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式 时间:1970-01-01 08:00 发布者:tianxiu 我想以这次香港中文大学约请我颁发Tanner讲演的时机,提出我多年来常在探索中的关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式的题目向列位学者讨教。请容许我坦白地说我对这个格式的熟悉是不敷成熟的,以是这篇讲演只能说是我对这题目研究的出发点,并没有组成一个完备的看法。
为了防止对一些基础观点作冗长的阐明,我将把中华民族这个词用来指如今中国边境里具有民族认同的十一亿人民。它所包罗的五十多个民族单元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它们虽则都称“民族”,但条理差别。我用国度边境来作中华民族的范畴并不是很适当的,由于国度和民族是两个差别的又有接洽的观点。我如许规定是出于便利和防止扳连到实际的政治争论。同时从宏不雅上看,这两个范畴根本上或大要上可以说是同等的。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发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反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安闲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汗青历程所形成的。我这篇论文将回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式的形成历程。它的主流是由许很多多疏散伶仃存在的民族单元,颠末打仗、稠浊、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破裂利灭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本性的多元同一体。这大概是天下各地民族形成的配合历程。中华民族这个多元一体格式的形成另有它的特色:在相称早的时期,距今三千年前,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由多少民族团体搜集和渐渐融合的焦点,被称为中原,像滚雪球一样平常地越滚越大,把四周的异族吸取进入了这个焦点。它在拥有黄河和长江中卑鄙的东亚平原之后,被其他民族称为汉族。汉族继承不时吸取其他民族的身分而日益强大,并且渗入其他民族的聚居区,组成起着凝结和接洽作用的网络,奠基了以这个边境内很多民族团结成的不成支解的同一体的底子,成为一个安闲的民族实体,颠末民族自发而称为中华民族。
这是一幅富厚多采的汗青长卷,偶然空两个坐标,用笔墨来叙述时偶然难于分身,以是在地区上难免有左支右绌、方位庞杂,时间上难免有前后交差、挨次倒置的缺点。
让这篇论文作为我在这个学术范畴里的一次大胆的实验吧。
一、中华民族的保存空间
任何民族的生息繁殖都有其详细的保存空间。中华民族的故里坐落在亚洲东部,西起帕米尔高原,东到平静洋西岸诸岛,北有广阔,东南是海,西南是山的这一片辽阔的大陆上。这片大陆附近有天然屏蔽,内部有布局完备的体系,形成一个地理单位。这个地域在古代住民的观点里是人类得以生息的、唯一的一块地皮,因而称之为天下,又以为四周环海以是称四海之内。这种观点虽然已颠末时,但是不会过期的却是这一片地理上自成单位的地皮不停是中华民族的保存空间。
民族格式好像总是反应着地理的生态布局,中华民族不是破例。他们所聚居的这片大地是一块从西向东倾倒的斜坡,高度逐级降落。西部是海拔4000米以上的号称天下屋脊的青藏高原,东接横断山脉,阵势降落到海拔1000~2000米的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其间有塔里木及四川等盆地。再往东是海拔千米以下的丘陵地带和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
