。节道要求人们,在一开始就应谨言慎行,中正守己,见通则行,见塞则止(初九爻);但节道正如其他原理规则一样,亦有其特定的顺应范畴和顺应条件,壅闭不通时,天然须节;但若壅闭已除仍拘于节,则不免因过后行兵而致凶(九二爻);因此,节道是每小我私家都应服从的原理规则,若违反了节道,其效果肯定是贫乏伤嗟;若遵照了节道,天然安而无咎(六三爻);节道乃天然之理,人应毫不勉强地顺从于它,人之安于节道,犹水之处下而有平地安澜之象(六四爻);节道既是天然之理和社会范例,这就是要求统治者必需起首从本身做起,节己始能节人,正己始能正人,以此而治于天下,天下黎民天然悦而从之(九五爻);正如任何事物都有本身的背面一样,节道假如超出了本身所可以或许容纳的条件和范畴,也会因走向其背面而致凶,这就要求人们在践履节道时,时候以得正守中为原则,由于“得正”、“守中”是节道的两个根本要素,从《节》卦六爻来看,凡得位得中者皆吉而无咎;凡失位不正者,皆凶而有咎,二、三、上三爻要么失正要么失中,故不咎则凶。一、四、五三爻皆得正之爻,故吉而无咎。而此中的九五既得正而又得中,故明人来知德称此爻为“节之精美绝伦”,以此为范例,“立法于今,而可以垂范于后也。”(《来氏易注》)正如宋人邱富国所说:“《节》之六爻,以当位为善,不妥位为不善。若以两爻比拟者不雅之,则又各比拟而相反。初与二比,初不出户庭则无咎,二不出门庭则凶,二反乎初者也。三与四比,四柔得正则为安节,三柔不正则为不节,三反乎四者也。五与上比,五得中则为节之甘,上过中则为节之苦,上反乎五者也。”(李光地《周易折中.节》) 总之,《易经》作者所论述的节道具有遍及性的哲学意义,它遍及地存在于天然征象和社会征象之中,“季候的推移,动植物的蕃衍,人类喜怒哀乐的情状,衣食住行的处理,均与‘控制’有关。”(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第493页,上海古籍出书社,1989年5月第1版)厥后墨家讲节用、节财、节葬、节俭,其头脑渊头当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