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族谱系统 >> 新闻公告 >>新闻管理 >> 内容详情
刘家“手抄本家谱”接续百余年
时间:1970-01-01 08:00  发布者:tianxiu  


刘家“手抄本家谱”接续百余年

“善良、感恩、诚实”家风,各支成员严格遵守,未有一人违法犯罪



 
刘家传下来的手抄本家谱已经泛黄,是家族的宝贝。


  67岁的刘文阁,家住万宝二区,他是晚报的忠实读者,这两天看到晚报上刊发的“我家的传家宝”系列报道,按耐不住急切的心情,给记者打来电话,一定要把他家族的传家宝贝——《家族谱书》展示给大家,和大家说说他家的优良家风。

  手抄本家谱成家族宝贝

  27日9时多,记者来到刘文阁老人的家。室内整洁朴素,花团锦簇。记者刚一落座,刘文阁就把事先准备好的关于谱书的相关资料摊在了餐桌上。四个本子,三大一小,最小的为竖开本,页面已微微泛黄,纸张的左角黄得尤其严重。页面上竖着写有两行字:“刘氏谱书一九八五农历甲子年。”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小本子厚约半厘米,里面内容全部为手工书写。内容分为六部分:祖籍、遭受灾荒逃荒东北、勤俭务农艰苦创业、苦尽甜来家业中兴、遭传染病家破人亡、子孙昌盛繁荣幸福。

  每一篇都书写工整,每一项内容都记述详尽。

  刘文阁说,这本“刘氏谱书”是1985年,由他的叔伯爷爷刘万库口述,两个叔叔记录完成的。内容从1880年河北闹饥荒,刘文阁的爷爷三兄弟挑着担子到东北谋生开始,记录了祖辈在东北艰苦创业的艰辛历程及取得的成绩,同时也对家族因遭受瘟疫四散分离、家破人亡的痛苦经历进行了记述,谱书记载的时间跨度为上百年,内容比较完善。

  一直以来,这本族谱都被当成刘家的“传家宝贝”。

  1997年,刘文阁退休后,就想写点什么,有一天,他翻看“刘氏谱书”时,突然眼前一亮,老家谱是手抄的,保存了几十年已日渐老化,而且后续内容也没有加入进去。因此,他决定重新整理续修“刘家谱书”,让后代子孙了解祖宗辈分,使良好家风得以传承。



 
刘家新旧家谱的对比。




谱书中对刘氏家族从河北到东北谋生辗转经历做了详细记述。


  祖辈相帮团结互助

  刘文阁今年67岁,他说自己这一辈子受家族和家风的影响特别大。

  父母育有他们兄妹8人,生活特别困难,每日父母为孩子们的吃喝忙碌,刘氏大家族的成员潜移默化中让他懂得了,亲属之间要团结互助。

  老人介绍说,“刘氏谱书”中,记述了爷爷刘万海年轻时在宾县从事“扎彩”(扎纸牛、纸马等殡葬用品)生意,当时哈尔滨正在闹瘟疫,爷爷进哈尔滨办事,回来时就把瘟疫带了回来。他回到家不久,家里的亲属相继发病死亡,一时间村里人四散而逃。爷爷家的人,除当时只有8岁的刘文阁的父亲外,全部发病而亡。

  面对爷爷这支唯一剩下的这个只有8岁的孩子,亲属们经过商议,决定一定要带着他走,救这孩子一命。

  “当时,谁都知道,我父亲身上很可能带着病菌,到谁那里,都可能带去灾难。尽管如此,亲属们还是派人来找我父亲,带着他走了。为了救我父亲,后来有三人染病离世……”说到这里,刘文阁老人有些激动。

  他说,这件事让他看到自己家族的团结,如果当时不是亲人们舍身相救,也不会有他这支子孙。

  对于亲人们的帮助,刘文阁的父母及孩子们一直心怀感激,他说:“母亲一直告诉我们要感恩,要诚实,要去帮助比自己更困难的人。”

  这些话,影响了刘文阁一辈子。

  几十年里家族中无一人犯罪

  刘文阁老人说,自己受母亲的影响很大。

  有两件事他记得特别清楚。一是小时候家里特别穷,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尽管如此,家里来了乞丐,母亲还是会舀上一碗米给对方。当时还小的刘文阁不理解,觉得母亲有点傻。母亲对他说:“咱们虽然日子苦,但有比咱们更困难的,咱也要帮,这话你要记一辈子!”

  第二件事是,当时家里有一只老鸭子,太老了已不能下蛋,父亲说要杀了给孩子们吃肉,可母亲就是不肯,让刘文阁和他的二哥,将鸭子抱到集市卖掉,换钱买书本和笔。一个老奶奶来买鸭子,她问这鸭子是否能下蛋,两个孩子为了赶紧把鸭子卖掉,谎称“能”。对方正要给钱时,母亲来了,告诉了对方真相,搅黄了这笔买卖……

  回到家,母亲骂了两个孩子,告诉他们做人要诚实,不能骗人。

  刘文阁说,老刘家这个家族,成员大部分都在木兰县一带,亲属们彼此间特别亲,谁家有事都热心帮忙,没有人说个“不”字。尽管后来,不少人搬离了原来的地方,但彼此之间都有联系,亲属之间每年都走动……

  令刘文阁老人特别欣慰的是,刘家人把族谱、谱书特别当回事,这几年他印的100多本《家族谱书》已经分发给了各家,而且每一家都认真看了。尤其是晚辈们,都觉得这是个好东西,是对家族历史的纪念和总结,里面记述着家族的兴衰和良好的家风。

  让刘文阁特别高兴的是,尽管刘家的族群不断扩大,人口已经远超百人,但正是由于有良好的家风,几十年来,家族里没有一人违法犯罪。

  事实证明,这一切正是家族良好家风对于后代的正面影响!