工具落差云云明显的三级梯阶,南北跨度又达30个纬度,温度和湿度的差距天然形成了差别的生态情况,给人文生长以严肃的桎梏和丰润的时机。中华民族就是在这个天然框架里形成的。
二、多元的劈头
保存在这片地皮上的人最早的环境是怎样的?这个题目涉及到厂中华民族的泉源。任何民族都有一套关于民族泉源的说法,而这套说法又常是用来支持民族认同的情感,因而和汗青上存在的客不雅究竟可以出现过失。关于中华民族的劈头已往恒久存在着多元论和一元论、外乡说和外来说的争论,直到本世纪50年代,特殊是70年代以来,由于中国考古学的生长,我们才有条件对中华民族的早期汗青作出比拟科学的熟悉。
在中华大地上已连续发明了人类从竖立人(猿人)、早期智人(昔人)、晚期智人(新人)各进化阶段的人体化石,可以创建较完备的序列。阐明了中国这片大陆应是人类劈头的中央之一。
这些期间的人体化石又漫衍极广,年代最早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在云南发明的。其他猿人的化石已在陕西蓝田县、北京周口店、湖北郧县及郧西县、安徽和县有所发明。生存在10万至4万年从前的昔人化石,已在陕西大荔县、山西襄汾县丁村、山西阳高县许家窑、辽宁营口金牛山、湖北长阳县、安徽巢县及广东曲江县马坝等处发明。生存在距今4万至1万年从前的新人化石已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山西朔县峙峪、内蒙古乌审旗、辽宁建平县、吉林延边州安图县、黑龙江哈尔滨市、广西柳江县、贵州兴义县、云南丽江县、台湾台南县左镇有所发明。我枚举这很多地款式的是要指出在人类进入文化初期,中华大地上北到黑龙江,西南到云南,东到台湾都已有早期人类在运动,他们并留下了石器。很难想象在这种原始期间,分家在四周八方的人是出于同一泉源,并且可以必定的是,这些恒久分开在各地的人群必需各自觉展他们的文化以顺应云云差别的天然情况。这些实物证据可以否认有关中华民族劈头的一元论和外来说,而必定多元论和外乡说。
纵然以上的论断还不敷有说服力的话,考古学上有关新石器期间的富厚资料更有力地标明中华大地被骗时已出现地方性的多种文化区。假如我们以为同一民族团体的人大要上总得有必然的文化上的同等性,那么我们可以推定早在公元前6000年前,中华大地上已存在了别离聚居在差别地域的很多团体。新石器时期各地差别的文化区可以作为我们熟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式的出发点。
三、新石器文化多元融会和搜集
比年来,我国各省区发明新石器文化遗址统共有7000多处,年代从公元前6000年起连续到公元前2000年。按照考古学界的整理和研究,对各地文化区的内在、演进、融会和汇聚,已有比拟明白的表面,只管有不少专题另有争论。我在这里不成能具体先容这方面的研究结果,只能就中原地域的有关资料择要一述。
新石器时期黄河中游和卑鄙存在工具相对的两个文化区:
黄河中游新石器文化的序列是前仰韶文化(前6000~前5400年)――仰韶文化(前5000~前3000年)――河南龙山文化(前2900~前2000年)。继河南龙山文化的大概是夏文化。因仰韶文化以彩绘陶器闻名,曾被称为彩陶文化。
仰韶文化漫衍以渭、汾、洛诸黄河支流域的中原地域为中央,北边长城沿线,南抵湖北西北部,东至河南东部,西达甘青接壤地域。但在河南龙山文化鼓起前它在黄河中游地域已经衰落了。
黄河卑鄙则尚有一序列的文化和黄河中游的文化差别。它们是青莲岗文化(前5400~前4000年)――大汶口文化(前4300~前2500年)――山东龙山文化(前2500~前2000年)――岳石文化(前1900~前1500年)。继岳石文化的大概是商文化。龙山文化以光明黑陶闻名,曾被称为黑陶文化。
公元前3000年当仰韶文化在黄河中游地域忽然衰落时,黄河卑鄙的文化即向西扩张,继仰韶文化出现的是河南龙山文化。虽则考古学者以为河南和山东的龙山文化具有地域性的区别,但中游地域在文化上受到卑鄙文化的汇聚和融会是显着的。
长江中卑鄙在新石器期间同样存在着相对的两个文化区。长江卑鄙的文化区是以太湖平原为中央,南达杭州湾,西至苏皖接壤地域。其文化序列大要是河姆渡文化(前5000~前4400年)――马家浜・崧泽文化(前4300~前3300年)――良渚文化(前3300~前2200年)。良渚文化大要和河南龙山文化年代相称,文化特性也与山东龙山文化有密切的接洽。
长江中游新石器文化以江汉平原为中央,南包洞庭湖平原,面尽三峡,北抵河南南部,其文化序列不合意见较多,大要上是大溪文化(前4400~前3300年)――屈家岭文化(前3000~前2000年)――青龙泉文化(前2400年),因其受中原龙山文化的影响亦称湖北龙山文化。长江中游和卑鄙雷同的是在后期原有文化都各自受黄河卑鄙龙山文化的渗入,而处于劣势职位。
关于新石器期间南方的燕辽文化区,黄河上游文化区及华南文化区留待下面讲到这些地域时再说。
上面所述新石器期间中原两河道域中卑鄙这个在生态条件上根本同等的地域的考古发明,已可以阐明中华民族的先人在文明曙光时期,公元前5000年到前2000年之间的3000年中照旧疏散聚居在各地域,别离创造他们具有特色的文化。这是中华民族格式中多元的出发点。
在这多元格式中,同时也在打仗中出现了竞争机制,彼此吸取比本身良好的文化而不失其原有的本性。比方,在黄河中游鼓起的仰韶文化,曾一度向西渗入黄河上游的文化区,但当其打仗到了比它良好的黄河卑鄙山东龙山文化,就出现了代替仰韶文化的河南龙山文化。考古学者在龙山文化前加上各个地方的名称表现它们依然是从本地原有文化中生长出来的,现实上阐明了其时各族团间文化交换的历程,从多元之上增长了一体的格式。
四、凝结焦点汉族的出现
中国最早的笔墨史料如今可以确认的是商代的甲骨文,而相传由孔子编选的《尚书》还纪录一些夏商文件和上古传说。从前的史书中,把上古史编成三皇五帝的汗青体系。这些笔墨史料已有局部可以和考古资料相印证,使我们对新石器期间末期到铜器期间的汗青能有较可靠的知识,特殊是80年代初期掘客的河南登封王城岗夏代遗址一样平常以为便是夏王朝初期的“阳城”遗址,夏代汗青已从神话传说的迷雾中得以落实。商代汗青有甲骨文为据,周代汗青有钟鼎文为据,相应的后代的笔墨纪录都可得而考。而夏商周三代正是汉族前身中原这个民族团体从多元形成一体的汗青历程。
河南夏代“阳城”遗址所发明的文物表现了它是继续了新石器期间河南龙山文化生长到了铜器期间。从黄河中卑鄙遗留的文物中也可以看到这些地域都早已生长了农业生产,这和夏禹治水的传说(河南龙山文化的中晚期)可以接洽起来,标明了这地域早期住民其时生产力的发达程度。我们还记得河南的龙山文化正是在仰韶文化的底子上吸取了山东的龙山文化而鼓起的。以是可以说中原文化就是以黄河中卑鄙差别文化的联合而开始的。
传说的汗青中在禹之前另有尧、舜和神话性的鼻祖黄帝。留下的传说大多是关于他们向四围被称为夷狄戎狄的族团的征伐。黄帝曾击败过蚩尤和炎帝,所在听说都在今河北省境内。据《史记》所载,舜又把阻挡他的氏族部落充军到夷狄戎狄中去改变后者的民俗,也可以说就是中原住民和文化的扩张。到禹时,如《左传》所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禹贡》将这时的地区总称为“九州”,大要包罗了黄河中卑鄙和长江卑鄙的地域,奠基了日益强大的中原族的焦点。
继复而鼓起的是商。商原是东夷之人,并且是游牧发迹的。厥后迁泰山,再向西到达河南东部,生长了农业,利用畜力耕作。农牧联合的经济使它强盛起来,早先臣属于夏,厥后取得了统治九州的权利,创建南朝,分天下为中东南西北五土。《诗经・商颂》有:“版图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商代边境包罗今河南、山东、河北、辽宁、山西、陕西、安徽以及江苏、浙江的一局部,大概另有江西、湖南及内蒙古的某些地方。
继商的是周。周人来自西方,传说的鼻祖是姜,有人以为即西戎的一局部先人,最初运动在渭水上游,受商封称周。它继续了商的天下,又把权势扩大到长江中游。
《诗经・北山》称:“溥天之下,难道王土,率土之滨,难道王臣。”它实验宗法制度,分封宗室,控制所属地方;推行井田,革新农业,进步生产力。西周时疏松同盟性子的同一体维持了约300年,厥后列国诸侯盘据吞并,进入东周的春秋战国期间。这时的同一体之内,各地域的文化照旧坚持着它们的特点。直到战国时期,荀子还说:“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更是指中原一带的一个焦点,不管哪个地方的人,到了越就得从越,到了楚就得从楚,可见楚和越和夏另有显着的差异。
无能否认的是,在春秋战国的500多年里,各地生齿的活动,各族文化的交换,各国的相互争雄,出现了中国汗青上的一个文化岑岭。这500年也是汉族作为一个民族实体的育成时期,到秦灭六国,同一天下,而告一段落。
汉作为一个族名是汉代和厥后中原的人和四围外族人打仗中发生的。民族名称的一样平常纪律是从“他称”转为“自称”。生存在一个配合社区之内的人,假如和睦外界打仗不会自发地认同。民族是一个具有配合生存方法的人们配合体,必需和“非我族类”的外人打仗才产生民族的认同,也就是所谓民族意识,以是有一个从安闲到自发的历程。秦人或汉人自以为秦人或汉人都是出于他人对他们称作秦人或汉人。必需指出,民族的得名必需先有民族实体的存在,并不是得了名才成为一个民族实体的。
汉族这个名称不克不及早于汉代,但其形成则必需早于汉代。有人说:汉人成为族称起于南北前初期,大概是切合究竟的,由于魏晋之后正是南方诸族纷纷入主中原的十六国破裂时期,也正是汉人和非汉诸族打仗和稠浊的时间。汉人这个名称也成了其时盛行的指中原原有住民的称谓了。
其时中原原有的住民在外来的人看来是一种“族类”而以同一名称来相呼,阐明了这时间汉人已经究竟上形成了一个民族实体。上面从中原人开始所追溯的2000多年的汗青正是这个民族诞生前的孕育历程。
汉族的形成是中华民族形成中的一个紧张阶段,在多元一体格式中产主了一个凝结的焦点。
五、地域性的多元同一
秦始皇竣事战国期间地方盘据的局面在中国汗青上是一件划期间的大事,由于今后同一的格式成了汗青的主流。固然所同一的范畴在秦代还只限于中原。就是黄河长江中卑鄙的平原农业地域,并且这个同一的格式也是颠末长时期渐渐形成的。在春秋战国期间各地方的经济都有所生长,他们修筑门路,生长商业。战国时的列国通过争雄称霸已把中原这片地皮四通八达地根本上组成了一个团体。秦始皇在这底子上做了几件紧张的事,就是车同轨,书同文,立郡县和建立度量衡的规范,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为同一体立下制度化的范例。
车同轨和度量衡的规范化是经济同一的须要办法。传统的方块字接纳视觉标记把语和文分散,书同文就是把各国的通用标记同一于一个规范,也就是把信息体系同一了起来,在多元语言上罩上一种同一的配合笔墨。这个信息东西至今还具有生命力。废封建、立郡县,创建了中心集权的政体,这个政体连续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汗青。
关于中原地域的同一我不再多说。在这里要指出的,这只是形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式的又一步。第一步是中原族团的形成,第二步是汉族的形成,也可以说是从中原焦点扩大而成汉族焦点。
我说秦代的同一还只是中华民族这个民族实体形成的一个步调,由于其时秦所同一的只是中原地域,在中华民族的保存空间里只占一小局部,在三级地形中只是海拔最低的一级,并且还不是全部,中原的四周另有很多差别的旅团也正在渐渐分地区地向由分而合的同一路上迈前。让我先讲南方的环境。
到现在为止,我国考古学的事情重要照旧会合在中原地域。因此,我们对中原四周地域的上古汗青相对地说照旧知道得很少。陈连开传授提出过一个值得器重的不雅点,我的另一位同事谷苞传授颠末几十年在西北的实地观察,也提出了同一不雅点,他们都以为和秦汉期间中原地域实现同一的同时,南方游牧区也出现了在匈奴人统治下的大一统局面。他们更指出,南北两个同一体的会合才是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民族实体进一步的完成。我同意这小不雅点。
南北两大地区的别离同一是有其生态上的底子的。起首同一的叫中原地域是黄河长江中卑鄙的平原地域,重新石器期间起就产生了农业文化。黄河中卑鄙的新石器遗址中已找到粟的遗存,长江中卑鄙的新石器遗址中已找到稻的遗存。从夏代以降修水利是统治者的重要事情,阐明了浇灌在农业上的紧张职位,小农经济不停到现在照旧汉族的生存底子,至今还没有挣脱汉族传说性的先人神农氏的暗影。
这一片平原上的宜耕地皮在南方却与蒙古高原的草地和沙漠相接,在西人却与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相连。这些高原除了一局部黄地皮带和一些盆地外都不宜耕作,而适于牧业。农业和牧业的区别各自觉生了相顺应的文化,这是中原和南方别离成为两个同一体的天然条件。
分别农牧两区的地理界限大要上就是从战国时开始修建直到如今还存在的长城。这条战国秦汉时开始修成的长城是农业民族用来抵抗牧畜民族入侵的防地。农夫站于守势而牧民处于攻势。这也是决定于两种经济的差别性子。
农业是离不开地皮的,特殊是生长了浇灌农业,水利的建立越发强了农夫不克不及抛井离乡的粘着性。农夫生齿增长则拓荒辟地,以一点为中央渐渐扩大,由家而乡,牢牢牢守故土,难过背叛,除非天灾人祸才产生远距移动。
牧业则相反。在游牧经济中,畜生靠在地面上天然生长的草得到食料,畜生在草地上移动,牧民靠畜生得到皮、毛、肉、乳等生存资料,就得跟畜生在草地上移动,此即所谓“逐水草而居”。固然游牧经济里畜生和人的移动也是有纪律的,但一样平常牧民不克不及恒久在一个地方定居,必需随着季候的变革,在辽阔的草原上转移。牧民有马匹作举措的东西,以是他们的举措也比拟敏捷,集散也比拟轻易。
一旦逢遭灾荒,南方草原上的牧民就会三五成群,南下就食农区。当两边的经济和生齿生长到必然水平,农牧抵牾就会锋利起来,牧民成为其时生存在农区的人的严峻威胁。
对这种威胁,个别小农是无法抗拒的,于是不克不及不依附于可以捍卫他们的武力,以及可以发动和构造团体气力来修建防备工程的权利。这也是促成中心集权政体的一个汗青因素。长城表示了这一个汗青历程。
牧区经济的生长同样必要有权利来调处牧场的抵牾,必要能构造武力举行自卫或外出夺取粮食、财物和生齿。
我们对付南方草原上民族的早期汗青知道得很少。当在汉代的史书中看到有关匈奴人较具体的纪录时,他们已经是南方的强盛气力,拥有长城之外东起大兴安岭,西到祁连山和天山这宽大地域,就是这里所说南方的同一体。到汉初已形成“南有大汉,北有强胡”的局面。
现实的汗青历程不成能如许简朴。考古学者从30年代起已连续在长城外的内蒙古赤峰(昭乌达盟)发明了新石器期间的红山文化,这地域的先民已过着以定居农业为主,兼有畜牧渔猎的经济生存,比年又发明了距今5000年前的祭坛和“女神庙”。出土的玉器与殷商玉器同出一系。
铜器的发明更使我们感触对东北地域早期文化的熟悉缺乏,并且正是这个东北平原和大兴安岭及燕山山脉打仗地带,在中国汗青上孕育了很多厥后入主中原的民族。关于这方面的环境,下面再提。
中原和南方两大地区的共峙,现实上并非对立,只管汗青里纪录着一连不时的所谓劫掠和战役。这些虽然是究竟,但常常性彼此依存的交换和生意业务却是更紧张的一面。
把游牧民族当作可以单独靠牧业保存的不雅点是不全面的。牧民并不是单纯以乳肉为食,以毛皮为农。由于他们在游牧经济中不克不及定居,他们所需的粮食、纺织品、金属东西和茶及酒等饮料,除了他们在巨细绿洲里创建一些农业基地和手产业据点外,重要是取给于农区。一个渠道是由中原政权的奉送与互市,一个渠道是民间商业。
商业是两边面的,互通有无。农区在耕作及运输上必要大量的畜力,部队里必要马匹,这些绝不克不及由农区自给。
同时农夫也需牛羊肉食和皮毛质料。在农区对牧区的供给中,丝织物和茶常是紧张项目。因尔后来把农牧区之间的商业简称为“马绢互市”和“茶马商业”。在南方牧区的战国后期及汉代墓葬中,发明许多来自中原地域的产物,乃至货币。
在日益密切的彼此依存和往来打仗中,靠近农区的那一局部匈奴牧民于公元一世纪已渐渐和四周的汉族农夫杂居混淆,进入半农半牧的经济。公元前一世纪中叶这些匈奴人在汉武帝的强盛压力下南北破裂后被称为南匈奴的,他们厥后并没有跟北匈奴远走中亚,而留原地,即今内蒙古境内,而且渐渐进入关内和汉人杂居混淆。
在战国到秦这一段汗青时期里,农牧两大同一体之争留下了长城这一道巨大的工程,这是表现了早期牧攻农守的形势。但是当农业地域出现的同一体强大后,从汉武帝开始就接纳了反守为攻的战略。这个战略上的改变导致了汉族向西的大扩张,就是在甘肃西部设置河西四郡:敦煌、酒泉、武威、张掖,移入28万人,重要是汉族。
河西四郡是黄土高原通向天山南北的走廊。这个地域的平原地带降水量是很少的,但是祁连山山区降水量较多,并且有积雪融化下游,供水较足可以浇灌农田。这是汉族能大量移入拓荒种田的经济底子。这条走廊本来是乌孙和月氏的牧场,匈奴把他们赶走后霸占其地,并和羌人团结起来,在西方包抄了汉族。汉武帝于公元前122年迫降该地域的匈奴,置四郡移汉人实边,把这个包抄圈汀出了一个缺口,即所谓“阻遏羌胡”。这条走廊也给汉代开发西域铺下通道。厥后汉代又使用这条通道,团结天山以南盆地里的被匈奴逼迫打劫的农业小国和被匈奴充军到中亚的乌孙,形成了对匈奴的反包抄,而且击败匈奴。
从蒙古高原经天山北路直到中亚细亚是一片大草原,这对游牧民族来说是可以驰骋无阻的广场。游骑飘忽,有来有去。牧场的辩论,你占我走,你走我占,以是这个地域的民族是时聚时散的。哪个部落强盛了就统治其他部落,并且以其名称这宽大草原上的牧民。以是在史书上所见的是连续串在南方草原上鼓起的族名:匈奴之后有鲜卑、柔然、突厥、铁勒、回鹘等等。他们偶然霸占整个大草原,偶然只占此中的一局部,末了是蒙昔人,其权势直达西亚。
曾在这片草原上崛起的民族,很多另有厥后裔留在这个地域,但又多和其他民族联合,其杂其混、其分其合,组成很庞大的汗青历程,我们在此毋庸细述。大要上说,新疆现有民族中有五个少数民族所说的语言属于突厥语族。
他们是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塔塔尔、柯尔克孜。他化都是早期就在这片人草原上运动过的民族的后代。
六、中原地域民族大稠浊、大融合
汉族形成之后就成为了一个具有凝结力的焦点,开始向附近围的各族辐射,把他们吸取成汉族的一局部。紧接汉魏在西晋末年黄河道域及巴蜀盆地出现了“十六国”,现实上有二十多个地方政权,大多黑白汉民族创建的。在这约莫一个半世纪(304~439年)里正是这个地域民族大杂居、大融合的一个比拟显着的时期,是汉族从多元形成一体的一幕台前的扮演,而这场扮演的预备时期早在汉代开始,匈奴人的“归附”便是此中的一幕。
在这些地方政权中,匈奴人创建的有三个,氐人创建的有四个,羯人创建的有一个,鲜卑人创建的有七个,羌人创建的有一个,汉人创建的有三个。它们所占的地域普及个陕西、山西、河北、河南、甘肃、宁夏及四川、山东、江苏、安徽、辽宁、青海、内蒙古等省区的一局部。现实上是中原地域的全部都曾涉及。
南方及西方非汉民族在上述地域创建地方政权标明有大量的非汉人进入了这个地域,由于混而未合,以是这时“汉”作为民族标志的名称也就盛行,并且由于汉人的政治职位较低,“汉人”也成为带有鄙视的称谓,但是进入华北地域的非汉人,一旦改牧为农,经济气力终极照旧要在社会职位上起作用。在这个时期就开始有关于“胡人改汉姓”的纪录,到了同一华北的北魏还产生了改复姓为单姓的诏命,也就是要胡人改从汉姓。有人统计《魏书》“官氏表”中126个胡姓中已有60个不见于官书。杂住民族间的通婚相称遍及,乃至产生在社会上层。非汉族的政治职位又不易长期,你上我下,我去你来,效果都别离吸取在汉人之中。汉族的强大并不是单纯靠生齿的天然增长,更紧张的是靠吸取进入农业地域的非汉人,以是说是像滚雪球那样越滚越大。
颠末南北朝的破裂局面,更扩大了的中原地域重又在隋唐两代同一了起来。唐代的统治阶层中就有不少是各族的混血.开国时,汉化鲜卑贵族的支持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之他们在统治团体中不停处于紧张职位。有人统计,唐朝宰相369人中,胡人身世的有36人,占1/10。《唐书》还特辟专章为蕃将宣传。沙陀人在唐末颇为跋扈,在继唐而起的五代中后唐、后晋、后汉三朝都是沙陀人创建的,以复兴唐朝着名的庄宗自身就是出自沙陀人。以是有唐一代名义上是汉族统治,现实上是各族参予的政权。从唐到宋之间的近六百年的时间里,中原地域现实上是一个以汉族为焦点的民族熔炉。很多非汉族被本地汉人所融合而成为汉人。固然融合的历程是庞大的,但效果很多汗青有纪录的如鲜卑、氐、羯等族名渐渐在实际生存中消散了。
唐代不克不及不说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岑岭。它的特色大概就是在它的开放性和开辟性。这和民族身分的大稠浊和大融合是密切相干的。
七、南方民族不时给汉族输入新的血液
假如北宋可以说颠末了五代的破裂局面,中原又规复了同一,它的气力毕竟是薄弱的。它的南方,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在公元916年鼓起了一个强盛的民族契丹,作为中国的一个王朝称辽,它的边境从黑龙江出海口到今蒙昔人民共和国中部,南面从本日津,经河北霸县到山西雁门关一线与北宋坚持。统治了210年才为另一南方民族女真所灭。起源于白山黑水的女真人,公元1115年立国称金,1125年灭辽,接着灭北宋,先后在今北京和开封建都,边境包罗辽的故土并向西扩张到陕西、甘肃与西夏接界,向南扩张达秦岭和淮河与南宋接界。北宋只有300年的汗青,这期间给中原北部这个地域稠浊居住的很多民族身分有一个消化和融合的阶段,并为汉族向南扩张积累了气力。这是后话。
这里应当讲一讲大兴安岭以东的松辽平原。这个平原和宽大草原之间其时存在着一个大兴安岭的屏蔽,辽阔的丛林大概挡住了游牧民族的东进。看来有一些游牧民族可以溯源于这个丛林里的狩猎民族。
比来我到大兴安岭林区实地不雅察,在呼盟阿里河镇西北10公里见到林区里的一个岩穴,称嘎仙洞,洞里还保存着公元443年北魏大武帝拓跋焘遣使树立的用以怀念他先人的石刻祝文。这标明鲜卑族早期曾居住在大兴安岭的丛林里。鲜卑族厥后从山区西南迁到呼伦池的草原上,然后继承向西南迁,徙居阴江山套之间,形成鲜卑拓跋部,此中一局部进入青海,大局部则在4世纪初运动在今内蒙古和山西大同地域。公元386年创建魏国,439年同一中原北部地域。
建辽国的契丹人原是运动在辽河上游的游牧民族,曾臣服于唐,916年阿保机称帝。开国前后都有大批汉人迁入,农业和手产业得到生长。但被金灭后,契丹人多与汉人及女真人相融合。
创建金国的女真人也是在松辽平原上鼓起的,他们走上与契丹人由弱到强,由强而亡的同样门路。当他们占据中原北部地域后,曾把所征服的地域的住民用汉人、燕人、南人等名称和女真人相区别,但是厥后也有很多女真人开始改用汉姓,见于《金史》纪录的有31姓,并且他们的改姓并非出于诏今,而是民间的志愿。只管改用汉姓并不表现他们已完全成了汉人,只能标明他们已不再抗拒汉化了。
不管是契丹人照旧女真人,只管在中原北部政治上取得上风,但都没有同一中国。南方民族席卷中国全部幅员成为同一的政权是从蒙昔人创建的元朝开始。厥后另有女真人的后代满人创建的清朝。元朝统治了97年(1271~1368年),清朝统治了近267年(1644~1911年)。蒙昔人和满人黑白汉民族,并且至今照旧有生齿百万以上的少数民族,但是在他们的统治期间,汉族照旧在强大,当他们的王朝死亡后,大量的蒙昔人和满人融合在汉族之中。
元代蒙昔人统治下的人分四等:蒙古、色目、汉人和南人。这时的女真人、契丹人、高丽人都被包罗在汉人之中,与汉人的报酬是同等的。又据《元史》纪录:“女直(即女真)、契丹同汉人。若女直、契丹生西北不通汉语者,同蒙昔人;女直(其下当遗契丹二字)生长汉地,同汉人。”1看来女真人和契丹人中已有分化,或融合于汉族,或融合于蒙古族。元代把汉族分化为汉人和南人两类,以宋、金边境为界限。通常先被蒙昔人征服的原属金的地区里的汉人仍称汉人,厥后征服了南宋,曾属南宋的人称南人或宋人、新附人或蛮子。看来此中也包罗长江以南的各非汉民族。如许也增强了这些非汉民族和汉族的融合。
继蒙昔人之后统治中国的是汉族,称明朝,初期曾下令规复“唐代衣冠”,克制胡服胡语胡姓。用行政下令来改变民族民俗风俗和语言都是徒劳的。据《明实录》引用公元1442年的一奏折中有其时“鞑装”盛过唐服的话。但是民间交换却起作用。明末清初的顾炎武在他的《日知录》里关于其时民族稠浊的环境曾说;“华宗上姓与毡裘之种相乱,惜乎当日之君子徒诵‘用夏变夷’之言,而无类族辨物之道。”又说;“今代山东氏族其出于金、元之裔者多矣。”
这标明在其时的社会上层各族间的通婚已经通行,并且大量的汉化了。
蒙昔人融合于汉族的详细例子见于梁漱溟老师比来出书的《问答录》。他说:“我家先人与元朝天子同宗室,姓‘也先帖木耳’,蒙古族。元亡,宋代天子顺帝携皇室支属逃回南方,即如今的蒙古,而我们这一家未走,留在河南汝阳,改汉姓梁。……说到种族血统,自元亡以后颠末明清两代,历时500余年,不单旁人早不晓得我们是蒙古族,即自家人如不是有族谱纪录也无从知道了。但几百年来与汉族通婚,不时融合两种差别的血统,天然是具有中心的气质的。”2在看到这段话之前,我从来不知道梁老师的先人是蒙昔人,他并没有报过蒙古族,而安于自认及被以为汉族,但是故意思的是他这500年前的血统渊源还当作是他的“中心气质”的泉源。可见民族意识是很深的。解放之后,本来已报汉族尔后来改报蒙古族的人数照旧不少的。
这里可以提一下,由于蒙昔人先同一了南方地域,厥后才西征中亚,然后回师从甘肃,经四川,入云南,沿长江而下,死亡南宋。在这一场战役中却在中华民族的格式中增加了一个紧张的少数民族,即回族。1982年普查人数达722万,在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壮族,并且是此中漫衍最广的民族。重要聚居于宁夏和甘肃,并在青海、河南、山东、云南等省及天下各大都会有巨细不等的聚居区。
约莫在7世纪中叶,从海路有大批阿拉伯和波斯的穆斯林贩子在广州、泉州、杭州、扬州等沿海商埠定居,其时称蕃客。13世纪初叶蒙昔人西征,中亚信奉伊斯兰教各国被征服后,大批贩子、工匠签发为远征军,称“探马赤军”,后随军进入中国证伐南宋,此中有汉人称他们为“回回军”的。回族就是在蕃客和回回军底子上大量和汉族通婚后,形成包罗全部在中区各省信奉伊斯兰教的人。除了随蒙古部队在大都会落户的中亚贩子和工匠外,另有大量中亚武士分驻各防区,重要在甘肃、云南,衔命屯垦,“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3,定居了下来。他们在元代列入鱼目人中享有较高的政治和社会职位。明代他们在当局和部队中还坚持了较高职位。当时在甘青宁一带生齿浩繁,曾有“回七汉三”的说法。在云南大理一带其人数也许多。但由于厥后清代的民族仇杀使西北和云南的回族生齿大为淘汰。
由于这个民族具有贸易传统,早在唐代丝绸之路上的来往贩子,蕃客就占紧张职位。回族形成后,在黄土高原上北和蒙古、西和青藏牧区接壤地域,即甘青宁黄河上游走廊地带,依赖农牧产物商业,即所谓“茶马商业”,善于从商的回族得以生长,以是如今最大的回族聚居区照旧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的临夏回族自治州。
回族如今通用汉语。海上和从中亚移入的穆斯林什么时间和怎样失去他们本来的语言已经难说。有人以为贩子和部队中妇女较稀疏,以是为了繁衍种族,势必和本地妇女通婚,由母传子,改变了民族语言。做生意也应当是他们必需把握本地语言的一个缘故原由,况且回回一样平常是小聚居、大疏散的格式和汉人杂居。在语言和生存各方面和汉族趋同是很天然的社会效果。但是他们对峙伊斯兰教信奉,用以在汉族的汪洋大海中坚持和增强本身的民族意识。他们一样平常的风俗是回族可以娶汉族妇女,嫁后须信奉伊斯兰教。回族妇女不嫁汉人,除非汉人改信伊斯兰教,成为回族成员。
清代满族并没有轶出已往进入中原的南方民族的老路。这是各人影象犹新的汗青,可以不用在此多说。我在解放前简直没有听到过语言学家罗常培、文学家老舍是满族,他们都是在解放之后才公然他们的民族身分的。固然,我们这些汉人和他们相处时并不会感触我们之间有什么民族差异。在没有公然他们的民族身分之前,他们都知道本身是满族。这又阐明了在一体的格式中多元照旧坚强地存在。
南方诸非汉民族在汗青长河里一次又一次大范围地进入中原农业地域而不时地为汉族输入了新的血液,使汉族强大起来,同时又为厥后的中华民族增长了新的多元因素。这些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式的形成都起了紧张的作用。我在本文中只能作出上面简朴的叙述,指出它的梗概并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